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驟然止步 華東地產“非理性繁榮”之后逆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9日 12:05 《商務周刊》雜志 | ||||||||||
這個典型的行政化主導的市場里,非理性繁榮一再上演 □記者 徐蕾 如脫韁野馬狂奔不已的華東地區房價驟然止住了腳步,羅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榮”理論在中國得到了貼切的再現。
進入7月,一直高歌猛進的一些浙江二線城市樓市出現猛著陸,一手房開始打折銷售;二手房賣多買少,供求關系出現逆轉,掛牌價一個月內每平方米下降了1000多元;房地產中介正以4天關一家的速度消失;土地市場紛紛開始“鬧流拍”,一半多土地拍賣不出去,拍賣出去的土地也都是以僅略高于底價的價格成交。 而它們臨近的上海市,情形也好不了多少。這個剛剛躍升為中國內地最昂貴的樓市于一個月前開始顯現“拐點”:新房一次性付款打折出售,樓盤成交速度明顯下降,高檔房價的最大跌幅已超過1000元;土地市場上已出現開發商之間的新一輪轉讓。整個房市供略大于求的局面不可逆轉地到來,這是自1999年樓市復蘇以來,上海土地市場首度遭遇霜寒。 僅僅在數月以前,能不用排隊通過關系在內部認購到一套房子,在上海市民當中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1999年之后,每年上海房價都在平緩上升,漲幅約為15%,但到去年房價卻突然拉升,上漲幅度遠遠超過普通市民的收入增長速度。2003年政府公布的數據是房價漲幅21%,但上海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長蔡育天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承認:“實際情況要高于這個數據,中低價位商品房和二手房的漲幅甚至超過30%。” 如此高的房價漲幅顯然會給市場帶來極大風險,甚至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尤其令中央政府擔憂的是,由于開發商的項目資金和消費者的購房資金絕大部分來自于銀行貸款,一旦地產泡沫不加控制地放大,未來可能崩盤后產生的壞賬,將極大沖擊本就脆弱的中國金融業。在宏觀調控部門的壓力下,浙江、上海市政府終于痛下決心,控制過快上漲的房價。 杭州去年底開始提高購房契稅,上海則在今年初推出期房限制轉讓、預售房網上登記等政策打擊炒房投機行為。同時由于房地產開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的上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對固定資產投資清查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銀行對房地產企業的貸款控制更為嚴格,開發商資金鏈空前繃緊,為快速回籠資金,一些開發商不得不開始采取各種“變相降價”措施。 然而,由此帶來的連鎖市場反應或許更驚人。正如本刊專欄作家羅伯特.希勒在上期雜志的專欄文章《利率上升會危機股價和房價嗎?》一文所闡述的,購房者大都是不諳金融之道的普通人,且在上海這樣房價已經超過當地人購買能力的城市,相當多的人買房是為了投資,寄希望于房價暴漲獲利,是典型的“買漲不買跌”。因此,當發現房價有松動跡象后,這些購房者對房產的前景恐慌性看空,銷售速度明顯下降,最終導致了華東各地房價迅速走低。 “再這樣下去,房地產市場會很危險,下半年房價下降幅度會更大。”一個杭州的房地產商不無憂慮地說。 出現這樣的情況,顯然有違政府的初衷。年初蔡育天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希望2004年上海房價‘穩中有升’,結構傾向合理,房價還會上漲,但是增幅會下降。” 已經公開的秘密是,出于財政收入的考慮,政府是地產市場和房價上升的主要推動者,也因此,中國很多地方的房地產市場是典型的行政化主導的市場。一個健康運行的、“穩中有升”的房市,固然是包括城市政府在內的各界人士都愿意看到的。但如果各市場參與者出于各自短期利益,將房價不斷推高到虛擬的高度,一個“非理性繁榮”的泡沫就越來越大。世邦魏理仕物業顧問公司董事陳煒早在今年初接受本刊采訪時就警告說:“這個市場是一個很奇怪的動物”,即便還處于上升通道,“但如果這些需求看到可能會變天的時候,他就全跑了。” 在政府的直接干預下,不過半年時間華東地區房價就形成了極大逆轉,而且很可能這種逆轉將繼續加強,這對當地經濟發展的破壞性是顯而易見的。在上海房地產不過十多年的發展史中,這是又一次因為政策干預而出現的“拐點”。 1992年,上海第一次正式提出土地批租政策。該政策使上海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起來。但隨之而來的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和亞洲金融危機,使上海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1997年跳樓的開發商都為數不少,”一個親身經歷多年上海房地產漲落的開發商說。 為了救市,重新啟動房地產市場,1997年后,上海市政府相繼推出了購房退稅等措施,使上海房地產市場重新回暖,1999年開始房價開始緩步上升。但在2003年上海市土地因為招標價格上升、“世博”申辦成功、經濟發展水平較快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促進下,上海房地產的投資熱情空前高漲,房價在人們看漲的心理預期下迅速膨脹,遠遠超過政府預計的上漲幅度。 縱觀上海為時不長的房地產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上海每一次房價拉升都是在政策的直接推動下形成的,每一次市場行情掉頭向下也都源自宏觀經濟政策出現調整,每一次各方市場參與者的心理預期導致的市場行為,都將政府推出政策的效應放大,最終導致了當地房地產市場的“大起大落”。 毋庸置疑,調控的目的是為了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相匹配。“但讓人們所擔心的是,調控的力度并不是按政府的主觀意愿可能實現的,”地產大腕任志強撰文指出,“當人們的預期發生改變時,常常會對政策變動的預期產生懷疑。”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政府更多的是隱藏在幕后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而不是成為市場的直接參與者,市場運行的結果應該完全由供需結構來決定。然而,中國的地產市場恰恰不是這樣的完全市場。當行政主導力量從土地出讓中獲取了大筆財政收入的時候,他們是否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將再親手熄滅自己煽起的熱火?他們是否會想到,民眾安居的福利在此過程中是惟一的被漠視者?如果想得到,為什么還要一遍遍地玩火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