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研究不能含混不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4日 16:41 中評網 | ||||||||||
鐘 偉 摘 要:本文指出目前關于虛擬經濟研究的混亂狀態急需澄清,其原因在于對虛擬資本的概念,被和虛幻資本和金融資本混淆起來;而虛擬資本的概念,則被和貨幣經濟和泡沫經濟等相混淆。虛擬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是常態,不應夸大虛擬經濟的內在脆弱性。
關健詞:虛擬資本;虛擬經濟;金融資本 Comments on the Study of Virtual Economy Zhong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finition of virtual capital and virtual economy is in chaos and needs further clarification. So far the concept of virtual capital is mixed with other concepts such as the fictitious capital, the financial capital, while the concept of virtual economy is confused with other concepts such as monetary economy, the bubble economy etc.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Economy in China is a normal condition and its fragility shouldn't be exaggerated. Key Words: Virtual Capital; Virtual Economy; Financial Capital; Monetary Economy. 目前國內對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的界定頗為混亂,有的同志認為,虛擬資本是貨幣的虛擬化,而虛擬經濟就是建立在虛擬資本之上的價值增值過程的虛擬化(劉駿民;1998) 。有的同志則認為虛擬資本主要是指證券活動的普遍化和金融資產國際化,它以實物資本為基礎,其利潤也來源于實物資本(肖灼基) 。有的則認為,虛擬資本是用于經營獲利的價值、是以實體資本為基礎又獨立于實體資本之外。以此為基礎的虛擬經濟促進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在我國尚需進一步發展(趙海寬;2000) 。致以于到現在甚至沒有給出虛擬經濟到底是常態,還是病態的基本判斷。上述討論之所以差異巨大,恐怕反映出目前所謂"虛擬經濟"研究的混亂不清和漫無邊際。 一、 對"虛擬資本"的界定含混不清 虛擬資本這個詞基本上是近年來我國學者創造出來的,似乎并無卻指,或者所言非所指。大家對將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虛擬資本(Virtual Capital)、虛幻資本(Fictitious Capital)混為一談似乎習以為常。 所謂金融資本,指的是除基礎貨幣之外的各層次的金融資產,尤其是證券和金融衍生品。國內一些熱衷于討論虛擬經濟的人所指的虛擬資本,實際上是指"債券、股票及其衍生物等等"(劉俊民;2000) ,實質是以對金融資產定價和增值表示懷疑的態度,用虛擬資本這一概念借指了西方經濟學中的金融資本。 所謂虛幻資本,是由馬克思在討論股票和證券交易所時提出來的,以生息資本為基礎的、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給持有者帶來收益的資本,在德文中為Fiktives Kapital(馬克思;1894) 。這個概念很快被希法亭擴展為金融資本(德文為Finanz Kapital)(希法亭;1910) 。人們大體上將虛幻資本作為實際資本的對立面,而實際資本則是指生產資料。馬克思在使用該詞時主要是貶義的,虛幻指的是"資本看起來象梨樹結出梨子一樣產生貨幣", 馬克思在使用Fiktives Kapital這一概念時,要批判的對象,包括"資本是一個自行增殖的自動機的概念"、信用制度所產生的貨幣危機和資本市場崩潰等(馬克思;1975) 。