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試驗”的價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7日 05:34 中國青年報 | |||||||||
上周,《中國青年報》發表《扶貧試驗繞不出市場困惑———經濟學家辦的保姆學校為何虧本》一文。該報“經濟時評”后來又發了青山先生的評論:《大經濟學家緣何“失算”小保姆》。 該保姆學校由茅于軾和湯敏兩位經濟學家為主興辦,開張兩年多投入百萬元,如今回報較少。面對記者采訪,茅老先生坦誠得很。讀兩篇文章,前一篇是新聞,立場中立,后
我不隱瞞自己敬重茅于軾先生。但我敬重他,并未只緣于對其學識的仰慕,而更在于對其人品和學術良心的認同。茅先生等人拿自個兒的錢興辦保姆學校,不以營利為目的,只是出自對中國扶貧模式的又一種試驗。即使回報較少,即便以后因資金鏈斷裂而遭致學校辦不下去(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情況),也不可以“失算”簡單論之。 幾年前,他與湯敏等人做過相似的扶貧試驗,叫“小額貸款扶貧項目”,地點在山西省的呂梁地區。到現在,我們也不敢說那項至今仍在堅持的試驗是成功的,但重要的且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那項試驗仍在推行。 于我看來,保姆學校的試驗和“小額貸款扶貧”試驗一樣,首先傳達給社會的信息是茅先生等經濟學者的社會責任感。老實說,目前的社會情勢下,不是每個經濟學者都會熱心去做的。 我一直認為,書齋里難出真正的經濟學。很大程度上,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科學。當下之中國,有學者主動走出書齋,在實踐中探尋“扶貧經濟學”之真諦,即便結局不理想,也不可輕易以“失算”論之。 迄今為止,中國的扶貧主要集中于“政府扶貧”,也有少量的企業扶貧或國際組織持貧出現于社會。在政府與企業之外,有社會責任感的學者自掏腰包的扶貧試驗,除了茅于軾等極個別人之外,幾乎未有所聞。現實中,各種扶貧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學者試驗性的扶貧嘗試,出現階段性挫折實屬難免。 在我的眼里,茅先生是個現實主義者,更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和志同道合的學者所從事的扶貧試驗,充滿著改變社會失公(包括機會失公)的理想。這樣的理想,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可持續”顯得尤為迫切。 另外,我還想說,茅先生面臨的困惑,有信息不暢的問題。浙江衢州市是浙江的“西伯利亞”,去年始,當地政府改項目式扶貧為人力資源開發式扶貧,其主要做法是由政府出資組織成規模的保姆培訓。如今衢州保姆已經成為長三角保姆市場之品牌,建議先生不妨與衢州方面尋求合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