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寶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8日 10:55 中評網 | |||||||||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五十而知天命。作為擁有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這個國家的發展命運是舉世關注的。 其實,在近將結束的這個千禧年中,中國大部分時間都曾經是世界第一大的經濟強國。它的經濟實力,不僅是由于其疆土遼闊人口眾多,更得歸功于它悠久的文明和曾經領先于西方的生產科學技術。盡管從這個千禧年的下半葉開始,中國的國力就相對衰落了,但也
從那以后,中國人民經歷了夾雜著屈辱、迷茫、動亂、奮斗和激蕩的整整一個世紀。風水流轉,在進入下一個千禧年的時候,中國看來又在重新邁向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寶座了。 中國的衰落 當歐洲國家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的年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工藝水平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事實常常令歷史學家驚嘆。然而,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封建皇朝,卻窒息了社會發展,使許多原本誕生于東方的發明和技術最終在西方國家開花結果。到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后期,中國在許多方面已經開始落后于西方了。 當中國這頭雄獅熟睡的時候,歐洲正在醞釀和發生著工業革命。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睡獅才被西方擴張的洋槍洋炮給驚醒。不過,它卻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了。多次被外國列強打敗的中國,不但割地賠款,而且內亂不斷。從太平天國到民國革命,從軍閥混戰到國共內戰,中間還有八年艱苦的抗日戰爭。可以說,從滿清政府搖搖欲墜時期一直到共產黨奪取大陸政權的半個多世紀里,中國的內憂外患從沒間斷,穩定發展的機會幾乎都曇花一現,僅有在沿海的一些開放的口岸城市及那里的外國租界,才出現過短暫的繁榮和發展。而整個國家則元氣大傷,百姓貧窮不堪,人均收入下降。中國在世界國民收入總值中占的比重從十九世紀初的三分之一下降到1950年的百分之七。 三十年的折騰 1949年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本來可以有一段難得的安定和平時期恢復創傷休養生息重新發展。確實,在建國后的頭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總的也不算緩慢,年均增長約百分之六,扭轉了過去停滯衰落的趨勢,也重建了作為區域軍事強國的國防實力。但是,相對于世界經濟在戰后的迅速發展,中國卻又一次落后了。到了1979年,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銀行的124個會員國中,排在102位。在世界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下跌到只占百分之五。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中共搬用了蘇聯式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窒息了市場活力和企業家精神。二是因為毛澤東強調自力更生群眾運動,不相信現代管理也不愿意對外交往,把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在準備打仗的假設上。再加上殘酷的政治整肅斗爭,連原本就缺乏效率的計劃經濟體制也無法正常運轉,被“大躍進”、“文革”等人禍頻頻打斷。 二十年的起飛奇跡 1978年底鄧小平掌握了中共領導權,緊接著,中國就展開了取消農村人民公社、恢復農戶自主經營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八十年代初,這場改革擴展到城市,并且和發展外貿、引進外資的對外開放政策相結合,把整個中國經濟推上了一場以市場為導向的全面體制改革。鄧小平的可貴之處在于沒有被蘇聯式的模式架構框死,沒有試圖去恢復被毛澤東破壞了的中央計劃經濟,而是“摸著石頭過河”,讓中國走上了市場經濟的不歸路。 自那時以來的二十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百分之九以上,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是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的六倍。歷史上,只有臺灣和韓國曾經達到過這樣高的持續性的增長成績。如果中國的三十個省份都算作經濟體的話,那么,這二十年間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頭二十個經濟體都會是中國的!到1997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在世界銀行134個會員國中的排名已經上升到81位;如果按購買力平價算,則達到65位。所以,在1998年世界銀行就讓中國從“低收入國家”組別中“畢業”了。目前中國在世界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經回升到百分之十二,經濟實力按名義匯率算在世界經濟中也可排名第七。 持續發展的保障 問題是,中國的高速發展能否持續下去? 回顧這二十年間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1992-93年之前的第一階段,改革的主要基調是對地方下放 權利、對企業松綁放權和有限制的對外開放。盡管黨內對于改革的目標模式一直爭論不休,鄧小平等領導人采取了務實的漸進策略,放手讓基層自發地不斷試驗和創新,積少成多,把原有的中央計劃經濟的僵硬體制逐層軟化剝離,使市場運作的機制逐漸滲入到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而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把整個經濟推上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1992年鄧小平著名的“南巡”標志著經濟改革轉型的第二階段開始了。