但不幸的是我們將Fiktives Kapital譯為了"虛擬資本",而不是更確切一些的"虛幻資本",由此看來,虛擬資本是一個比較含混不清的概念,如果希望利用此概念得出其它推斷,那么就必須明確,虛擬資本到底確指什么?如果指的是金融資本,就直接使用金融資本的稱謂;如果指的是虛幻資本,那么就直接使用虛幻資本。兩者的差別是:前者是中性稱謂,后者則包含對金融資產生息的譴責。如果不明確研究的基礎,其實質是"黃鼠狼式修辭法",即象黃鼠狼吸空雞蛋而不留痕跡那樣,用歧義的詞語展開所言非所指的一套體系(哈耶克;2000) ,同樣的危險還存在于目前關于全球化的種種論述中。 二、對"虛擬經濟"的界定含混不清 虛擬經濟一詞在西方經濟學中,近百年來一直鮮有人提及,只是近年來才隨國際資本市場和網絡經濟的迅猛發展舊事重提,主要指經濟交往活動的虛擬化(Virtualization of transactions)。但在國內貨幣經濟、泡沫經濟(Bubble Economy)卻被塞到虛擬經濟(Virtual Economy)中,實質經濟(Real Economy)和貨幣經濟(Monetary Economy)被對立起來。 所謂貨幣經濟,也稱為金融經濟,是與金融資本相對應的概念,其內涵不僅包括一般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和流通,也包括與金融資產相關的交易活動。所謂實質經濟,也稱為真實經濟,是與產業資本相對應的概念,指的是傳統的商品和勞務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兩者并無沖突,傳統經濟的貨幣化是相當自然的過程。 所謂泡沫經濟,或者經濟中的泡沫狀態,是指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連續過程中漲價,價格上升使人們產生繼續漲價的預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并導致價格被繼續推高,但這些人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產本身的使用和產生盈利的能力不感興趣。隨著漲價常常是預期的逆轉和價格的爆跌,最后以金融危機告終(約翰.伊特韋爾;1996) 。所謂虛擬經濟,描述的是現代經濟活動的"虛擬化"趨勢,本身不包含褒貶之意。僅僅從中文字面來看,"虛擬經濟"和"實質經濟"的確似乎對立,但Virtual Economy中的Virtual,其詞根是Virtus,含義是"盡管表面上不一致,但實質是同一回事情或同一樣東西",例如目前基于互聯網的虛擬公司(Virtual Enterprises),指的就是沒有傳統企業的生產或銷售場地,但和傳統企業一樣提供商品和勞務。Virtual和Real指的是盡管在表面上不一致,但在邏輯和功能上完全一致的東西。(李劍閣;2000) 。 此外,另外還有所謂"實體經濟"和"符號經濟"的稱謂,這種說法源自何處頗難考論,但這種說法,其意所指和目前混亂的虛擬經濟研究如出一轍?quot;符號經濟"大約仍是指金融經濟,但因為對金融資產的定價心存恐懼,也對經濟金融化缺乏基本把握,所以把金融資產統統視做一大串符號了,而金融經濟則成了符號變幻的"符號經濟",似乎符號本身,和有形有物的"實體經濟"不相關。但同時卻又對"符號"所代表的財富難以理解,結果似乎又陷入了將"符號經濟"等同于泡沫經濟的怪圈,要么對"符號經濟"持排斥態度,要么夸大符號的神奇性,認為"符號也是生產力",一串好的符號價值連城。在信息時代,符號、概念如此重要,以致于在國外早形成了令人瞬間暴富的"符號經濟學"。 馬克思當時從其虛幻資本的概念出發簡要地研究了泡沫經濟及其危害。一些同志沿襲了這樣的思路并無可非議,但應忠實于從虛幻資本到泡沫經濟的基本框架,而不能將所謂虛擬經濟和金融投機的日益猖獗、國際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掛起鉤來,甚至將與金融資本相關的經濟活動領域全部納入?quot;虛擬經濟"(成思危;2000) 。目前在我國所進行的相當部分的所謂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的研究,和"虛擬經濟"無關,和現代金融理論無關,其所指的虛擬資本更接近于虛幻資本,即否定金融資本的自動生息過程;其所討論的虛擬經濟與實質經濟日漸偏離,則已經超出了對虛擬經濟的討論,而更接近于將虛擬經濟等同于泡沫經濟或經濟運行中的泡沫狀態了。這樣的分析前提和結論均值得商榷。借用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之名,冠以虛幻資本和泡沫經濟關系之實,可能造成人們對現代金融體系和金融理論不必要的恐懼和否定。 