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珠三角“民工荒”不僅關乎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8日 13:10 廣州日報 | ||||||||||
曹蘇寧 東莞缺工、佛山缺工、深圳缺工……東莞今年普工的流失率是15%,而過去一直是10%左右;目前佛山緊缺的一線生產工則超過10萬人;福建沿海也缺工,即使是在作為珠三角勞動力主要分流區的長三角,也出現了外來工不堪工作條件差和夏日酷熱,紛紛回家“歇夏”的現象。
按照勞動部門的調查,由于廣州的產業結構不同于珠三角其他城市,“荒”的其實并不是低技術水平的普通外來工,而是技工。盡管如此,廣州市勞動部門還是建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毋庸置疑,這一建議如果付諸實施,將增強廣州對外來勞動力的吸引力,對存在缺工現象的其他地區也很有借鑒意義。 “錢能通神”,但是否只要加了工資,就一定能夠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外來工,特別是從業多年、技藝精湛的“熟手”?在對民工荒的解析中,農民的減負和外來工流出地就業機會的增加也被列為原因之一。盡管出現了這些新變化,外來工在家鄉能夠獲取的報酬和其在經濟發達地區打工的報酬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那么,是什么迫使他們寧可在家鄉掙較少的錢,也不愿意到外地掙更多的錢? 賺錢的確是出來打工的首要目的。但使他們將外出打工視若畏途的因素,如工作時間超長、沒有醫療和社會保險、欠薪等,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經濟問題,由此派生出來的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缺失也同樣不容忽視。 在類似珠三角這樣的外來工眾多的地區,很多外來工在他鄉生活工作多年,如果條件具備,“反認他鄉作故鄉”也并非沒有可能。但不須避諱,他們中的很多人卻無法獲得安全感———工資會欠、老板會跑,病了沒假、傷了沒賠……還有難以忍受的歧視和白眼。而這些,在家鄉就不再是問題。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之說,安全是生存之外最優先的需求,因此,在過去因為貧困而使得生存都成為問題的時候,為了能賺多一點錢保障起碼的生活,對外來工來說,心理和現實的安全感可能還只是奢侈品。但隨著收入的提高、就業機會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如今的外來工,特別是新一代外來工,就必然要對安全感乃至認同感、歸屬感等更高層次的東西提出要求。近來備受關注的外來工業余文化生活、外來工性健康等問題也可以歸入此列。 如果這些要求得不到實現,如果外來工的基本福利和社會保障還無法獲得真正的保全,那么,我們或許能不斷借用尚未脫貧、還在謀求溫飽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卻培養不出有更高追求,更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產業工人;或許能吸引技術含量低、適合低附加值行業的勞動力,卻吸引不了高新技術發展急需的熟練技工。 最低工資要漲,外來工收入提高,很好,很好;但如果只簡單地將勞動力視為一般的商品,純粹依賴市場規律,而缺乏人文關懷的溫馨,那就最終擺脫不了工具理性的窠臼,到頭來損害的還是整個地區的投資環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