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公務員下海上保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0日 02:25 中華工商時報 | |||||||||
程凱 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事情總會是有它的道理的,哪怕它總是遭人罵。這不,在去年湖南等地鼓勵公務員帶薪到民企工作掀起一陣波瀾以后,今年這種事又冒出來了。 上周,山西也出臺了規定,鼓勵公務員離職帶薪到民企就業。這回還是有人在議論
“存在即是合理”這句話可以有兩個層次來理解:一層是存在的事情必然是有因才結果,實證經濟學分析人的行為基本就是按照這層意思來進行的,即重要的是經濟解釋,解釋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存在即是合理”的另一層理解,是存在的事情就應該是正確的,討論一種行為的正確性與否,是否合乎某種社會的道德標準是一般的社會學家的工作。由于不區分這兩層意思,一般人都會對于“存在即是合理”這句話產生巨大的分歧,而在看待一件事物的時候不區分這兩層意思,也常常會讓辯論變得混亂。 我想要從第一種意義上來分析“允許公務員帶薪下海”的現象,但是可以先看一下第二種層次的分析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從道德層面上講,這件事情的確讓人生氣,為什么便宜都讓公務員占了。有一種很有力的質問就是“既去職、何來薪”,這聽起來沒有錯,但是“既去職、又有薪”的現象就算是不合常理,卻非就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面對“對公務員寵愛,與官本位、鐵飯碗一脈相承”這樣的指責,我們應該好好聽一下地方決策者們是 如何想出這樣一個招數的,他們針對的又是什么問題? 山西省委、省政府近日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鼓勵社會優秀人才進入非公有制企業。表面上借口“發展非公經濟”,實際上有的新聞報道中還是讓地方官員說出了真相,“地方上的公務員隊伍太過臃腫,人浮于事者多,財政實在難以負擔。” 我想對于山西省政府而言,這一點才是他們要考慮的第一要素,第二位的才是讓更多的人才進入民營企業。如果非常規的辦法可以解決問題,為什么不讓幾個地方上先嘗試。 事情從表面上看不合情理,一方面還是公務員享受鐵飯碗和官僚的待遇,另一方面還能在民營企業掙著大錢。但是,這真有那么不合理嗎?我看對這樣事情看不順眼的人肯定不是民營企業求賢若渴的人,也不是有心沒膽、還站在“商海”邊上的公務員。請想清楚一件事,民營企業的就那么好掙嗎?如果好掙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大學生要考公務員。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一心就想當官。 “商海有風險,下海請小心”,尤其是在對待風險的態度上,中國人與美國人不同,山西人與上海人不同,上海人還和上海人不同呢。對待風險的態度不同,對待買不買保險選擇就不同。人都是理性的動物,你不要簡單地接受了市場經濟好,就要所有人就下海,尤其是市場經濟體系中保險市場還不健全的時候。如果一個人下海沒有保險買,他下不下海的選擇就會謹慎的多,哪怕他是一個非常適合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人,他也不一定有決心往下跳。 回憶一下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初期,剛剛出現“下海”一詞的時候,有一種現象大家都還應該記得,家里夫妻兩個人,在面對下海機會時,最佳策略是一個人下海,一個人留在單位里守著鐵飯碗,在沒有失業險的時候,這就是當時他們最佳的選擇,留在單位的那個人就是在為這個家買保險。現在又如何呢?國有企業的鐵飯碗是沒有了,但是公務員的飯碗還夠鐵吧,現在年輕的夫妻想來也會選擇一個當公務員,一個到外企吧? 分析了人的理性選擇行為,我們再來看中國具體的選擇環境。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里,企業家和政治家是一種社會分工,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特點選擇從事何種“職業”。而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當官總是比經商好,搞了那么多年的市場經濟,這一點并沒有改變。當然我不否認公務員隊伍也應該建設得精良,但是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人的商業精神,或者說是冒險精神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市場經濟體制中最有活力的民營經濟部分總是人才不足,嚴重阻礙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就壓抑了這個國家經濟的活力。 另外一方面,國內的保險體系的確還不完備,有一點冒險精神的人也難免畏手畏腳,不敢到民營企業里闖一闖,更何況是自己創業呢?畢竟,自由的市場是鼓勵競爭的,而競爭的結果又必然是優勝劣汰,誰敢在商海里永不言敗呢? 中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各級政府層次太多,公務人員也太多,一個人的事情幾個人干,一個公務員,十幾個農民養。當政府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它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簡單的減少公職并非最好的選擇,最好的辦法是讓那些有能力的人敢于下海,敢于離開公職。但是前面已經提到了,一是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二是保險市場的不健全,三是市場經濟競爭的殘酷。這些都無疑阻礙著公務員的分流。 要解決一個問題,沒有最優辦法的時候只能選擇次優的辦法。讓公務員帶薪去職一段時間就是一種次優的辦法。認真看看山西省的政策,帶薪去職還有一個3年的期限,也就是說一個公務員面臨一個3年的選擇期,3年以后,要么繼續干公務員,要么繼續干企業。3年之后,這些“特殊”的人就沒有什么特殊性了,那些指責這種做法的人,大可商榷3年的時間期限是長是短,但是千萬不要“罵殺”了一個地方政府嘗試改革的機會。現在普通人買商業保險也有分紅的好事呢,只當是給下海公務員買了一份保險單好了。 用經濟學家、社會政治學家哈耶克的觀點,沒有一個人為設計出來的完美制度,有的只能是用“試錯”的方法證明在一個階段行之有效的漸進式改革。如果是這樣,最重要的就是要保留一種允許人們自由嘗試的制度。文人學者們,可不要逞一時之口快。把新事物都標上道德標簽,因而扼殺了更多更好的機會。 最近,《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新加坡:公務員和創業者的天平”的文章,說新加坡的李光耀正在想辦法讓優秀人才到企業去。新加坡曾經聲稱,其經濟成功是基于高素質的公務員,他們鼓勵每一代中最好、最聰明的人都加入公務員系統。而現在,李先生害怕他親手扶持的傳統已經銷蝕了新加坡冒險的欲望。 李光耀認為,在面對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時,要維持這一城市國家的地位,必須采取深刻的變革。在不能把人才、動力和活力過多集中在了公共領域。面對這樣的競爭對手,中國應該如何作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