三、對"虛擬經濟"是常態還是病態含混不清? 由于對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的界定含混不清,導致了虛擬經濟研究雖然熱烈,卻不能對虛擬經濟到底是經濟運行中的常態還是病態做出基本判斷。從虛擬資本被看作本質上"毫無使用價值",虛擬經濟的核心是"財富或資產很價格的完全脫鉤"來看,虛擬經濟實際上隱含地被視為病態,這是讓人啼笑皆非的結論(鐘偉;2001) 。 "虛擬經濟"遭到廣泛譴責的理由之一,是所謂虛擬經濟和實物經濟的"倒金字塔"結構。勿需諱言,目前金融資本的膨脹遠遠超出了全球GDP增長等實質經濟指標。目前全球外匯日交易額約在2.2萬億美元,全球總產出和全球貿易,大概分別相當于20天和5天的外匯交易額而已(BIS;2000) 。虛擬經濟(貨幣經濟)和實質經濟似乎成了"倒金字塔",虛擬資本則成了塔中隨時可能噴發的"熔巖"(Lyndon.Larouche;1998) ,這樣的說法似是而非。 第一,經濟虛擬化的風險是一種效率風險,不能脫離經濟運行的常態。現代金融體系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準備金制度,即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儲蓄)和對其負債進行的日常支付之間存在著較為穩定的關系,如果發生擠兌、天災人禍和人力難以抗拒等非常態因素,即使再謹慎再穩健的金融機構都難免要破產、市場都難免要崩潰。可見虛擬資本借助于對經濟常態的利用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實質經濟虛擬化意味著"效率風險"。如果將"效率風險"通俗化的話,大致與步行者無法理解汽車高速行駛時的"速度風險"相類似,經濟虛擬化所導致的風險總是比傳統大工業化時期的經濟運行風險要高。但這決不構成否定經濟虛擬的理由,就好象安全的步行和車禍不構成否定高速公路和汽車存在的理由相類似。夸大經濟虛擬化的風險,避而不談經濟現代化,實則是要經濟成長,不要成長風險(鐘偉;2000) 。 第二,虛擬經濟和實質經濟之間的背離,用虛擬資本超出了真實經濟來衡量缺乏經濟學依據,將其視為危機根源更值得商榷。所謂 "倒金字塔"危機或者"金融癌癥"的說法,其前提假設存在嚴重缺陷:即虛擬經濟以實質經濟的為基礎,其利潤來源于實質經濟;虛擬經濟的膨脹將導致實質經濟"失血"過度而崩潰(王自力;1998) 。這種說法和現代金融運行相去甚遠。一是虛擬經濟積存的利潤基本上是"紙上利潤",不具備在瞬時向實質經濟行使索取權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虛擬經濟超出實質經濟能夠負擔的那一部分大致已經成為一?quot;永久性負債",成為潤滑實質經濟運行的基礎。二是虛擬經濟和實質經濟會的背離反映出虛擬經濟對實質經濟的緩沖作用。當實質經濟還沒有明顯的過熱征兆時,金融資產和和不動產的價格的過度飆升往往預示著虛擬經濟對實質經濟過熱的價格信號吸收已經趨于極限;反之,當虛擬經濟以泡沫破裂的方式釋放出來時,實際上是強迫實質經濟進行已經被嚴重延誤了的調整,并為下一輪實質經濟價格信號失真儲備足夠的吸收能力(Paul.Kugman) 。 目前一些虛擬經濟的研究,還被用來掩飾對技術進步的懷疑,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懷疑。金融交易是虛擬的,利潤和虧損都來自瞬間;網絡經濟是虛擬的,傳統經濟活動在互聯網被極?quot;虛擬化"。似乎純粹金融交易和網絡經濟是可詛咒的。他們忘卻了人類經濟的發展史,就是"真實經濟"因交通和通訊工具等技術進步而不斷"虛擬化"的歷史。恐怕誰也不會認為面對面的當場討價還價、以貨易貨式的交易,比基于互聯網的B2B、B2C的網上交易,來得更危險和不可取。就金融而言,經濟"虛擬化"的真正危險似乎并不在于真實經濟活動的虛擬化,而在于國民經濟對資本收益的過度依賴,以及發展中國家對代行世界貨幣的國別貨幣(尤其是美元)的過度依賴。目前美國國民收入中60%來自資本收益(溫鐵軍;2001) ,其基礎在于美元正被不恰當地當作世界貨幣使用,而發展中國家卻并不具有這樣的"特權"。就網絡而言,亞洲危機后對現代金融體系的指責熱潮,現在正轉化為對網絡經濟的懷疑熱潮(劉曉峰;2000) 。后者可能使原本陷于困境的國內虛擬經濟研究陷入更深的誤區。在虛擬經濟尚剛剛萌芽的中國,以含糊其辭過于夸大虛擬經濟的負面效應不足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