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何帆 > 正文
 
伊拉克戰爭之后的世界經濟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2日 18:25 中評網

  內容提要:伊拉克戰場上的硝煙漸漸散去,但戰后世界經濟的走勢仍然迷霧重重。本文試圖分析伊拉克戰爭之后的世界經濟走勢。我們的基本判斷是:伊拉克戰爭無法刺激美國經濟增長,估計今年美國經濟的增長率大致在2.5%以下。從長期來看,美元將仍然貶值。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加。石油價格近期保持平穩的可能性較大,但是長期來看石油價格的波動性仍然較大。戰后美國和歐盟以及俄羅斯的利益沖突加劇,這可能會影響到世界經濟秩序的演變。從近期的趨勢來看,多哈回合面臨擱淺的危險,美國可能會更多地強調雙邊貿易合作和
新浪交友有獎征文 精彩手機賽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懸賞 大型休閑游戲燃燒戰車
區域貿易合作,而不是繼續推進多邊貿易合作。全球化處在相對低潮的階段。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主要國家的貨幣匯率頻繁波動,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和利益沖突將加劇。

  關鍵詞:伊拉克戰爭 美元 多邊貿易體系

  伊拉克戰爭會刺激美國經濟增長嗎?

  戰爭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一直引起人們的關注。從歷史經驗來看,戰爭似乎能夠刺激經濟增長。比如美國在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1941-1945年間年均增長速度為12%。Vernon便認為,正是因為參戰之后的財政擴張才使得美國走出了經濟衰退。[1]在朝鮮戰爭期間(1950-1953),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大致為6%左右。在越南戰爭期間(1964-1972),一直到1969年美國的經濟增長勢頭都較好,但是通貨膨脹率也在1970年上升到6%。從傳統的凱恩斯主義來看,戰爭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主要是通過軍費支出的乘數效應。在工資和物價剛性的前提條件下,增加軍費開支將通過乘數效應擴大總需求。[2]當大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要素被動員到戰場上或軍火生產之后,過剩的生產能力得到緩解,就業率開始上升,與此同時,由于過多的貨幣追逐相對而言更少的產品,所以戰爭往往伴隨著通貨膨脹率的提高。

  在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的今天,這場伊拉克戰爭會給美國經濟打上一針強心劑嗎?事實上,自1990年的海灣戰爭之后,這種戰爭刺激經濟增長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了。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美國經濟迅速滑入經濟衰退。石油價格在兩個月之內上漲到36美元一桶,股票市場在兩個月之內下滑15%。隨著戰爭的發展,石油價格逐漸趨于穩定,股票價格回升,到1991年3月美國經濟已經走出了衰退。

  從這次伊拉克戰爭來看,戰爭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很可能仍然不顯著。傳統的戰爭持續時間長,軍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很高,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場的方式配置資源,其對國民經濟影響是全局性的。如今的高科技的戰爭速戰速決,規模有限,占整個經濟的規模很小(參見表1)。對伊拉克戰爭的直接費用的預測可謂五花八門。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2002年9月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軍事動員的費用估計為200億萬美元,而一旦投入戰斗,第一個月的戰爭開支將達到90億美元,隨后的每個月的戰爭開支為80億美元。假設戰爭持續一個月而美國部隊在戰后駐扎伊拉克的時間為兩個半月,則估計總費用為440億美元。[3]布什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經濟學家Larry Lindsey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談到,伊拉克戰爭的費用將達到1000億到2000億美元。[4]但這仍然大約只占到美國GDP的1-2%。耶魯大學經濟學家Nordhaus的估計是,如果伊拉克戰爭速戰速決,費用大致為990億美元,而如果演變成持久戰,則在未來十年內總的代價為19240億美元。[5]這兩個估計數字之所以相差如此懸殊,主要是因為:占領和維和的費用可能被低估、戰后重建可能會曠日持久、如果戰爭久持不下,由此引發的石油沖擊將給美國經濟帶來很大影響、官方統計未考慮戰爭帶來的機會成本(因為要大炮而失去的黃油)。

  表1 美國在20世紀以來參與的主要戰爭及戰爭費用

  戰爭 戰爭的直接費用 人均戰爭費用(以2002年美元計價) 占GDP的比重(%)

  以當年美元計價 以2002年美元計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 168億 1906億 2489 24

