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大招聘的信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8日 15:46 《商務周刊》雜志 | |||||||||
被稱為“突破性的”大國企公開招聘高層管理人員的做法所凸現的信號在于,在“黨管干部”的用人機制之外加入了市場化的選聘機制。但真正的問題是,大國企是否能順利進行產權制度改革? 記者 虞立琪
7月28日,國資委招聘工作領導小組異常忙碌,結束了為期一個月的招聘工作之后,位于北京阜成門外國家投資大廈7層的該小組正在清點“戰績”。“此次前來應聘的人素質很高,其中海歸占了很大部分,”盡管此次招聘的具體情況和統計數據尚未公布,但招聘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國資委一位李姓處長告訴《商務周刊》,招聘的效果不錯,自6月28日,國務院資產管理委員會發出公告向海內外公開招聘23名高級經營管理者之后,一塊非常醒目的紅底白字牌子“國資委招聘處”掛在了位于阜成門的國投大廈門口,由國資委廳局以及各企業負責人組成的招聘工作領導小組,開始正式在這座大廈的7層辦公。 僅從招聘辦公室的布局和位置就可以看出本次招聘工作的隆重。在國家投資大廈,除了大門口巨大的紅色招牌之外,電梯口、樓道口都掛出了異常明顯的紅色指示性標牌,甚至還打上射燈。招聘工作領導小組的構成也顯示出“重量級”,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李毅中為組長,副主任王勇為副組長,加之國資委有關廳局的負責人和22戶企業主要負責人共同組成了公開招聘工作領導小組。國資委新聞處許處長告訴《商務周刊》,此次招聘是國資委“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 此次招聘被稱為2003年國資委公開招聘之后的一次大規模復制。2003年6月,剛成立不久的國資委開始第一次公開招聘,在國有企業的歷史上,大規模地采取公開招聘的方式來選拔高管是破天荒第一次。而這一招聘方式被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贊為“在中央企業用人制度上的突破,堪比‘神舟’五號在航天事業上的突破”。 在2003年這次“神州五號式”突破后,李榮融即表示,公開招聘的方式將繼續在更大范圍內得到遞進式推廣。之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的國資委也開始聲勢浩大地公開招聘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應該說,今年這一更大的舉措早已在公眾預料之中。 公開招聘國企高管的方式被稱為突破,正是因為市場化的選聘機制加之“黨管干部”的機制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國有企業領導人培養機制。而今年的招聘顯示出這一正在摸索中的機制正日漸成熟。 大國企干部管理“收緊” 國資委組建之初的一個重要使命是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幫助旗下企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國企。 而據李榮融介紹,國資委對旗下大國企的改革工作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規范,即基礎性的工作,包括清產核資,使產權清晰,然后是推進國有資產的流轉,引進戰略投資者等內容;第二步是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第三步是要全球性地配置資源,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人員進行全球招聘,國企海外上市融資購并等。 可以看到,國資委對這幾項工作的推進迅速,《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辦法》已經出臺,李榮融介紹,國資委旗下189家企業目前正在開展清產核資工作,預計2004年10月底可以全部完成。 而在進行這些工作的過程中,對“人”的要求幾乎是首當其沖。從李榮融提出的2003年國資委五大任務中,對人方面的管理就占了兩項,足見重要性。 之所以如此著重強調對人的要求和改革,一個頗為尷尬的現實背景是,國有企業一直以來遵循行政管理制度,即“黨管干部”,以管理干部的方式來管理企業負責人。國企的負責人基本上是國家任命,管理層更多被看做“特殊的公務員”而非企業家。傳統的干部人事制度與現代公司治理之間的不協調使得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的工作并不順利。 而另一方面,在國有企業已有的管理隊伍中,干部的流失也成為一個日漸嚴重的問題,李榮融承認:“我們現在企業的報酬應該跟所有制相適應,不能差距太大,現在經常講,國有企業成了培訓學校,人才培訓后被三資企業挖走了,挖走的原因是它工資高。” 根據零點調查公司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近六成的國有企業中存在人力資源危機,約有三成五的國有企業認為,人力資源危機對其企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其中,中高層管理人才流失是國有企業人力資源危機的重要表現形式。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公開招聘大型國企高管才被稱為“神州五號”式的突破,也被寄望于承擔改變國有企業現有干部選拔方式和人才不足的現狀的責任。 實際上,國資委對人才的培養和改革一直沒有停止過。早在2003年7月,李榮融宣布,國資委將建立企業負責人激勵約束機制,可以綜合運用年薪制、持有股權和股票期權等多種薪酬方式,這被視為“收緊”大國企干部管理的強烈信號。 