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絕無陳倉可度——評“銀行上市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4日 16:15 中評網(wǎng) | |||||||||
鐘 偉 2001年被稱為“銀行上市年”,現(xiàn)在的確也隱約有銀行上市的雷聲,有放開民營銀行的呼聲,有國有銀行海外欲上市的政策絲竹聲。浦東發(fā)展發(fā)行上市了,打破了深圳發(fā)展銀行上市后尷尬的沉寂;以非國有股東為主發(fā)起的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上市了,發(fā)行了3.5億股A股,籌資額高達42億人民幣;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的負責人已經在媒體上信心
銀行上市是為“圈錢”還是“服藥”? 銀行該不該上市并不是值得爭論的問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所能夠提供的紅股紅利,還抵不上股市中每年流出的證券交易稅和印花稅,可見股市在為高度失血的國有企業(yè)輸血方面應該是功不可沒。既然那么多企業(yè)能包裝上市,既然在西方絕大多數(shù)跨國銀行均為上市公司,那么銀行作為企業(yè)自然也可以上市。問題的關鍵在于:容量窄小的中國股市能否承受得了這些巨無霸的上市?銀行上市是為“圈錢”還是“服藥”?目前投資者對上市企業(yè)只顧涂脂抹粉做好報表騙錢頗有微辭,經濟雪茄們對股市如賭局則更有痛心疾首意,如果銀行上市也是為了從百姓手中圈點錢,那么對中國經濟就不是福音而是災難。 《巴塞爾協(xié)議》中規(guī)定國際銀行的資本充足比CAR應該在8%以上,目前大概沒有人會認為中農中建交五大銀行達到了此及格線,而其資產收益率則均在0.60%以下,現(xiàn)狀不容樂觀。即使假設四大國有銀行資產風險系數(shù)為40%(這也就是說金融資產質量尚可),那么每將CAR提高一個百分點,大致需要500億人民幣左右。如果按照銀行業(yè)內人士所稱的"銀行上市可以充實其資本金"的思路,這些銀行上市總共要從股市圈走千億級的資金,而目前滬深股市一年的籌資額也不過千億級,所以要么銀行“圈錢”不慎,股災接踵而至;要么國有銀行體系依舊,作為米粒之珠的中小銀行對中國銀行體系增添亮色有限。 退一步講,就算中國股市能承受一次“圈錢”的振蕩,問題也遠未完結。目前6.3萬億人民幣儲蓄所產生的增量要求銀行每年至少應充實數(shù)百億的資本金,高深莫測的不良貸款比率恐怕使得銀行今后20年內始終應進行大規(guī)模呆壞帳沖銷。前鑒之車的泰國,在其央行行長剛剛宣布其國內銀行系統(tǒng)的不良資產已見頂不久,危機就爆發(fā)了,成一時之笑談。而我國銀行進行壞帳沖銷也屬不易。就算靠從股市圈錢暫時達到了資本充足性要求,但如果利率市場化、銀行股權多樣化等微觀金融基礎沒有改觀,那么借上市達到及格線的銀行,也許很快就發(fā)現(xiàn)它們又不及格了! 銀行上市,應該是它們大力改進整頓、穩(wěn)健經營的機遇。在1978年的時候,中國工業(yè)總產值中國有、集體和私營企業(yè)貢獻的比重分別為77.6%、22.2%和0.2%,經過20年的變遷,到1999年已經變?yōu)?8.5%、38.5%和33.0%,其中很多集體企業(yè)實際上是“掛著紅頂子”的私有企業(yè)。但20年來投融資體系卻拒絕改變,90%以上的金融資產卻仍由國有銀行控制并主要投向效益較差的國有經濟部門,這是非常奇特和損害中國經濟活力的。銀行上市,應該是真正轉制為商業(yè)銀行的一貼“良藥”。或者說,對于不思改制的銀行,沒有理由相信它們上市“圈錢”后會不將錢糟蹋光;對于重頭來過的銀行,也許有理由讓它們靠上市獲得喘息,浴火重生。如果銀行業(yè)內人士只顧圈錢,而沒有同步地撤除金融管制的堅壁,無論如何是令人覺得不安和悲哀的。 銀行上市是為“固本浚源”還是“暗度陳倉”? 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有兩種,一種?quot;鴕鳥式的暗度陳倉政策,把問題往更深的地方一埋藏,就以為問題已經不存在了,另一種是“笨鳥式”的固本浚源政策,靠把問題連根帶泥地拔出來,用精衛(wèi)填海的精神一點點把問題解決掉。