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美元政治捐款:約翰·克里為誰代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6日 13:34 《全球財經觀察》 | ||||||||||
由于超過百萬的捐款者參與,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所用資金,在選舉史上第一次超過了10億美元。其中,兩個主要競爭對手布什和克里收到的捐款總額,前后已超過4億美元,是2000年總統大選數字的2倍。而據英國《衛報》報道,克里的競選資金已超過美國歷史上挑戰現任總統的任何一個候選人,創造了美國反對黨籌資的最高紀錄。大量數目不等的政治捐款通過網絡或者郵件源源不斷輸送給這兩位候選人。超大規模的政治捐款表明,美國人的利益正出現前所未有的分歧
2004年的總統選舉,與2000年相比,與以往任何一屆總統選舉相比,顯著不同在于小額捐款人的參與。這種參與是大規模的,足以改變政治捐款的格局。一方面,這次總統選舉是“9.11”之后第一次,安全問題使選民政治熱情高漲;另一方面,則與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有關。事實上,這也是第一次在總統選舉中操作該法案。 作為一項政治捐款法案,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通過于2002年。主要內容為,禁止對全國性政黨提供“軟錢”。所謂“軟錢”,指的是工商企業、社會團體、專業組織等利益集團向政黨提供的政治捐款,沒有數額限制。同時,該法律將“硬錢”——個人向國會議員或總統候選人的直接捐款數額限制,從原來的1000美元提高到2000美元。聯邦選舉委員會嚴密監督并公開記錄每一筆捐款。 按此法律,組織性的政治捐款轉向了個人,以往大企業、大財團在籌款中擔當的主角地位也向個人轉移。而各種政治行動委員會在選舉經費募集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個人的力量日益顯現。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向布什和克里捐款的人數與在2000年向布什和戈爾捐款的人數相比,已多出了70萬。一般的看法認為,真正在資金方面支撐兩黨競選的,并不是小額捐款,而是億萬富翁和大利益集團。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之后,這種看法需要修正了。在對民主黨的捐款進行描述時尤其如此。 克里把籌款注意力集中在了小額捐款人上。 面向小額捐款人的籌款活動,除電視、巡回的午餐集會外,還通過互聯網進行。另一民主黨候選人迪恩在黨內輸給了克里,而其團隊采用的互聯網選戰攻略卻影響深遠,其他陣營紛紛效仿。通過網絡籌款也成為本次競選中民主黨最有效的方法。 依靠這些零星的捐款,克里在2004年前3個月總共籌到了4000萬美元。民主黨的戰略家安尼塔.鄧恩當時認為,克里的籌款將突破1.2億美元。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克里籌得的已近2億。其中,6500萬來自互連網上的小額捐款,同時還通過打電話和寄信的方式,籌集了4400萬。 對此,克里競選總部主管瑪麗.卡希爾坦言,小額捐款人力量很大,對民主黨與布什展開金錢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到7月份,克里已經連續4個月每月籌得3000萬美元以上,其中6月份籌得3400萬,僅僅在6月30日一天,就從互聯網上籌集了300萬美元,創造了網上一天籌款最高紀錄。 這與去年12月最艱難的時候,他被迫抵押自己的住宅,貸款600多萬美元的“財政危機”形成了鮮明對比。 英國《衛報》7月4日報道說,克里的競選資金已超過美國歷史上挑戰現任總統的任何一個候選人,創造了美國反對黨籌資的最高紀錄。克里的高級顧問吉姆.約翰遜說:“我們現在用不著老是急著問‘下一頓飯我們的錢從哪里來’這種問題了,現在的資金比我們預期的要多出2倍、3倍、4倍。” 克里的班子已成為民主黨歷史上籌錢效能最高的競選機器。 看得見的手:利益集團 因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的作用,布什與克里的捐款賬面上,個人的小額捐款占到了絕大部分。