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官員下海莫若從行政制度創新上著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4日 02:17 中華工商時報 | |||||||||
文/康勁 日前,《中國青年報》以吉林通化195名官員辭職下海為例,再次對“官員下海”現象進行了重點解剖,國內幾位著名的行政管理專家毛壽龍(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謝慶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孫柏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分別從不同角度再次對“官員下海”現象提出疑慮,進行了公開批評。
筆者在仔細分析了幾位專家的觀點后認為,其批評意見既無新穎可言,又充分暴露了目前學界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低能傾向,值得注意。 專家的疑慮和批評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權力帶入市場,從而影響經濟領域的公平競爭。他們認為,一些官員在職時好像很廉潔,但其實在下海之前已經為私營企業謀足了好處,懾于反腐壓力,沒敢實現權錢交易。下海后,官員與私營企業之間就可以實現權錢兌付。或者,利用在職時的“余威”和影響為所在企業謀好處,這對于同行業其他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二是導致政府精英流失,從而影響公共服務質量。擔心大量優秀人才由機關走向商海后造成的職位空缺無法填補。 第一點擔心的是“權力期權”化的問題。這種憂慮早在幾年前就曾被人多次提起,去年初,中央紀委還曾聯合有關部門就官員下海后的權力期權問題做過調研,并頒布了在管轄范圍內三年內不得從事經營活動的“禁令”。所以說,專家現在繼續糾纏“權力期權”問題沒有意義。 其次,當前的問題不是要抓官員下海后的權力追查,而應該是加強在位時的用權監督。我們不否認中國現階段有期權效應,更不能等到期權開始兌現時再做追究,而應該致力于設計一個可以徹底杜絕期權產生的官場制度。要力爭使一切權力的行使都能在法律、制度的控制規范和人民的監督之下進行,而不是由官員個人去操縱,徹底消除權力運行的“人治”色彩,使權力者真正成為政府的職員,依法辦事、按律行政,不可能進行個人的長遠“感情”投資。 社會公眾希望行政管理專家能在法治政府的建設上不斷設計或提出新的機制或制度,而不希望他們成為本末倒置、頭疼醫腳的事后諸葛亮。 第二點擔心的是人才流失問題。有一種現象不容否認,那就是隨精簡機構、官員下海而來的,并非全是效能的提高和隊伍的精干,而恰恰是一些有能力的官員的集體出走。這對政府來講確實是一種人才的流失。 但是,如果限制官員下海,繼續人浮于事的現狀,使許多年輕干部和專家型領導不能發揮作用,那么,對于國家和整個社會來說,就是一種人才的浪費。所以,專家們以人才流失為理由企圖制止官員下海的批評意見,是毫無道理的。一個法制化的效能政府,不應該是死水一潭,要鼓勵人才的自由流動。 官員下海不僅不應該受到禁止,就是棄商從政也不應該受限制,那種“一朝入衙門,終身吃皇糧”的庸懶官員,只能適合于去服務官僚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講,官員下海是當下應該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現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