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風暴沉著應對:新加坡一年來經濟政策回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8日 11:39 中評網 | |||||||||
自從1997年七月泰銖大幅貶值后,一場空前嚴重的金融風暴席卷了亞洲大地,泰國、韓國和印尼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相繼面臨經濟崩潰危機,不得不求助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接受數以百億美元的拯救計劃。區域股市匯市紛紛慘跌,貿易萎縮,經濟停滯乃至滑坡,持續了一代人的東亞經濟繁榮增長頓成泡沫,連最有實力的世界經濟超強大國日本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難以自拔。1998年是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的一年,整個區域一片愁云慘霧。金融貨幣危機迅速蔓延傳染,連一些原先相對健康的經濟體也不能幸免。由金融危
新加坡,這個缺乏天然資源、只有三百萬人口的小小島國,卻在這場橫掃亞洲的金融風暴中處變不驚,沉著應對,顯示了罕見的抗風力,引起世人的矚目和稱道。 首先,新加坡繼續恪守建國以來行之有效的基本大政方針,方寸不亂。正如總理吳作棟在去年十月的東亞經濟峰會上指出的,盡管本地的經濟表現,有賴于世界經濟的狀況,不過,新加坡會根據三條指導方針,渡過目前的經濟難關。這三條方針是:確保金融體系的良好運作,企業擁有流動資金;積極削減成本,恢復出口競爭力;努力開拓市場,尋找新商機。付總理李顯龍也申明,雖然金融風暴肆虐,“我們依然秉持對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依靠市場力量,允許資本自由流動,鼓勵外國投資,將我們自己融入全球經濟”。 在這場金融風暴中,國際投機對沖基金興風作浪,短期資金熱錢迅速流動,許多亞洲貨幣在投機性狙擊下應聲而倒,紛紛棄守慘跌,令人談虎色變。從政治論壇到街頭巷尾,怨天尤人之聲不絕于耳。由于難以指望發達國家會在短期內協作加強監管國際金融秩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拯救計劃又不見藥到病除之效,金融保護主義思潮于1998年中在學界政界泛濫抬頭。馬來西亞在九月實行外匯資金管制,以杜絕外資狙擊的門路;中國在下半年加強外匯管制,以堵塞資金外逃,維護人民幣穩定;臺灣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外國短期資金流動的監管;日本原本要在四月開始實行的“大爆破”式金融開放改革,結果也成了“啞炮”;就連一向以最高經濟自由度稱譽于世的香港,也在八月上演了一場以金融當局大舉干預股匯市為主要情節的港幣金融保衛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堅持自由開放政策,就尤顯出難能可貴的自信。金融管理局繼續實行長期以來讓新元按貿易比重對一籃子貨幣浮動的方針,在一些鄰國貨幣慘跌百分之四十到八十的局勢下,讓新元自然滑落約百分之十五,既保持了新元的相對堅挺穩定,又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本國幣值的競爭力,同時也減少了新元受投機狙擊的可能性。在1998年,政府也宣布了一系列繼續開放金融市場的措施,提高監管效率,尤其是在去年八月國際金融局勢動蕩不安的關頭,還大膽宣布放寬管制資金流動,積極推動新加坡向全球性金融中心的目標前進。 新加坡的自信來自于多年以來謹慎理財、未雨綢繆的準備。在經濟情況好的時候,政府保持頭腦清醒,常常告誡人們居安思危,并采取措施確保經濟金融基本因素的穩健。財政預算多年保持充沛盈余,官方積累了龐大的儲備,外匯儲備在這場風暴開始時已達到七百億美元的水平。在金融當局的有效監管下,本地銀行壞賬準備金充裕雄厚。多年的經濟結構調整,已經使我國從一個單純的轉口貿易自由港口成功地發展為本區域的國際金融中心、煉油業中心、電子產品制造業中心和運輸后勤服務業中心,在經濟上對區域鄰國的依存度大大下降,因而在這場金融風暴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對于泡沫經濟形成的防范,新加坡政府也有預見地先行一步,早在金融風暴來襲的兩年前,就采取了冷卻房地產市場.限制投機性不動產交易的措施,因而減少了本地市場在這次經濟調整中所遭受的痛苦程度。 其實,這場金融風暴對本地經濟的負面影響,早在去年年初就已經在工商界普遍感受到了。一月份本地股票海峽指數跌破一千五百點,創到五年來的最低。據中華總商會當時對會員企業的調查,將近一半企業因受到鄰國經濟狀況惡化的影響,壞賬增加,資金嚴重短缺,許多商家對前景悲觀。然而,第一季度整體經濟增長還是達到百分之六以上,所以政府在四月初提出的財政預算案依然相當謹慎,對危機的發展依然保持靜觀其變的態度,避免作出過度反應。