這一方面反映出選民參與政治的高漲,另一方面,利益集團仍在幕后通過各種方式發揮影響。小額捐款人力量崛起之外,利益集團千金一擲的傳統作用不可動搖。 看起來,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是一項對共和黨無害而對民主黨較有利的法案。 共和黨代表大企業集團,代表上流社會的利益。這個階層對權力密切關注,并保持影響。歷次總統競選,共和黨候選人籌得的資金一般遠高過民主黨。具體到被民主黨指為“特殊利益集團的代表”的布什身上,他的競選資金來源,也清楚地反映出其政治根基。 華爾街、銀行和保險系統為布什捐款已高達1500萬美元。布什有188位被稱為“突擊手”的最高捐款人,每人捐款都在20萬美元以上,另有270名“先鋒”,每人捐款都超過10萬美元。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對公司、財團等出于政治因素的捐助作出了限制。對此,后者的對策是,通過大量聚集個人的小額捐款來堆積布什的競選資金。 吉姆.克里克,亞利桑那州的一名汽車銷售商,預計已從該州共和黨支持者那里籌到200萬美元的資金。同時,克里克仍在積極地通過其本人的社交網,動員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其實這就跟賣車一樣,你必須擁有一個良好的團隊。”克里克這樣形容自己的籌款行動。 吉姆.克里克的想法和作為,并不是一個孤例。 通過這些汽車商,可知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沒有使共和黨總的財富增加或減少,只是使其不能隨心所欲,使其捐款的方式不得不做出相應調整。財富化整為零,公司、財團的資金不再是直接地,而是通過動員和組織,先交到大量個人手里,再以個人捐款的形式匯集起來。 所以從賬面上看,布什募集到的資金,98%來自于個人捐款,數額在2億以上。而究其來源,卻并沒有實質的變化。 克里的資金基礎弱于布什,但其來源則比布什有潛力。 工會組織是克里的基本力量和資金來源。 美國勞工聯盟及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有1400萬會員。這不僅是民主黨的票倉,也意味著眾多的小額捐款。2000年大選中,勞聯-產聯投入了4100萬美元,動員成員及其家庭支持民主黨,投票的選民中有26%來自工會。 為支持克里,工會投入的資金增長到了4400萬。這還不包括工會成員個人的捐款。今年,AFL-CIO致力于說服那些搖擺不定的選民堅定支持民主黨的立場。在全國選民中,民主、共和兩黨各有45%的堅定支持者,剩下10%就是雙方要爭取的中間選民。 布什政府在稅務、醫療保險、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政策均傾向于富人和大公司、大財團,加上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增加,一些行業不景氣和失業增多,使以中下層及窮人為多數的民主黨選民對布什政府“從反感到了仇恨”的地步。 民主黨的選民人數多而龐雜。其中多數對政治的參與度和影響力都很低。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之后,選民們可以為黨和總統候選人做出更大的貢獻,2000美元也是可以承受得起。來自他們的個人捐獻,成為克里競選經費的增長點。在其近2億資金中,個人捐款占到92%。賬面上的比例雖不如布什,而財富的增長卻是貨真價實。 華盛頓的律師事務所也為克里所倚重。各類法律公司愿意向克里提供更多資金。其中,克里兄弟任職的代表電信業的律師事務所,僅一家就提供了7.2萬美元,同時給布什象征性地捐出8000美元。前美國訴訟律師協會主席、密爾沃基律師羅伯特.哈布什也宣布為克里籌款。紐約律師梅爾文.魏斯一直強調在民主黨確定候選人之前應袖手旁觀,甚至聯合其他民主黨人一起抵制初選時捐款。但目前候選人已定,魏斯打算為克里爭取1000到2000名捐助者。他說,克里能夠在紐約籌得100萬美元甚至更多。律師及各類法律公司捐給克里的資金近1400萬美元,同時向布什的捐款只有1000萬。在克里收到的各行業捐款里,這是最大的一筆。 好萊塢明星、女權主義者、福克斯除外的媒體財團等,多是自由思潮傾向,自然支持克里。時代華納在克里的捐款行列中名列第五。 民主黨一般不受軍工、能源集團的歡迎,合乎邏輯的是,他們得到了環保組織、高科技企業以及高校的支持。