  第二次世界大戰 2854億 28963億 20388 130

  朝鮮戰爭 540億 3359億 2266 15

  越南戰爭 1110億 4943億 2204 12

  海灣戰爭 610億 761億 306 1

  伊拉克戰爭

  CBO預測 440億 440億 157 0.4

  Lindsey預測 1000-2000億 1000-2000億 357-714 1-2

  Nordhaus樂觀預測 990億 990億 354 0.9

  Nordhaus悲觀預測 19240億 19240億 6871 19

  資料來源:根據Nordhaus(2002)整理。

  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對消費者和投資者心理預期的影響。樂觀的說法是,如果美國在短時間內打贏戰爭,消除所有的不確定性,人們的投資愿望就會激發,消費者的信心就會提升。但是,情況可能恰恰相反。海灣戰爭對人們的心理預期產生了巨大影響。消費者信心指數、股票價格、美元匯率和工業產值都出現了劇烈的波動。按照Nordhaus的估計,從戰爭開始到戰爭結束,由于人們的恐慌使得GDP低于潛在GDP,總的損失大約為4900億美元(按2002年的美元計價)。[6]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后,股票市場、美元匯率。石油價格出現了同樣的變化。由于美國經濟近年來連續遭到新經濟泡沫崩潰、恐怖襲擊、華爾街丑聞等事件的影響,人們的心理非常脆弱,美國經濟正處在二次衰退的邊緣。即使戰爭較為迅速地結束,但是戰后重建中的不確定性可能仍然會將美國經濟拖入衰退。美國試圖畢其功于一役,在伊拉克建立一個親美的“民主”政體。但是,就像“休克療法”在俄羅斯和東歐的實施中遇到種種不曾想到的困難一樣,現在這種政治上的“休克療法”也可能過于樂觀了。重建無疑是一個長期過程。重建的過程中將充滿了混亂。新政權可能是一個在當地缺乏威信的“傀儡”,也可能是經過選舉產生的什葉派政權,如果伊朗和伊拉克都由什葉派掌權,其他阿拉伯國家可能會感到更加不安。無論出現哪一種情況,對于美國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北部的庫爾德人和南部的Shiite人要求獨立,美國將如何處理這一問題?尤其是石油主要集中在庫爾德地區,這使得局勢更加復雜。伊朗和北朝鮮的問題一觸即發,美國并沒有從更本上消除它所定義的不安全性。

  真正困擾美國經濟的是新經濟泡沫崩潰之后的后遺癥:私人部門負債沉重、過剩的生產能力、儲蓄率過低、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等等。新經濟泡沫帶來的繁榮刺激了居民和企業“非理性亢奮”,拼命地增加消費和投資。美國的儲蓄率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到2001只有2.3%。2001年10月美國的儲蓄率達到最低點,只有0.3%。美國進入經濟衰退之后,美聯儲不斷降息,刺激了住宅和汽車等消費品的需求。但是,這種依靠負債的高消費實際上是透支了未來的經濟增長。預計未來消費支出繼續支持經濟增長的趨勢將很難持續:(1)2002年底失業率達到6%,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使得居民對收入前景表示擔憂;(2)股票市場崩潰之后,居民的凈財富受到重創,雖然近年來房地產價格的上升部分地彌補了居民在證券市場上的損失,但是不少經濟學家指出,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了過熱;(3)目前,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處在9年來的最低點,2002年年底也出現了消費萎縮的情況。以上這些情況可能表明,從長期來看,美國的居民將被迫提高其儲蓄率,消費支出高漲的勢頭是不可維持的。

  新經濟泡沫崩潰后企業盈利前景堪憂,在企業家的視野之內找不到能夠強勁增長的行業。新經濟期間廠商瘋狂投資的結果是,目前在IT、航空、汽車、能源等部門仍然存在著大量的過剩生產能力。[7]華爾街丑聞導致美國不得不調整會計準則,而準則調整的直接后果是擠掉利潤計算中的虛假泡沫,按照新會計準則計算的利潤率必然達不到以前那么高的水平。這同樣影響企業投資的意愿。[8]從近期的情況來看,由于戰爭帶來的不確定性、股市波動劇烈、公司債務負擔仍然較高、風險投資的稀缺,將導致美國企業的投資水平在短時期內難以恢復。較為令人樂觀的情況是,美國的勞動生產率仍然較高,在就業率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產出還能夠提高。從長期來看,勞動生產率將支撐經濟復蘇、收入增長和就業創造。

