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滇慶不是唐·吉訶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9日 03:39 中華工商時報 | |||||||||
文/王擎 有關于民營銀行的爭論一直就沒有停過。 對其定義的爭論、對其組建方式的爭論、對其存在必要性的爭論。
民營銀行的全民化關注始于2000年,北京一次學術會議上,筆者曾經有幸參加了此次會議。期間,來自加拿大的學者徐滇慶組織了一批學者,聽取了浙江省臺州等幾家擬籌備民營銀行試點的可行性報告,與會的評議者中有來自于央行的官員。盡管會議的主辦方再三申明,這是一次純學術性的研討,不希望報道。但一家報紙仍在之后刊登了“中國將有10家民營銀行試點”的文章,這則消息首先引起了國外媒體的關注,紛紛轉載,繼而在國內也掀起了一場不小的波瀾。 該事件導致的直接結果是,2000年12月初,中國人民銀行發表公開聲明,不允許私人開辦銀行。但是2001年底,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民營銀行再次浮出水面,至今一直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也成為爭論的焦點。 爭論之一,到底什么是民營銀行? 在民營銀行的爭論中,一些主張設立民營銀行的學者將民營銀行定義為民有、民辦、民營,按照此標準,民生銀行以及新近成立的浙商銀行,都不屬于完全意義上的民營銀行。 但也有人認為,所謂的民營銀行,只要國家控股量低于50%即可。從這個意義上出發,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設立的城市信用社,就是以集體經濟和個體工商戶為主建立的。而在各地組建城市商業銀行的時候,75%到70%的股份是屬于一些企業,特別是非公企業和個人的。因此,從股權結構來說,這些城市商業銀行仍然以民營資本為主,應該屬于民營銀行。 爭論之二,民營銀行應該怎樣設立? 按照對民營銀行不同的定義,發展民營銀行的路徑選擇也就有了兩種:既可以是從下而上的“新設”,也可以是對現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 其實,民營銀行究竟是由哪種方式實現,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哪種方式的成本和風險最小、收益和效率最高。就中國的金融狀況來看,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對現有中小銀行,特別是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進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場化經營軌道應是最佳選擇。而這也是央行目前正著手實施的改革舉措。 爭論之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民營銀行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我們現有4家國有商業銀行、3家政策性商業銀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11家城市商業銀行、35000家農村信用社,從數量上看,我們并不缺少銀行,那么為什么還要新建民營銀行,成立民營銀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曾經一度被賦予是民營銀行的任務。但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曾在一公開場合提出,從資金投向上看,恰恰是農業銀行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政府的號召和推動下,對民營企業貸了比較多的款。 那么,我們為什么一定還要有民營銀行? 為的是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既然我們在入世承諾中承諾允許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理所應當對內開放。從另一個角度說,銀行業是一個高度競爭、高度風險的行業。我們一直在說國有資產監管難,國有銀行其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民營企業雖然有很多很多弊病,但他的產權明晰,有主體,可以通過建立一套機制來管理。這也是我們改革的一個出發點。 假如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經驗,就在于在國有經濟之外長出了非國有經濟,并且非國有經濟成為對經濟貢獻和就業的主力,如果這個成功的經驗能夠在金融領域復制,中國的金融業將有一個非常好的前景。 給民營銀行機會,讓其發展,就像我們當初給民營企業空間讓其發展一樣,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制訂好游戲規則,讓民營銀行在規則下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