迪恩的前五位捐款者中,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排第一和第四位。微軟和IBM公司排第三和第五。迪恩失敗以后,這些支持者一起轉向了克里。民主黨在預選中分散了的和沒有出現的資源,在克里勝出后逐漸集結起來。 布什首先發動攻擊,痛批克里與大公司、特殊利益集團的瓜葛。2月份,布什的競選班子在網上公布了一段30秒的視頻,攻擊克里“不講道德”,指責他在任參議員期間與利益集團有關。克里回應道,他比任何一名參議員從政治行動委員會中獲得的資金都要少,沒有院外集團能從他的勝利中獲取回報。迪恩也為克里辯護,他說,“我認為布什具有攻擊別人有特殊利益集團背景的嗜好。”克里在演講中強硬地表示,“要突破那些強大利益集團在國家中的壟斷,還要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懲罰。”不過,克里卻又以善于從特殊利益集團籌款而著稱,尤其是電信集團和金融服務部門。 由于布什政府采取了多種刺激工商業復蘇和發展的措施,大量投資人因此涌向股市,這使克里在金融服務部門的領地受了損失。比較明顯的例子是,華爾街投放到布什陣營的資金是克里的4倍。其中,今年以來,證券和投資業雇員總共向布什提供了520萬美元,輕松成為共和黨方面的第4大資金來源。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上述行業流入克里賬戶的資金只有110萬美元。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是民主黨方面的第二大贊助人。 回報是規則的一部分 在一定限度內,財富對權力的介入是合法的。同樣的道理,權力要做出回報,也作為規則的一部分而不可避免。克里關于回報的這些承諾,必須是有信譽的,必須是能準確預測的,因為這關系到他的政治根基。 美國無黨派的公職員廉潔研究所的發言人比爾.艾利森,在總結了該研究所的新著《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金錢交易:究竟是誰在資助布什和他的民主黨競爭對手——他們期待什么回報》時,得出結論說,“不管來自哪個政治派別,政客都沒什么差別。” 美國從立國之初就被認為是“參與者的國家”。美國政治制度承認利益集團參加政治運作的合法性,承認政治是在協調各式各樣、互相干涉的參加者及其利益的過程中展開的,也承認權力與財富間可以互相實現。因此兩黨總統競選者的捐款本身,不被看作是賄賂一類的違法行為。 同時,不管是對議員選舉還是總統選舉中的捐款行為,法律在承認的同時,長久以來也作出了一系列的限制。1995年,由國會通過并由克林頓總統簽署了一項旨在改革國會游說制度的法案,試圖對議員和代表利益集團的游說者加以制約。麥凱恩-法因戈爾德法案則是對總統選舉過程中的制約。其原則,不是否定,而是控制它的程度,使立法與決策不至于只符合少數利益集團的利益,而缺少廣泛的代表性。 政治捐款在受法律限制的同時,也受法律的保護。既然如此,受惠于政治捐款而上臺的總統,就有責任代表捐款者的利益,借助行政權力做出回報。這是合乎游戲規則的。2000年布什當選總統后,所做出的否定《京都議定書》、宣布部署NMD、通過新破產法等連串決策,被外界視為對那些在大選中鼎力支持他的能源、軍工和金融業的報恩之舉。 假如克里贏得競選,作為民主黨傳統政策的延續,克里必會調整對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的態度。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期間,克里發表了針對布什的環境控訴報告。在報告里他說道,“在布什總統的領導下,我們美國的經濟、公眾健康與安全,都發生了破壞性的惡化”。為此,他提出了經濟和環境雙贏的前景,即開發代用能源,不僅保護了環境,而且提供數百萬個就業機會。開發代用能源的計劃,不僅是對環保者的交代,也是兌現對高科技企業的承諾。另外,他將減少石油對中東的依賴,減少美國在那里的沖突,以此換來一個安全的環境。內政、外交在這里連在了一起。 果真如此的話,美國能源集團對克里將至少懷恨4年。 勞聯—產聯主席約翰.斯威尼說,“人們對布什政府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已經受夠了,民眾要求進行變革,我們計劃促進這種變革。”進行變革、創造就業機會是斯威尼的期望,也將是克里對工會的回報。