  正是由于以上這些問題,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今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大約只有2%到2.5%。這意味著美國仍然處在“衰退型增長”。當美國這臺發動機動力不足的時候,世界經濟將處于一個更加動蕩的時期。

  伊拉克戰爭背后的貨幣競爭

  美元在海灣戰爭之后的兩個月之內按照貿易加權計算升值了 10%。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元會扭轉頹勢,出現升值嗎?戰爭時期,匯率受心理因素影響波動很大。戰爭結束后,匯率會回到由基本面決定的正常軌道。美元可能在短期之內反彈,但是,時過境遷,現在和海灣戰爭的情況很不同,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并沒有大量的經常項目赤字,而如今美國的貿易逆差約占到GDP的5%。在巨額貿易逆差的壓力之下,美元的升值將只是短暫現象。

  導致美元貶值的第一個因素是美國目前的巨額經常項目赤字。在90年代,美國之所以能夠對經常項目赤字安之若素,主要是因為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如今,外國投資者已經擁有美國政府債券市場的40%,公司債券市場的24%和股票市場的13%。外國投資者在美國持有的資產總額達到8.4萬億美元,大約占美國GDP的80%。隨著美國股市泡沫崩潰、美聯儲連續降息導致美國的利率低于歐洲利率、恐怖主義帶來的不確定性,外資出現了大規模撤離美國的趨勢。外國對美國的證券投資由2000年的9780億美元下降到5600億美元,FDI則由2000年的3080億美元銳減到2002年140億美元。美國曾經是一個投資收益凈流入國,但是從2002年起,它變成投資收益凈流出國。這意味著,美國本身對外的投資收益已經不夠償還外國資本在美國投資所取得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必須要借新的債來償還以前的債務。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無法找到均衡點的發散過程,隨著缺口越來越大,美國的貿易赤字遲早要進行調整。[9]按照IMF的估計,如果美國的貿易赤字減少到占GDP的2%,美元至少還要貶值20%。

  導致美元貶值的第二個因素是強勢美元政策出現了微妙的調整。從克林頓政府以來,美國一直堅持強勢美元政策。強勢美元能夠幫助美國從世界各地源源不斷地吸引資金,支持了90年代的新經濟。強勢美元能夠有利于美國金融業的利益但是卻將損害美國制造業的利益。制造業不斷發出反對強勢美元政策的聲音。[10]考慮到目前制造業在美國政府的強大影響力以及制造業集團操縱著大量的選票,美國政府已經對強勢美元政策有所松動。這將給市場一個信號,即美元將要貶值。

  貶值是否會損害美元霸權?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從名義上講所有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都能做為國際貨幣,但事實上美元仍然占據了壟斷地位。在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巔峰時期之后,美國經濟的相對地位便一直在下降。與其在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中的比重相比,美元能夠獲得這種壟斷地位實在是不相稱的。美國的GDP與歐元區的GDP大體相當,而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還不及歐元區。但是,大約80%的國際貿易是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在官方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占60%以上。2000年在國際債券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債券占47%,以歐元計價的國際債券占32%。為什么美元能夠有此霸權地位?這是因為國際貨幣具有某種自然壟斷的性質。一般來說,國際貨幣需要承擔三種基本的職能,即做為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其中,交易媒介的職能是最根本的,而使用一種貨幣做為交易媒介的人越多,這種貨幣做為交易媒介的便利性越容易實現。這意味著做為交易媒介的國際貨幣具有某種規模經濟和網絡效應。由于美元在50年代和60年代已經捷足先登,在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中大行其道,所以其他貨幣很難與之進行平等的競爭,美元做為交易媒介的便利性壓倒群芳。投資者和各國政府于是處在一種“囚徒困境”之中:誰都知道美元霸權具有不合理性,但是在其他人都還使用美元的情況下,自己的最優選擇又只能是和別人一樣使用美元。

