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體制改革任重道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8日 14:04 經濟觀察報 | |||||||||
文釗 對于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的出臺,輿論的反應其實相當平靜,這一點似乎出乎人們的預料。不過,從整個改革的進程來看,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我們注意到,改革所涉及的各種利益群體,在方案出臺之前,都試圖通過各種渠道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這次改革方案的一大特點就是進一步落實企業自主權,尤其是落實民營企業的投資自主權。政府放棄了長期以來對投資項目事無巨細大包大攬的審批,而把目光專注于對公共利益的維護。然而,即使對于這一點,在一些曾經長期參與改革方案設計的專家看來,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因為中國改革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改革的正式文本背后,都是無數對現有秩序或明或暗的突破的積累,所以,從某種層面來說,7月下旬出臺的投資體制改革方案,其實是對過去十多年一系列體制量變的承認。盡管從當初來說,一個民營企業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或者繞過審批制的種種樊籬所進行的種種嘗試,都可能被打上違規操作的印記,而在這個過程中的確有無數不幸的失敗者,也確有許多從此邁上新臺階的幸運兒。 這種改革歷史的演進過程,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他們可能是改革最大的推動力量。在每一個歷史的瞬間,他們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這種力量的積累足以帶來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所以,我們在改革方案中看到的那些內容,很多在現實層面已經得到了認可。惟一的區別是,文本意義上的肯定,將使那些經實踐檢驗被證明是正確的東西具有法律效力,得到制度意義上的追認。這也使得過去只有那些大膽的企業家才能完成的跳躍,成為游戲規則的一部分,成為被體制確認的規定動作的一部分。 所以,當有專家將投資體制在過去十多年的變化稱為“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時,面對政府管理企業投資理念的變化,我們不會感到太多的驚奇。 因此,需要關注的不是這種平靜,而是對一次改革的過高期望。在談論到改革方案時,一些樂觀的聲音認為,這個方案意味著審批制度的終結,也意味著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從此將退出投資領域。而在我們看來,這只是過去十多年改革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如果說,在解決企業投資自主權問題上,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其實是改革最大的推動力,并且這種力量最終促成了企業權力的回歸時,當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政府投資時,我們發現改革仍然面對諸多的難題。 這次出臺的投資體制改革方案所要解決的,實際上是固定資產投資領域的問題。對政府投資的責任約束,從本質上說,不單是投資體制的問題,甚至主要是政府體制的問題。由國家投資主管部門設計的改革方案,還難以擺脫部門的局限性。因而,有專家早就提出,這樣的改革極有可能僅僅根據部門權限范圍去改,這個權限范圍,就是投資項目的計劃審批。這樣的憂慮不無道理。 我們樂于看到,此次出臺的改革方案明確提出,要建立對政府投資決策的追究制度。需要探討的問題是,如何對政府投資進行問責、誰來問責、問責誰?對政府投資進行問責是否有足夠的體制支撐和內在動力?在政府內部,怎樣建立有效的政府投資制衡機制?在改革進程中,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否則,很可能出現我們希望政府機構自我問責,而事實上無法問責的情況。尤其是,當我們在強調按照程序決策的時候,應該注意到,在現實生活中,政府投資決策程序往往都是合規合法的,至少經過解釋可以讓它合規合法。這種情況是否會成為問責的盲區?而從已經先后出臺的政府投資管理方面的地方法規來看,這個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一項改革政策的出臺,總是各種利益訴求妥協的結果。革除政府投資體制弊端,可以看作是政府的自我革新,這其中也必然涉及到各種既得利益者。目前,相當多的政府部門都享有各自的投資審批權限,也掌握相當的政府投資資金,加上官員對政績的追求,改革的內部阻力仍然強大。解決這些問題,顯然不是這次投資體制改革方案所能完全承擔的使命。因而,當我們回過頭來觀察在經濟領域內的改革演進過程,并且希望得到某種提示時,就必然要問一聲:在這樣的時候,誰來推動改革的進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