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的幽靈仿佛有卷土重來的跡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9日 04:37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 綜合報道 油價高漲正在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而同時經濟增長卻似乎正在放緩 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如果油價繼續攀升,通貨膨脹率超過經濟增長率,美國、亞洲和其他地區很可能面臨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令決策者進退兩難的情景
經濟辭典里最令人厭惡的一個詞又開始在人們的腦海中纏繞:滯脹。 定義為價格加速上漲與經濟停滯并存的滯脹現象,上一次大規模出現還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度令美國決策者束手無策,導致美國人生活水平普遍下降。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一直認為這種現象不太可能卷土重來。 但現在,他們又開始擔心了。基本面的問題是:油價高企正在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而同時經濟增長卻似乎正在放緩。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如果油價繼續攀升,通貨膨脹率超過經濟增長率,美國、亞洲和其他地區很可能面臨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令決策者進退兩難的情景。 瑞銀的經濟學家在最近的研究報告中警告稱,每桶45美元的油價將引發滯脹問題。他們指出,居高不下的油價將導致2005年全球經濟少增長0.5個百分點,2006年可能被拖累1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它會導致通貨膨脹以同樣幅度上漲,在很多年后讓世界再次感受到滯脹的危害。 亞洲最擔憂滯脹 目前,滯脹擔憂似乎在亞洲最為嚴重,因為與西方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相比,亞洲尚處萌芽階段的制造業實現同樣產值需要耗費更多燃料。但如果油價居高不下,其他地區的擔憂也會增強。 除了能源使用率偏低,亞洲的重要經濟體,例如中國和印度還面臨著物價加速上漲的問題。在中國,盡管一系列指標顯示中國政府抑制經濟過熱的舉措初見成效,但7月份通貨膨脹率仍達到7年高點,較上年同期上漲5.3%。 富國銀行駐美國負責跟蹤亞洲經濟體的經濟學家SungWonSohn說,亞洲很多地區已經處在滯脹狀態之中。按照他的定義,如果通貨膨脹率上升,同時經濟增長較長期增長潛力有所放緩,那么就成為滯脹現象。 再看看韓國,亞洲第四大經濟體。雖然在出口大幅增長的帶動下部分行業繁榮興旺,但其國內經濟似乎正在陷入泥潭。消費者的巨額債務已經抑制了消費支出。經濟學家們預計的由消費需求帶動的經濟復蘇未能出現,因此紛紛下調了韓國2004年的增長預期。 然而即便消費需求疲軟,通貨膨脹仍在加速增長,主要原因就是油價居高不下。7月份,韓國消費者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上漲4.4%,而3月份僅較上年同期上漲3.1%。 物價上漲和經濟放緩已經開始對韓國幾家最大的公司帶來打擊。韓國的旗艦航空公司大韓航空的國內客運量較上年同期下降逾15%,好在到目前為止繁榮的貨運業務可以遠遠彌補客運業務的疲軟。但目前經濟學家預計韓國下半年出口將大幅放緩,這將嚴重影響到大韓航空的貨運業務。 與此同時,運營成本繼續攀升。大韓航空預計今年的燃料成本將較去年高出4億至5億美元。該公司已經將票價上調5%—10%,而且并不指望近期油價有所回落。公司正在根據每桶45美元的油價規劃明年的業務。 大韓航空的公司計劃部負責人WooKeeHong認為,在公司的貨運高峰結束后,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將是一個嚴峻考驗。他說,“如果經濟放緩,我們必然受到影響。” 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境地 類似的問題已經使得韓國政府進退維谷,面對著與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學家所面臨的同樣難題。他們是否應該為刺激增長而下調利率?但下調利率會導致通貨膨脹加劇。那么他們是否應該為防止物價上漲而上調利率?但上調利率的后果將是抑制經濟增長。 8月12日,韓國央行終于作出選擇,將關鍵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3.5%的歷史低點。而這一次美國采取了相反做法,盡管不斷有跡象顯示經濟增長可能放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毅然決定加息。 的確,很多經濟學家對韓國或其他國家接近滯脹的說法并不買賬。他們指出,如果出口保持穩定,韓國今年的經濟增長仍有望達到或超過5%,遠不至于令人擔憂。 或許最有可能的是,全球增長的大幅放緩將導致物價回落,在通貨膨脹成為難題之前令其徹底消亡。這種情況在過去數次通貨膨脹上揚的過程中已經屢見不鮮。 但一些經濟學家擔心,這一次可能要另當別論。最新的估算數據顯示,歐佩克目前只有每天50萬桶的閑置產能,不及全球市場每天8300萬桶的1%。回旋余地如此有限,部分經濟學家因此表示,即使全球經濟放緩,石油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 因此有些經濟學家建議一些亞洲國家的政府放棄或減輕導致貨幣被低估的政策舉措,這種政策提振了制造商的出口,但也減弱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如果亞洲政府果然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全球經濟必將發生巨大變化,短期內亞洲經濟體的競爭力將被嚴重削弱,而美國出口商的形勢會明顯改善。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8月19日 第四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