  美元霸權的收益是美國可以向全球征收鑄幣稅和通貨膨脹稅。盡管目前美元作為貯藏手段的地位受到挑戰,但其作為交易媒介的地位是其他貨幣不可替代的。即使出現了歐元,美元霸權仍然沒有受到實質性的挑戰。在缺乏競爭者制約的條件下,美國會有一種多發貨幣的沖動,這樣才有助于其向全球聚斂通貨膨脹稅和鑄幣稅(seignorage)。鑄幣稅原本是指統治者由于擁有貨幣鑄造權而得到的凈收益,在國際金融文獻中,鑄幣稅是指一國因其貨幣為他國所持有而得到的凈收益。精明的美國政府深諳此道,利用美元霸權,美國可以支付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而其它國家卻被迫為揮霍無度的美國居民付帳。其次,美國還可以通過過度發行美元向全世界征收通貨膨脹稅。由于美國政府可以不斷印刷出美元到世界各地采購,勢必造成美元的貶值。但是美元貶值并不會對美元的霸權地位帶來太大的沖擊,因為其壟斷地位的根源上做為交易媒介而不是價值儲藏。這帶來了一種奇特的現象:美國通過美元的貶值,既可以減少其債務,又可以促進其出口。只要美元的霸權地位不改變,不出現貨幣替代的現象,即投資者選擇更穩定的貨幣做為價值儲藏手段,美國政府便會有一種不受限制的沖動超額發行美元。美元霸權給美國帶來了巨大收益,但卻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不穩定性。

  有一些中國學者在談到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時候認為,美國打擊伊拉克的目的是為了打擊歐元,這是自科索沃戰爭后美國利用軍事力量對歐元進行的第二次打擊。[11]這種分析是非常大膽和新穎的,但是其中的一個“破綻”是認為美國將竭盡全力維持美元的強勢地位。我們的討論指出,對于美元的霸權地位而言,重要的不是匯率的高低,而是美元作為交易媒介的壟斷地位。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打伊拉克可能確實有打擊歐元的因素。歐佩克一直使用美元作為結算工具,而正是由于石油這種重要的戰略能源只能用美元交易,對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地位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但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跡象是:伊拉克從2000年起將其石油出口的結算改為歐元,并將100億美元外匯儲備兌換成歐元。由于歐元相對于美元升值,使得伊拉克從中獲得不少收益。伊拉克的做法已經引起伊朗、委內瑞拉、古巴、甚至俄羅斯等國家的關注。歐佩克的一位官員Javad Yarjani2002年在西班牙的一次演講中就曾經鼓吹,歐佩克和歐盟的石油交易應該使用歐元結算,這樣可以降低價格風險和匯率風險。如果歐佩克的石油交易轉為使用歐元結算,對美元將是個沉重的打擊。如果美國政府是出于這一考慮,借出兵伊拉克打擊歐元,也是情理之中的。[12]

  美元的貶值可能加劇全球經濟衰退,這是其他發達國家和美國都不愿意看到的。為了防止更大的損失,歐洲和日本可以采取競爭性的通貨膨脹政策,也使自己的貨幣貶值。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歐洲中央銀行更擔心的是通貨膨脹死灰復燃,而日元實際上仍然有一定的升值空間。所以,我們預計在美元、歐元和日元的“貶值”競賽中,美元仍然會掉得最快。當然,美國也可能要求其他國家共同分擔美元貶值的成本。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元貶值對人民幣有好處。由于人民幣盯住美元,美元貶值,人民幣也會相應貶值。不過人民幣貶值會給其他國家帶來壓力,這正是國際上流行“人民幣升值”論的背景。[13]