該項預算的特點是對本地基金管理和債券市場業務提供了多項稅務優惠措施,有力地加快了新加坡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步伐。 可是到了第二季度,整體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到百分之二以下,制造業和商業出現負增長。同時,五月印尼動亂,蘇哈托下臺,區域政治經濟局勢顯著惡化,本地股市在動蕩中下跌近千點大關,創1989年來最低。于是,政府在六月底宣布了有史以來第一次預算案外的振興經濟配套措施,提高本地企業資助計劃的貸款額,并在房地產稅、公用事業收費、公營廠房店屋租金等幾方面提供回扣,總值達二十億新元。 不過,企業界反映有關配套所涉及的范圍仍嫌狹窄,不夠協助各行各業渡過難關,多個商業團體再度呼吁政府提供更全面的措施。而周邊經濟環境也在第三季度進一步惡化,八月份先是發生了香港的那場慘烈的金融匯率保衛戰,緊接著俄羅斯盧布大貶值,金融崩潰,終于使本地股票海峽指數千點失守,振蕩下跌到八百多點的谷底。更直接的打擊是在隨后的九月初,馬來西亞宣布資金管制,迫使本地關閉馬來西亞股票的岸外交易市場,許多在馬來西亞有業務的本地公司和個人蒙受損失。 在惡化的國際環境下,本地經濟在去年第三季度終于進入衰退,出現了半個百分點的負增長,接下來的第四季度進一步下滑百分之一點五。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終于在十一月采取以貿工部長李玉全為首的競爭力委員會的建議,實行總值達一百零五億新元的系列措施,協助商家削減成本達百分之十五,渡過經濟難關。 這些措施包括提供百分之十的公司稅和房地產稅回扣,高達百分之四十的工業用地租金的減免,以及水電交通電訊等收費的減低和回扣。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措施是從1999年一月起為期兩年削減雇主負擔的公積金繳交率十個百分點,并建議削減工資百分之五至八,從而減低總體工資成本百分之十五。 削減工資成本的措施反映了新加坡在勞動市場體制上的優勢。在新加坡,每年都由勞資政學術界四方組成的全國工資理事會在調查研究討論的基礎上向公眾發布工資指導原則,以避免工資成本過快增長或勞資收入分配不均。另外,建立在強制儲蓄、勞資雙方分擔原則上的公積金制度,覆蓋了全體工薪階層,不但提供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也為必要時削減成本渡過經濟難關準備了一個強有力的政策工具。這些體制特點,在這次及時調整商業成本的配套措施中,充分發揮了作用,使新加坡實施了在別的國家難以推行的非常政策。 新加坡經濟在體制和政策上的優勢,可以在與香港經濟的比較中更清楚地顯示出來。新加坡和香港常常被稱為孿生姐妹城市,因為兩地都是小而開放的都市經濟,缺乏自然資源的自由港。兩地都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繼承了英國的嚴明法制和有效率的公務員制度,國內市場經濟發達,經濟自由度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在這場金融風暴之前,兩地都在一代人的時間里迅速實現了外向型經濟增長,成為亞洲四小龍成員,并進一步提升為區域金融中心和眾多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在金融風暴開始時,兩地的基本因素都被看好,普遍被認為具有較強的抗風力。不同的是,香港背靠中國大陸腹地,中國是在這場風暴中受沖擊最小、仍然能夠保持百分之七以上高增長率的經濟巨人。而新加坡則受到鄰國經濟災難的拖累,外部條件顯然不如香港優越。 但是,新加坡在內部機制和政策上卻占了上風。新元可以自由浮動,不必象港元那樣受聯系匯率的牽制,無法靈活調整。新加坡勞動成本可以由政府宏觀經濟政策主導,也具有特有的靈活性。公共住屋在房地產市場上的舉足輕重作用,有助于穩定產業市場。這些優勢都在這場金融風暴中通過恰當的公共政策得到了有效發揮。 結果,香港經濟在去年一開始就進入了衰退。到第二第三季度經濟下跌幅度達到負百分之五以上,到第四季度更達百分之七以上,失業創二十年最高記錄。新加坡則在第三季才開始輕微衰退,全年增長率仍達百分之一點三。特別是在國際形象上,新加坡堅持自由開放的鮮明政策,為風暴后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景增添了異彩。早在去年十月,當其他亞洲鄰國仍然在金融風暴中掙扎求存時,吳作棟總理就充滿信心地宣稱,新加坡正忙碌地作準備,迎接亞洲經濟復蘇的到來。 展望1999年,我們可以樂觀地預期,由于新加坡在基本經濟因素方面的健全,內在體制上的優勢,加上大政方針上應對恰當,臨危不亂,沉著應戰,并早已經開始為更好的明天做好準備,當亞洲經濟開始復蘇時,新加坡將再一次成為領先走出風暴的先鋒小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