中國國有銀行歷來被視為“泥足巨人”,概因其吸收存款均在萬億人民幣以上,而資產質量又令人憂慮之故,如何讓這些身軀羸弱的巨無霸重塑健康,實在攸關中國金融體系的穩(wěn)健。目前,國有銀行所掌控的金融資產占全社會的94%,其發(fā)放的貸款占全社會的80%稍弱,盡管時實施了"債轉股",將1.3萬億的不良資產轉讓出去了,但這不過是將散布在四家銀行大廈中的垃圾集中清掃到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房間里,問題仍然在。因此,如果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缺乏突破口,中小銀行的上市,至多不過是一種象征意義。小規(guī)模突襲的勝利,不可能理解為戰(zhàn)役或戰(zhàn)爭的勝利。而中行海外的重組上市,本應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細思量,中行的海外機構本來經營狀況就還過得去,情況窘迫的是其國內的龐大身軀,因此其海外上市多少有些避實就虛的“不著力”感。 那么,是否存在積微成著,以中小金融機構的上市熱潮漸進地重造中國金融體系的可能性呢?易綱先生曾為一個問題所困擾:即股本融資是最昂貴的融資手段,為什么中國企業(yè)樂此不疲?作為遵從市場機制的銀行,其融資時最優(yōu)先的考慮,是發(fā)行一級資本工具,其中典型的是10年期付息債券,然后是銀行貸款,最后才是股本融資。理論上市對中小銀行來說,應該并非最經濟的手段且其自身被購并的風險將急劇增加。這樣一條崎嶇華山路,如何隱隱然成了某種發(fā)展的“捷徑”了呢?最可能的理性解釋是令人不安的:即其它上市公司的通病在排隊等待領取滬深入場券的銀行中也同樣存在。以民生銀行為例,它非常幸運地不存在最棘手的“一股獨大”的問題,股本金主要來自民營企業(yè),但從組建的第一天開始就沒有做到政企分開,其經理層幾乎全為政府挑選任命,董事會所能夠行使的職能遭到缺損。如果不能斬斷扭曲銀行穩(wěn)健經營的癥結,那么上市就既不能形成銀行強有力的投資者外部約束機制;也不能形成銀行健全的法人內部治理結構機制,上市就基本喪失了意義。退而言之,即使上市存在造就富有活力的民營銀行群體的可能性,那也僅僅是冰山融化了一角,目前,每年銀行系統(tǒng)的貸款量在萬億級,而股票市場的籌資額在千億級,故就算股市所配置的金融資產全部都是優(yōu)化的,扭曲的銀行信貸流向也足以使得整個社會的金融資源扭曲配置有根本性的緩解。 此外,銀行上市僅僅是金融改革體系性工作中的一小步,不足以構成金融攻堅戰(zhàn)的一大步。銀行體系的問題盤根錯節(jié)地存在著,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彼得大帝揮劍斬斷亂麻那樣簡單。或者說,銀行體系的改革,困難的并不在解決銀行的問題,而在解決和銀行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困難的并不在摧毀舊體制,而在確立新體制。例如,即使債轉股成功,1.3萬億不良資產以四折的水平出售了,那么銀行系統(tǒng)縮水的近8000億資產如何平衡?銀行的負債大多是居民儲蓄,總不能儲蓄也打折?又例如,目前銀行系統(tǒng)的資產以10萬億級計,而2000年銀行系統(tǒng)全部利潤僅僅有百來億,資產收益率要用千分位計,如何能吸收哪怕年利率僅1%的儲蓄?金融改革是絕無陳倉可度的,必須回歸補充其資本金、化解其不良資產,完善其治理結構的起點去,靠點點滴滴的艱難漸進改革,所謂欲其葉茂,必固其本;欲其流遠,必浚其源。 銀行上市:回到市場那里去的參考“藥方” 冷看現(xiàn)在的上市熱,招商、華夏乃至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和券商熱情如火,而國有銀行體系則暫無聲息,頗有喧賓奪主的感覺,即使民生銀行是否完全達到了商業(yè)銀行法的要求,也尚有爭議,看來要為四大國有銀行設計出上市方案更艱難。但作為我國金融系統(tǒng)絕對支柱的四大銀行如果游離在通過上市徹底改制獲得新生之外,那么現(xiàn)在種種邊邊角角銀行的上市,就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類似于給染重癥的金融體系服用了一些桔梗甘草而已。