  石油價格中的不確定性

  回顧二戰以來西方國家所經歷的經濟衰退,幾乎直接或間接地都和石油價格波動有關。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沖擊之后,發達國家對石油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石油密集度(oil intensity,即石油消費量與實際GDP的比率)持續下降。如果以1970年為基期,到2001年石油密集度只有1970年的一半。但是,石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仍然很大。這主要是因為:(1)石油消費國主要是發達國家,但石油生產國主要是中東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這種不對稱性的相互依賴增加了發達國家的脆弱性。發達國家中除了英國、美國和挪威之外均不大量生產石油,主要依靠進口石油。日本和歐洲的石油進口都主要依賴中東。日本81%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歐洲的石油進口大約有30%來自中東,僅次于其從前蘇聯國家進口的石油量。與此同時,中東國家占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的65%,而其產量占世界石油產量的30%。歐佩克的石油產量和探明石油儲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1%和78%。(2)石油價格波動頻繁。1980至2001年期間,石油價格的年波幅在-60%到50%之間,月波幅在10美元一桶到40美元一桶之間。這種頻繁的價格波動增加了交易成本,并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14]因此,IMF估計,如果石油價格持續一年提高10美元,一年之后全球GDP將下降0.6% 。這主要是因為,石油價格上漲使得產品價格上升,而假設需求并沒有變化,價格上漲將帶來利潤的減少。與此同時,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石油消費國收入水平減少,所以總需求和總供給都減少。考慮到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不確定性和股票市場波動,石油價格上漲將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開戰之前石油價格一路飆升,但是,開戰之后石油價格開始回落。大多數學者和機構的預測認為2003年石油價格不會超過28美元一桶。這主要是從石油的供給情況分析的。伊拉克的石油儲量占探明儲量的10.7%,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伊拉克每天的產量是240萬桶,其中200萬桶是出口的。石油供給方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委內瑞拉2002年12月爆發大規模罷工,沉重打擊了該國的石油生產。在罷工之前委內瑞拉每天的石油產量為267萬桶,其中230萬桶出口,到12月底已經銳減到50萬桶。委內瑞拉的石油減產對美國的影響比伊拉克戰爭帶來的石油減產影響更大,因為美國每天要從委內瑞拉進口165萬桶石油,占美國進口石油的13%。伊拉克和委內瑞拉加起來,每天的石油產量大約為430萬桶。除伊拉克和委內瑞拉之外,歐佩克的剩余生產能力是330萬桶。其他產油國家如俄羅斯、挪威和墨西哥已經接近生產能力極限,增產的空間不大。據估計,如果需要,沙特阿拉伯可以在3個月之后再動員每天100萬桶的石油生產能力。除此之外,戰略石油儲備也可以緩解油價上漲的壓力。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國際能源機構的成員國共有1280億桶戰略石油儲備,可以連續3個月每天提供800萬桶石油。[15]

  但是,近期內石油價格上漲的可能性也無法完全排除:(1)歐佩克在1990年的時候剩余生產能力達到600萬桶,現在已經遠遠低于當時的水平;(2)美國石油機構(API)的數據表明,美國的石油庫存已經降低到26年來的最低水平。按照API的分析,如果石油庫存少于27000桶石油帶來短缺。美國的 refineries 得不到足夠的石油。2002年冬天寒冷使很多國家石油儲備大量下降。[16](3)委內瑞拉石油減產近期內難以恢復,另一個產油國尼日利亞2003年面臨選舉年的潛在政治風險,都給未來的石油價格增加了不確定性。

  布什總統的經濟顧問Larry Lindsey指出,戰后伊拉克將每天增加300-500萬桶的產量,充足的石油供給將帶來石油價格下降,有利于美國經濟。但這種預測顯然過于樂觀:(1)即使美國很快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石油的產量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迅速增加。如果恢復到伊拉克在聯合國制裁之前的產量,即每天大約350萬桶石油,估計需要2年的時間,如果將產量增加到每天600-800萬桶,需要大約6-8年的時間,并且要追加投資300-400億美元。(2)戰后的政治和法律問題將非常棘手。比如,按照國際法,占領軍沒有做出長期商業承諾的合法性。但是石油公司在進行投資的時候迫切需要長期穩定的政權,能夠在合法的框架內保護其產權。因為石油投資一般動輒數十億甚至更多,而且回報期會等到10-20年后。在開戰之前,聯合國是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托管人,負責監督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并決定出口收益的使用。戰后誰將擁有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在各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之前,投資者將繼續持觀望態度。[17](3)伊拉克原來和俄羅斯、法國等國家均有合作,尤其是俄羅斯和法國的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有巨大的投資。據估計,俄羅斯的石油公司Lukoil在伊拉克就擁有多達110億桶石油的油田,其合同價值400億美元。在聯合國制裁期間,美國的石油公司由于受到本國政府的限制,基本上沒有進入伊拉克。戰后圍繞伊拉克的石油開采如何在先來者和后來者之間進行分配,各國的利益分歧將更加激烈。[18](4)一方面,美國政府聲稱伊拉克的石油將用于戰后重建,伊拉克的石油屬于伊拉克人民,另一方面,很難設想美國的石油公司面對世界第二大的石油儲備會不動心,尤其是北海的石油生產成本是每桶3-4美元,而伊拉克則只有97美分。美國政府將面對一個兩難選擇:放棄伊拉克石油將失去石油公司的支持,把伊拉克石油送給美國的石油公司將失去道義。(5)戰后的伊拉克政府和阿拉伯世界對美國的態度仍然不明朗。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許多地區,隨著民主化的程度提高,普選后出現的政權反而更容易出現反美的情緒。科威特至今也沒有將石油產業中的上游產業對外國投資者開放,委內瑞拉選舉之后上臺的也是左翼政黨。伊拉克新政權會對美國俯首帖耳嗎?隨著新政權羽翼豐滿,很可能會有更加反美的政策以提高自己的權威地位和合法性。海灣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紛紛支持美國,但是,這一次,阿拉伯國家仍然對美國冷眼旁觀。

  經濟全球化是否會由于這場戰爭走向終結?

