油價最高上漲8% 國內行業壟斷何時才能打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6日 09:45 中國經濟時報 | ||||||||||
昨天起,國內汽油、柴油一起漲價。從各地公布的漲幅看,上海市的漲幅最高,達到8%。 這是國內今年第三次調高油價。國內原油自給率跌自60%左右,國際原油價格一直在
高位波動,加上國際局勢又不太平,對國內消費者來說,成品油零售價早漲晚漲都是個漲,猶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樣,心理準備還是有的。 然而,同為消費者,對漲價的感受卻是不同的。個人消費者“肉痛”但無可奈何;公款消費者除了無所謂,恐怕還嫌漲價幅度太小,若漲幅足夠高,街上的私家車就會減少,坐公車出行的豈不是可以減少路堵的煩惱,享受起來更快活些。 還有兩類消費者聞漲價也發愁。一類是依賴自備發電機組發電來維持生產的,柴油一漲價,發電成本進一步拉高生產成本。再一類是動用補貼政策鼓勵企業自已發電應對“電荒”的地方政府,發電成本越高,迫使地方政府支付更多的補貼款。譬如浙江,目前30%的工業用電靠柴油發電提供,那里的企業和地方政府聞柴油漲價,必“心驚肉跳”。 同樣漲油價,國內與國外消費者的感受也不同。國內成品油系“壟斷供給”,消費者沒有選擇權。國外成品油系“市場供給”,同樣是漲價,人家卻有選擇權。另外,只要存在零售市場競爭,各加油站的漲幅就有高低差別,消費者還可通過選擇獲取漲價條件下的“消費者剩余”。而在國內,消費者則被完全剝奪建立于選擇權基礎之上的“消費者剩余”。 壟斷體制下的油價漲,好處都落到了壟斷供應商的口袋里。這幾年,國內壟斷巨頭于國際原油市場,每每表現為“買漲不買落”,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可站在壟斷的立場上看問題,卻是“最佳”的市場行為取向。何以至此呢?因為只有原油進價高,成品油漲價的理由才更加充分。 還有,絕大多數原油進口國均開展原油期貨交易,以合理規避油價風險。惟獨中國長期不肯設立期貨交易市場。原因也是壟斷巨頭們從中作梗。經千呼萬喚,8月24日這一天,上海燃油期貨交易市場總算開了市。可假如從煉油到成品油零售的市場繼續不放開,上海這個“市場”要發育也難。什么道理?缺乏交易對象矣!總不能由幾大壟斷巨頭自唱“獨角戲”吧? 除了公款買油的,其它幾類消費者尤感困惑的還有一種怪現象。即,漲價總是聞風而動,可當國際油價下跌時,同步降價卻老是“拖三拉四”,慢半拍司空見慣,慢一拍也正常,還有“無動于衷”的。 如今,專家學者的反應也快。與漲價同步,立馬開出應對良策若干:譬如石油戰略儲備要趕緊,進口渠道多元化,期貨市場要放開,減少石油依賴程度等等。話兒都在理,可要么遠水難解近渴,要不隔靴搔癢,再就是說了等于沒說。因為,良策雖好,實施的首要前提卻在于首先打破石油產業鏈的國有壟斷! 最近幾年,壟斷巨頭們的年度經營報表十分好看,壟斷利潤呈“爆炸性”增長。只是這個增長不是來源于內部經營管理的改善和生產成本的“動態降低”(需要排除油價的自然增長因素)。眾所周知,打破壟斷要支付成本,撇開利潤增長的正當性與非正當性不計,眼下正是啟動改制的有利時機。那怕整個產業鏈的壟斷格局一時難破,至少在原油進口環節和成品油零售環節,應該放手讓民營資本大舉進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