響應鄧關于加快改革全面開放的號召,中共的新一代領袖在1993年正式確定改革目標模式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自此,一系列由中央策劃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啟動了。 首先是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奠定了合乎市場經濟需要的稅收體制和財政分級制度。同年,人民幣實現了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的并軌,開始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的時代。1995年制定公布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法律,開始建立以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為藍圖的銀行系統建設,導致了1996年全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的建立、1998年廢除貸款限額制以及1999年央行大區分行體制的實現。全國性的股票證券市場從1990年開辦,九十年代初從無到有快速發展,經過八年時間,市值已經達到國內生產值的四分之一。今年七月實行 證券交易法,進一步規范市場監管,股市進入新的一輪大發展。 八十年代末公布的企業破產法也在1998年加快推進的國有企業改革中開始認真實施。國有企業第一次被推入“商海”自主沉浮。為了讓國有企業擺脫職工福利負擔,城鎮住房的私有化自從1995年以來全面展開。社會保障體制也在近年大幅改革,以適應打破鐵飯碗的需要。今年春的人大會議修改憲法,則給予了私營個體企業久已盼望的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權利。 所有這些步驟都為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把八十年代以來漸進式改革的成果化零為整、鞏固完善,并體制化系統化,其對于經濟運作的影響力將是持續深遠的。因此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體制保障要比在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完善得多。 困難與前景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困境。從1995年開始形成的總體供給過剩、通貨收縮的局面仍然不見好轉,國內金融壞帳和銀行體系風險顯露出來,大批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對外貿易和外資引進也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受到不利影響。國際商界也時時揣測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 不過,在這一系列困難的反面也有光明的因素。這些困難一方面反映了國有企業運行機制真的改變了,預算約束確實因為改革而收緊了,不能再靠銀行輸血茍延殘喘了。另一方面,即使政府的財政擴張政策無法阻止目前的經濟放緩演變成一場經濟衰退,這也將是建國五十年來第一場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質的衰退。它的特點是生產能力過剩而不是短缺瓶頸,它的起因是民間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人為“大干快上”后的經濟崩潰或行政性整頓收縮。這種“市場導向”的周期波動,正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成功建立運行的明證,也是任何市場經濟國家不可避免的。 從長遠看,過去二十年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并沒有失去。這包括長期穩定的高儲蓄率、豐富廉價的人力資源、相當開放的對外經濟關系以及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而且,這么長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結構內部已經累積了重大深刻的變化,從城鄉經濟關系到產業結構技術層次、從職工素質到企業管理品質、從商業交易方式到合同履約規范、從企業融資環境到基礎設施,都已經與早期不發達狀態不可同日而語。加上九十年代以來一系列的體制化保障和資本市場的深化,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必然使其體制進一步同國際“接軌”,這些都會確保經濟增長的勢頭不致輕易逆轉,并使增長的素質繼續提高。 因此,不止一家權威的國際經濟研究機構預測中國將在下世紀的頭二十年內在國內生產總值上超過美國,重回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寶座。例如,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1998年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15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美國,并占到全球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七。根據對中國二十年發展經歷的回顧,這一預測并不過分樂觀。當然,中國要在產業結構、科學技術、管理水平等總體經濟實力上趕上美國,還需要經過更長時間的努力。 至于人民幣的幣值,所有有關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估算,按購買力計算的產值都高于按實際匯率計算的產值,表明人民幣幣值基礎相當穩固。而根據東亞新興經濟體的發展經驗,在它們經濟起飛后,只要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它們的幣值都會遲早出現強勁上升的表現。中國目前所需要的與其說是人民幣大幅貶值,不如說是人民幣匯率機制調節的靈活性。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時,誰還會輕易拋售它的貨幣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