  據估計,伊拉克重建的費用將高達1000億美元,這塊誘人的蛋糕將主要由美國的公司享用。美國國務卿鮑威爾3月26日在國會發言時明確指出,美國不會把對伊拉克的控制權交給聯合國。在戰爭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散盡的時候,從美國國際開發署提出的總額為9億美元的初期合同中,我們已經能夠看出,美國公司占據了主導地位。法國一直是伊拉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但是它的反戰立場將使得其在爭取戰后重建的訂單時幾乎被排擠在外。俄羅斯也處在一個類似的尷尬局面,它想要討還伊拉克所欠的大約80億美元的債款都很難。英國盡管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但是英國的跨國公司還是發現,它們往往只能等待美國公司拿到訂單之后的轉包合同。經濟合同被抹上了濃重的政治色彩。可以設想,美國在分配戰爭好處的時候將會“政治掛帥”,以戰爭期間各國的態度決定利益的肥瘦。

  戰爭帶來的影響比戰后重建中的政治分肥更深遠。這場戰爭的直接結果是,大西洋(資訊 行情 論壇)兩岸的分歧在加大。這并非始自伊拉克戰爭,由于美國一貫奉行單邊主義,也由于全球經濟處在結構調整的動蕩時期,美歐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摩擦時有發生。美歐之間在農業補貼、環境保護、外國直接投資等問題上存在分歧,并一度訴諸多邊爭端解決機制。比如,2002年3月,小布什總統根據美國201保障條款,對進口鋼鐵征收最高達30%的關稅,引起世界各國包括歐盟的強烈反對。2002年5月,小布什總統又簽署新的農業法,大幅度提高政府對農業的補貼。這加劇了美歐之間由來已久的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補貼摩擦。歐盟一直實行共同農業政策,遭到了美國的多次攻擊,這次美國增加農產品補貼,歐盟正好鼓噪攻之。歐盟還對美國的外銷公司法非常不滿,該法允許美國公司通過其海外子公司出口免繳該部分出口的所得稅。歐盟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出口補貼,并向WTO提出訴訟。2002年8月,WTO裁決,歐盟可以對美國4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征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在WTO的新一輪多哈回合中,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有可能在這場戰爭后變得更加激化。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仍然是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一輪多邊回合能否順利完成。歐盟在這一問題上持相對保守的態度,承諾在《農業協議》第20條全部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談判,但宣稱在農業非貿易問題上不能讓步,仍然要堅守共同農業政策,這與美國的激進立場形成直接的沖突。[19]可以預見,在戰爭結束后的WTO談判中,歐洲代表和美國代表將由于美伊戰爭產生的疙瘩更不容易達成諒解。一旦WTO“多哈回合”沒有達成有利于美國的協議,美國將很可能另尋出路。它將加強同其他國家的雙邊談判,通過雙邊協定來達到全球化的目的。這種事態的發展將影響到多邊貿易體系的前景甚至存亡。如果僅僅從本輪多邊回合的發展來看,如果投資、競爭、政府采購等“新加坡議題”進入談判議程,將進一步增加中國根據WTO規則調整本國政策的壓力,所以多哈回合進展的推遲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有利,但是,如果這次多哈回合談判破裂,以至于使得多邊貿易體系岌岌可危,對中國來說可堪憂慮。如果沒有多邊貿易體系,中國在面對美國這一強大談判對手時將會處在更加不利的地位。

