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或死亡:中國券商面臨挑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4日 13:47 中評網 | |||||||||
鐘 偉 券商將直面“混業和“入世”的雙重挑戰 我國資本市場十余年來從無到有,已然蔚為壯觀,2000年底我國的股市容量為6150億美元,列全球第九。與此伴生的,是我國出現了一支良莠不齊的券商隊伍。自從1987年中
“混業”對券商的威脅何在? “混業”威脅來自何處?美國《金融現代化法案》獲得通貨即標志著金融混業已在發達國家徹底壽終正寢,盡管我國離混業還有一段路程,但混業畢竟大勢已定,甚至有學者提出中國在今后幾年將進入金融爆炸時代。“混業”給券商的現實威脅,則從央行于日前發布實施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中可嗅出端倪。此規定中央行對中間業務的概念、可開辦的業務范圍、準入制度、審批程序和收費要求進行了明確規定。所謂中間業務通常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和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大致可以分為結算類、代理類、擔保類、承諾類、交易類中間業務及其他中間業務。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暫行規定明確了商業銀行可以開辦金融衍生業務、代理證券業務以及投資基金托管、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 顯然,中國金融混業的序幕已在不經意間悄然揭開,其對券商的挑戰在兩方面:一是盡管央行出于規避風險的謹慎態度,對形成或有資產、或有負債以及與證券、保險業務相關的部分中間業務采取了審批制,但商業銀行遲早將介入到證券代理業務中來,目前之所以不允許商業銀行代理買賣股票,顯然是擔心銀行資金流入股市。二是在投資基金托管、各類基金的注冊登記、認購、申購和贖回業務方面,盡管也被央行納入了審批制的范疇,但商業銀行從事此類業務的希望還是非常大的。估計商業銀行很快就可能取得代辦開戶、代理基金買賣、代為證券資金清算等業務。 關于證券代理業務,實際上即使在美國1929-1933的大蕭條后,刻板的分業框架也并沒有將此從商業銀行中分離出去。同樣,國有銀行在機構和經營網點、在民眾親和力和信譽、在服務完善程度和風險內控方面,可能使得券商的證券代理業務喪失泰半。試想到分布稀少的證券營業部人頭濟濟地看盤、下單和交割,和到星羅棋布的儲蓄網點就近炒股票,股民們會選擇何者呢?如果商業銀行能再誠懇些,提供適當的證券咨詢服務,創造更便捷的資金轉帳工具,那么券商在經紀業務上就舉步唯艱了! 關于基金管理業務,實際上商業銀行也具有券商難匹敵的優勢,尤其是象共同基金、開放式基金這樣資金來源分散的大眾投資工具上。商業銀行如果將駕輕就熟的吸儲手段,移植到代理基金份額的出售、轉讓和托管等方面來,則券商和林林總總的基金管理公司在此類基金方面就可能無所事事了!中間業務的放開,就可能讓商業銀行蝕空券商的經紀業務,真正混業時,商業銀行若獲得證券承銷業務豈非如虎添翼? “入世”對券商的威脅何在? “入世”的意外提前,可能對券商也并非全然的福音。和商業銀行相比,國內券商多少還有證券承銷和代理業務的經驗積累,還有證券研發和投行人才的點滴積累,但這些優勢,在外國投資銀行面前則蕩然無存。外國投資銀行進入中國已有時日,目前已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39家外資投資銀行在華設立了63家代表處。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于一身,中間業務發展經過培育、成長、成熟的過程,已經諳熟各國的法律框架和運作慣例,了解全球主要資本市場,握有來之能戰的投資銀行領域的人才隊伍,兼具和在華的跨國公司的天然聯姻優勢,其成形的市場、成文的規章、成套的產品、成功的經驗,成名的品牌,都足以使得他們對證券業務的漸次給中國券商粗放的經營戰略產生前所未有的沖擊。更令人扼腕的是,我國券商直面外國投資銀行時,幾乎沒有太多的“本土化”優勢可言,資本規模偏小,風險抵御能力較弱、業務品種單一、創新能力不足已被認為是中國券商的通病,更現實地說,諸多券商除了擁擠在承銷和經紀兩項業務之外,幾乎沒有足以稱道的經營特色。既如此,更富有專業技巧的外國投資銀行在“入世”后分食市場份額,至少是分流“黃金客戶”的沖擊,就在不言而喻中。 同時,覬覦券商多年安然厚利和安逸生活的,恐怕不僅是商業銀行和外國投資銀行。目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均已經擠入證券業來分一杯羹。信托公司則可能通過金錢信托,IT企業則可能通過網上證券交易等方式逐漸滲透到證券業來。將“混業”和“入世”視為券商和券商生死攸關的挑戰,恐不為過。 生存或死亡,券商如何抉擇? 面對這樣艱難的競爭格局,券商做了哪些自救工程呢?迄今可觀察到的有兩招,一是券商掀起的規模擴張潮,已陸續有20多家券商增資擴股,以壯未來行色,但其資本金規模,顯然無法和國有銀行和外國投資銀行相比擬;二是券商對兼并重組的空前熱情,如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國泰君安、西南證券、銀河證券等,以圖大則不倒。但這兩招恐怕難以面對“混業”和“入世”兩大嚴峻挑戰,而需要更縝密的審時度勢。 構想一、券商應大力推進代客理財業務。目前我國推出投資基金等工具時,采取的是另設基金管理公司的方式,此路未來難有起色。面對大眾的基金承銷、管理和經紀業務可能最終為商業銀行所掠食,但對面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則券商有其優勢,既可以通過契約式也可以通過公司型私募的方式,為此類非大眾的、具有“富人俱樂部”特色的資金提供“量身定做”型的完善服務可能是券商未來經紀服務的重點。 構想二、券商應考慮和商業銀行在合作中競爭的手段。相對于規模十分龐大的商業銀行體系,券商的優勢在于其沒有堆砌的不良資產的包袱、從業人員素質優良和在滬深股市打拼的經驗,故可考慮和商業銀行共同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并促成其上市融資。這樣的引證合作,可能是銀行和券商的“雙贏”。 構想三、券商應考慮融合外資金融機構的可能性。目前已經有諸多券商開始從操作層面考慮和外國投資銀行合資,現有的脆弱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轉而考慮建立中外合作基金,通過嬗變求得生存。券商生存環境的舉步唯艱難已經是現實而不是未來,如果短期內傭金下調,則部分券商可能立刻就將感受到流動性不足的威脅。畢竟,在“混業”和“入世”面前,券商粗放、局促的舊運作模式,已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