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明和非市場化--大學城熱的體制原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1日 08:4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據新華網報道,8月7日,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北京舉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作了主題發言并回答了記者提問。吳啟迪表示,教育部將阻止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升級擴建的做法。教育部從來沒有“教育產業”、“大學城”等提法。 大學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決定了社會各界對它的格外關注,其中“大學城”在社會上引起的爭論和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之前,有關部門指出:“大學城”建設實為政府行
“大學城”建設的確是政府行為,為地方政府所極力支持。但是我們應該理解地方政府建設“大學城”的初衷。建設“大學城”,既符合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也順應知識經濟潮流的要求,更可提升本地城市的科技與文化優勢。政府發展經濟,需要大量人才,而社會又有巨大的教育需求,提高升學率和擴大辦學規模的直接要求就是擴張校舍。而且,高校與高校間的互動、科技與產業間的聯姻、文化與社會間的浸潤,被教育界、產業界、開發商們極力看好。在此種情勢推動下,一些地方政府支持甚至主導“大學城”的興建就成為自然之事。 興建“大學城”需要的最主要的資源就是土地和資金。但是在土地資源的供給機制上,無論是政策還是制度,我們都尚待于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在某種程度上就取得了分配資源的主導權。 有關部門建議“國務院責成有關部門對文件造成的理解混亂和執行中的偏差,給出明確的解釋和界定”,建議由國務院統一“審批權限”等等,恰恰反映出中國土地制度和政策的不夠清晰和穩定,F行的土地政策是“政府通過調節土地供應量和安排不同的土地用途來抑制或鼓勵市場需求”;即是說:某一用途土地可以供給,另一用途土地不予供給;某一用途土地須按市場價格,另一用途土地則可免收土地有償使用費;某一用途土地由地方政府審批,另一用途土地審批權則收歸中央。這些政策“因時而變”,導致地方政府難免把“大學城”當作“教育用地”而給予“免收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的優惠。 問題就出在這里!按髮W城開發公司”之類的機構在享受無償或低價優惠的“教育用地”上進行赤裸裸的商業開發(如東方大學城將近6000畝耕地用于建設5標準高爾夫球場),利用高校良好的人才優勢和文化氛圍招商,大肆套取巨額的政策差價。這是向現行的土地制度挑戰,因為任何不透明的、非市場的土地供給行為,都容易導致腐敗肆行無忌。最近政府以低價審批大量土地開發“經濟適用房”,而工薪階層難以購房或買不起房,倒是有關系有財力的高收入階層購置“經濟適用房”轉手當作“商品房”倒賣賺取利益,就是明證。 除土地供給行為的不透明和非市場化之外,土地制度不完善還反映在土地收入的分配上。迄今為止,作為“國有”土地,其有關的稅、費、出讓金收入究竟應歸中央還是地方政府?是必須?顚S眠是用作一般財政開支?在沒有明確規則之下,視“大學城”為城建要目的地方政府往往把土地收入轉作資金投入了。 有關部門還指出,各地“大學城”建設拖欠大量銀行貸款,高?俊皩W雜費收入”無法還本付息,這將導致巨額不良資產,潛藏金融風險。這其實暴露出國有銀行抵押貸款機制的嚴重缺陷。須知,銀行當初決非計算高校未來的“學雜費收入”來決定貸款,而是聽取地方政府對建設“大學城”的種種許諾(隱性擔保),是看到土地資產價格不斷上漲的大行情,是以“大學城”已經獲取的土地使用權證作為抵押的。但是,銀行錯算了。資產抵押未必穩妥!皣型恋厥褂脵唷弊鳛橐豁棥百Y產”往往帶有“瑕疵”,即在土地制度尚不完善之時,容易受到一時政策或模糊規定的潛在“威脅”。 地方政府發展教育的觀念和態度有待進一步轉變。在今天的中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沒有普及,農民家庭或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上不起學,校舍建設困難,原因是教育經費不落實。但是地方政府卻熱衷于建設“大學城”,因為它能帶來直接的、即時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政府對高等院校的投入和支持已很充分,相形之下,地方義務教育形勢危急,F在義務教育的責任主要落到縣府一級,但縣級政府積極性甚低,因為受過義務教育的學生無論是升學還是工作,都流到外地去了,對本地似無大益。相對于“大學城”,義務教育更值得政府特別是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因為只有保護公民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才能談得上真正的社會公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