  此誠多事之秋。實際上,從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開始,全球化的步伐就開始放慢。金融危機后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東亞金融危機之前流行的是“華盛頓共識”,認為只要推行自由市場經濟,就會立刻創造出花團錦簇的繁榮。金融危機使得發展中國家和學術界反思全球化和發展的關系?開放真的能夠帶來經濟的增長嗎?現在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雖然自由貿易對一國經濟有好處,但資本自由流動,特別是短期資本流動對發展中國家不利。這也給管制資本流動提供了合理性。美國經濟的衰退進一步沖擊了全球化的步伐。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猶如水落石出,各國的利益分歧開始暴露出來。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之間圍繞貿易、匯率等方面的沖突越來越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從來就不是線性發展,而是遵循著起伏波動的發展軌跡。19世紀末期,全球化程度較高,但遭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全球化幾乎要從一片廢墟中重建。直到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才真正在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起點上加速前進,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97年金融危機。全球化為什么會呈現波動發展的狀態?因為生產力提高和市場秩序擴展盡管是全球化的推動力,但這并不是影響全球化的唯一因素。如同任何社會結構變遷一樣,全球化會帶來利益的調整,影響到政策的選擇。一旦有利益群體受到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這個群體就會試圖影響政府決策,加強對內的保護,采取不利于全球化的政策。即使我們承認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但我們仍然不能就此忽視變革的過程以及變革過程中出現的沖突與調整。

  美伊戰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伊拉克戰爭和戰后重建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并不大:(1)從石油進口來看,由于中國從伊拉克的石油進口在2002年才達到50多萬噸,占全年總進口量的0.78%,因此戰爭帶來的石油進口減少對中國經濟并無太大影響。戰后石油價格如果保持平穩,中國仍然可以一如既往地從中東購買石油。但是,戰爭期間石油價格的急劇波動也提醒中國,需要加快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2)按照粗略的估計,從1996年底至今,中國公司在伊拉克簽訂了40多億美元的合同,已經執行的有10億美元左右。從1986年至今,伊拉克政府和企業累計拖欠中國的欠款達13.46億美元,其中貿易欠款4.66億美元,勞務承包欠款8.8億美元。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如果戰后重建無法回到聯合國框架內,中國在伊工程和欠款極有可能變成壞帳。[20](3)伊拉克戰后重建的主要利益將被美英等國瓜分,盡管在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上中國具有價格優勢,但是由于這次戰爭重建存在較多的政治性因素,因此中國大型企業得到承包大項目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伊拉克戰后對日用品的需求量將大增,中國的這些商品將更容易占領伊拉克市場。

  伊拉克戰爭對中國經濟的間接影響在于:(1)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成為更加耀眼的“亮點”。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資本會繼續追捧中國。2002年中國吸引外資的水平第一次超過美國。2003年第一季度中國吸引外資比2002年同期增長59%,實際利用外資比2002年同期增長56%,這很難說是因為中國的投資環境在短期內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這種引進外資的喜人形勢背后,我們應該注意到,外資是否流入過多,如果世界經濟逐漸恢復增長,是否會發生大規模資本撤出的現象。此外,全球股市和債市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由于中國實行的QFII制度部分放開了對境外投資者的開放,也由于中國資本管制方面存在的某些疏漏,流入中國的游資可能會增加,這對中國的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操作均會帶來一定的壓力。(2)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是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牽引力量逐漸減弱,美國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日益顯露,而中國經濟顯現出令人矚目的增長態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了許多“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崩潰論”,也影響到美國對中國的外交和經濟政策。作為一個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迫切需要一個寬松的國際環境,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在當前的情況下,美國的注意力更加關注中東地區,無暇東顧,將為中國爭取更寬松的外部環境。(3)如果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元持續貶值,將給人民幣匯率和中國的外匯儲備帶來較為嚴峻的挑戰。中國3000億美元的儲備中,估計有2000億美元是以美國國債和公司債的形態存在的。如果加上中國企業的外匯存款和居民的外外幣儲蓄,那么中國所擁有的美元或美元資產總額不低于6000億美元。美元貶值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意外損失。(4)受到伊拉克戰爭和近期爆發的非典影響,估計2003年中國的出口增長形勢將更加嚴峻,增長率很難繼續維持2002年的20%的水平。此外,伊拉克戰爭所帶來的石油價格波動影響到中國的石油進口支出相應增加,這可能會使得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有所減少。

  總之,伊拉克戰爭可能會加劇世界經濟復蘇的脆弱性,并影響到世界經濟多極化的格局,加劇美國的單邊主義,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和經濟政策沖突將更加頻繁。中國經濟必須做好相應的對策準備:繼續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進一步通過深化改革擴大國內需求、加快東亞地區的貿易和貨幣合作、加強對突發性危機事件的預警和對策研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千張即時奧運圖片報道
UC音頻直播奧運賽事
奧運場館瘦身風波
北航招生丑聞
機動車負全責遭質疑
北京地鐵美食全攻略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購房租房經歷征文
新浪連載:70派私人史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