在就業,以及稅收、醫療保障方面,克里在競選中一直處于攻勢。他抨擊布什政府對富人有利的減稅政策使財政赤字猛增、中下層收入和福利下降,抨擊布什政府的“外包”政策,布什把訂單交給中國、印度生產,大企業的競爭力增強,而美國工人卻失去了工作。他承諾,若當選總統,他將在第一個任期內把預算赤字額度削減一半。由此將創造1000萬個就業機會,使民眾負擔得起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并能改進教育體系。 因著他的這些傾向與承諾,共和黨已經將克里描繪成一個偏離主流價值觀、“主張重稅的馬州佬。”他們攻擊他說,“克里是標準的馬薩諸塞州自由派,代表民主黨內左派的政策。” 7月26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波士頓召開。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則預計于8月30日至9月2日在紐約召開。之后,進入最后的大選階段。克里和布什在初選期間籌集到的資金就不能用于大選。但兩人都可以接受7500萬美元的完全政府資助。
《東方早報出品《OBSERVER全球財經觀察》周刊問世! 從今天起,每周五,《東方早報》出品《OBSERVER全球財經觀察》與讀者見面。 75年前,亨利盧斯“觀察”到他所認為的本質:“基本上,商業就是我們的文化,因為它就是我們時代的特征。”他創辦了《財富》,他知道自己將成為一個新生階層的辯護士。 75年里,企業家,那些曾被視為惟利是圖的人,終于可以堂而皇之地以類似于“偉大”這樣的形容詞來界定,他們身后的企業作為可以左右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得到尊重。 對于中國來說,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不過20年,商業文明還僅僅是開始。雖然我們誕生了一些令人尊敬的公司,但是真正的商業大時代顯然屬于未來。 今天,與中國選擇商業文明一道,《東方早報》出品《OBSERVER全球財經觀察》,記錄這樣一個大時代,記錄那些偉大的商業事件背后的財富流變,以及影響財富走向的人的事業和生活。 《OBSERVER全球財經觀察》借助于《東方早報》財經類綜合性日報的平臺與優勢,更強化觀察者的角色,強化國際視野。 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城市,并著力建設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以期在全球化的資本市場中做一個領導者,我們相信全球化的中國上海代表一種進步方向,這也是《OBSERVER全球財經觀察》創刊的機遇——一本與上海氣質相匹配的財經類周刊,以上海為輻射中心,全球化視角的操作方案。我們與美國“Project Syndicate”機構合作,每期刊發國外著名經濟學者版權文章,約瑟夫·斯蒂格里茨等諾貝爾獎獲得者成為我們的作者。 (主編:伊險峰)
《全球財經觀察》媒體說明 《全球財經觀察》是一本關注財富流變的新聞周刊。它關注大事件、大公司、大人物,以及政府的宏觀政策。它關注大事件中的財富暗流,關注大的財富事件。換言之,就是重大財富事件解讀,財富視角解讀重大事件。 我們的立場:對財富友好的態度,如果我們的批評稿是指出他們的問題,是諍友。我們的觀點應該很鮮明,支持財富,但保證客觀,制度上的支持,法律上的支持。我們對合法財富的擁有者保持一種具親和力的關系。 讀者:是給財富擁有者看的,主要針對CEO和職業經理人階層。它的目標讀者是商業領袖。 何為商業領袖?一部分是企業家,一部分是企業,一部分是左右這些人和企業的力量。 結構:可謂國內目前體量最大,周期最短的財經專刊。主要欄目有“社評”“訪談”“中國”、“北美”、“歐洲”、“亞太”、“公司”“話題”等幾個版塊。從不同角度觀察財富走向,剝繭抽絲厘清資本路線,通過重磅描述和獨家解讀,給讀者講述激動人心的創富故事。 另有獨家買斷的國際知名財經主筆的專欄文章,一個“市場專欄”,一個“國際專欄”用他睿智啟發思考,借你慧眼看破迷局。最后是“品牌”、“品位”、“科技”、“城市”等內容。意在強調人生除物質追求外,還應有詩意化的精神世界。目標是財富與品位齊飛,睿智共氣質一色,做一個幽雅的有錢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