對四大國有銀行上市應另辟蹊徑。 藥方之一、引進國外戰(zhàn)略投資者。總體上說,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緊縮,是政府過度管制,偏離了既有的市場化取向的惡果,銀行的困境則反映出銀行無力逃脫計劃經濟的壁壘,無力有效運用居民儲蓄的結果。其呆壞帳主要是由于銀行資金作為“準財政資金”使用造成的,國有銀行沒有利率決定權,沒有貸款投向權,要銀行管理層對現(xiàn)在的爛攤子負責也是不公允的。可以考慮引進國際戰(zhàn)略投資者,或通過設立中外合作投資基金對國有銀行進行參股;或通過設立證券基金對中國金融板塊進行投資。其道理是淺顯的,問題銀行再合并或上市,問題本身不會稀釋;而外部健康的跨國銀行的介入,才可能有助于問題的消彌。當然這樣?quot;引進是有限和審慎的。在中國的銀行系統(tǒng)上市過程中及時引入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讓其分擔銀行上市的風險,分享中國改革的成果。既可減弱銀行上市的震動,更可重新確立其形象。據(jù)說證監(jiān)會等已經在考慮外資參股中國券商,形成合資的新型券商的可能性,那么 藥方之二、改存款為股權或債權。今年“兩會”中有代表提出,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shù)為0.458,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進入了分配不公平區(qū)間。故目前中國6.3萬億儲蓄可能集中在少數(shù)富裕階層手中,因此政府也許可以考慮讓擁有巨額儲蓄的私人部門參股到國有銀行中來,給這些人一個類似期權的選擇,即他們或可選擇繼續(xù)保持儲蓄,或可選擇將儲蓄轉化為對國有銀行的股權,如此則一箭雙雕,銀行在負債降低的同時股本金大增。當然,也可考慮允許國有銀行體系發(fā)行面對富裕階層的一級資本工具,化儲蓄為可充當銀行資本金的債券。增強私人部門在銀行系統(tǒng)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銀行上市僅僅是試圖從股市圈錢,其實質無非是拆東墻補西墻,只有股權多樣化和政府對銀行系統(tǒng)的微觀經營活動保持“一臂之遙”,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才有可能誕生,否則國有也好,民營也好,其積存的弊病難有化解的契機。 藥方之三、通過金融控股公司間接上市。許多人對銀行上市憂心忡忡的原因是,如果銀行上市不僅僅是招商、華夏之類的風花雪月,而是動真格的,那么即使是最小的交通銀行上市,其規(guī)模也相當于目前股市中的金融航母--浦東發(fā)展銀行的五倍,股市會不堪重壓。拖累銀行上市的,是過去的爛攤子。故銀行可以和資產質量較好的證商或其它金融機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新設的金融控股公司因無歷史包袱更容易上市。銀行實際通過其控制的金融公司間接達到了上市目的,更為重要的是:這將引導中國金融體系從較陳舊的金融分業(yè)框架朝金融混業(yè)乃至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金融百貨公司發(fā)展,中國銀行業(yè)也就可以預期一個更亮色一點的未來。 暗度陳倉,必然將遭受市場無情的嘲弄。例如,日本在銀行岌岌可危時,試圖通過兼并將既存問題更深地掩埋起來,結果背上不良資產無底洞的銀行步履蹣跚,空前的“零利率政策”和令人瞠目的財政赤字均表明:宏觀政策已無法挽救陷入“日本病”泥淖的日本,日本正在自食當年搞的一套“偽市場經濟”的惡果。固本浚源,就只能放棄“特色”借口地充分尊重市場機制。上任伊始的史美倫在得知今年是“證券市場監(jiān)管年”后,淡淡地說,對于監(jiān)管者來說,每年都是監(jiān)管年。不知道林林總總的銀行行長們能不能在一片“銀行上市年”的喧囂后,同樣淡淡地說,只為近謀遠慮而上市,不為趕集扎堆而上市。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