5月31日,國資委主持召開的中央企業人才工作會議被視為國資委在人才戰略上關鍵的一步,此次會議提出了新的人才戰略計劃,可以看出,國企干部的選用、培養、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都將面臨著根本的變革。而公開招聘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人才戰略的思路。 在2003年的招聘中,6家中央企業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7名高級經營管理者,國資委高調宣傳,結果先后共有463人報名應聘,最后的7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37歲,最年長的45歲,其中6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入選者任職試用期為1年。由于這7位入選者目前未滿一年任期,尚未被考核,國資委表示不便接受記者對這7名人士的采訪。他們在崗位上的具體工作情況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在2004年的招聘中,在23個招聘席位中總會計師職位占有12個。這與去年7名招聘席位中會計師占有4位一脈相承。之所以總會計師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國資委成立之后的一個具體任務就是“財務核算”和“清查資產”。 從2003年7月起,國資委即開始為實行新會計制度而培養人才,由國資委主辦的“國有重點骨干企業總會計師培訓班”已舉行了多期。而公開的招聘方式也被視為一條重要途徑。 李榮融曾經表示,對國資委下屬189家企業大規模的兼并重組將成為國資委的工作重點,最終目標是形成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而兼并重組背后預示著人事變動,屆時高級管理如何變動,如何組閣,如果沒有一套可行性較強的用人體制,甚至有可能引起人事糾葛,各種利益的爭奪將影響改革的進程。 “董事會”是否為解決之道 公開招聘盡管被廣為推行,但不可避免的一點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李兆熙研究員指出:“如果要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規定來說,國資委的這個做法(招聘企業高管)有一點越權。” 實際上,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公司招聘高級經營管理者應由公司的經理提名,由公司的董事會決定是否聘任。國資委代表國家行使資產所有者職能,卻并不能代替董事會決定人員任免。 但李兆熙同時認為:“在國企董事會制度沒有完全建立之前,這種方式是最有效的過渡性做法。” 實際上,正是董事會制度尚未建立,才使得國資委不得不打起“擦邊球”。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就曾經在2003年表示,對所監管企業試行目標管理,就是“從現實出發”的一個辦法,而這一現實正是“原有體制下形成的出資人不到位”。 也有專家指出,公開招聘的方式僅僅是治標而不是治本。在這次公開招聘中,也可看到國資委的尷尬,其所招聘的崗位也局限于副總經理和總會計師,而企業核心負責人仍然無法實現市場化選拔。 正是因為如此,董事會制度的建立被國資委看為重中之重,2003年年底,國資委研究室主任季曉南指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難點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而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于2003年12月部署國資委2004年工作時就曾說過,“董事會是一切改革的基點。” “以往我們對國有企業的管理,都是通過任命經營者為負責人,由經營者管理企業,這遠遠不夠。國有企業的出資人是國家,按照出資人是第一權利人的概念,只有組建董事會,才能真正實現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使出資人的最大利益得到維護。”李榮融在6月初接受央視國際的采訪時曾這樣表達了董事會的重要。 此前李榮融也曾多次提到,今后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將主要通過董事會執行,國資委以出資人的身份委派董事代表。 正是為此,今年6月,國資委終于敲定了6家中央企業作為董事會試點單位,分別是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誠通控股公司、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和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就此,大型國企董事會開始。具體的董事會試點方案目前尚未公布。 這一舉措被李榮融看做是國資委從“老板加婆婆”崗位上退出的基點。 但此措施后面的困難顯而易見,目前大國企的現狀是,90%國企為國有獨資企業,股權沒有多元化,大多數是按《企業法》注冊,實行的是總經理負責制,連公司制的框架都不存在,所以沒有形成董事會的資格。而即使是設立董事會按照公司制注冊的企業,很多也繼承了過去廠長經理負責制的方法,董事長和總經理經常是由同一個班子任免,很難在實踐層面形成互相制約的關系。 曾負責國務院交辦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研究”課題組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經濟研究所張文魁表示:“如果股權結構不發生實質性變化,中央企業建立董事會制度的積極意義并不明顯。不能以建立董事會來取代改制(即股權多元化),不能以‘管好’來取代‘改好’。” 10月之后,國資委此次招聘結果即將公布,在面對大國企上述諸多問題的同時,他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