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盤點:宏觀經濟四大懸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9日 04:05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王擎 從2003年以來,在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過熱問題上,就曾引起過大爭論。自此,爭論再未停過。到了2004年,爭論的焦點相繼轉為是否應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是用行政手段調控還是用市場手段、調控力度是否過大等。在此輪爭論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不僅僅國內的經濟學家相繼加入論戰,國外的經濟學家也積極投身其中。這證明中國經濟在全球經
經濟形勢判斷 中外學者迥異 “如果從外星來一個經濟學家,看到了中國上半年的經濟數據:GDP增長9.6%,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上漲3.5%,失業率是4%,經常賬戶順差占整個GDP的0.5%到1%,他會感嘆,這是多么完美的一組經濟數據呀。因為地球上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沒有達到如此好的水平。因此,我們目前對中國經濟的判斷是不是過于悲觀啦?”經濟學家胡祖六用詼諧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 胡祖六的身份頗為特殊。他現任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亞洲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同時兼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無獨有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日前在上海表示:“我沒有看到中國經濟過熱的征兆。我甚至不知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極限在哪里,中國正在不斷地挑戰這一極限。”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的經濟過熱問題可能被夸大。他的理由是,目前,中國的貿易赤字和通貨膨脹的規模都不大,勞動力也沒有出現短缺的現象。 對于國內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論斷,國內的經濟學家顯然并不完全贊同。 有“政府智囊”美譽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其關于“2004年下半年經濟走勢分析和政策建議”中明確指出,新一輪經濟增長在結構特征和體制方面存在缺陷,如果不對經濟進行調控,既會威脅到經濟短期增長,也將損害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中外學者對經濟形勢判斷迥異,令人吃驚,也發人深思。 但也正是基于此,準確把握當下的經濟形勢也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把握準確,才會對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做出正確的選擇,才可能會使中國經濟增長的良好勢頭保持下去。 行政市場手段 到底以誰為主 當今年一季度的統計數據出爐,看到投資以48%的速度高速增長后,對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大家的分歧變小啦。分歧在于,是以行政手段為主還是以市場手段為主。 主張行政手段為主的觀點認為,此次宏觀調控有它特有的客觀背景,必須用強有力的行政手段才能遏止住地方和企業的投資沖動;而主張市場手段為主的觀點則認為,即使這樣,由于我們已經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取向,也應盡快地讓行政手段淡出,讓市場手段來調節經濟運行。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屬于后者。 他認為,依靠行政調控雖然可以收到一時之效,但并未觸及經濟過熱的深層原因。如果不采取根本性的改革,經濟過熱還可能卷土重來。 吳敬璉指出,提高效率最根本的措施是推進改革,增長方式轉變要以經濟體制轉變為前提,政府自身的改革則是其中的重點之一。在中國目前的經濟活動中,“政府越位”現象十分顯著,政府手中有太多的經濟資源,有太多干涉微觀經濟的權力。想要提高投資效率就要限制行政主導的投資過熱,就必須“建設有限政府”———把原來熱心于投資項目的各級政府轉變為依法行政的服務型政府。 同樣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外來和尚”斯蒂格利茨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來,在市場上給中國政府找一個合適的位置至關重要。過去中國政府在經濟方面扮演了極為強勢的角色,今后有一些政府制定的規章制度應該廢除,但有一些對經濟發展有利的規章制度還有必要保留并進一步加強。其實中國政府的行政調控政策還是存在很多優勢的。 斯蒂格利茨表示,在行政和利率兩種調控手段的選擇中,中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相對升息這樣的利率調控,行政調控的成本比較低。其實現在很多國家包括美國在內所推行的以利率為主的調控政策并不是一個好的機制。 行政調控、市場手段,孰優孰劣,要想爭出一個所以然來,并非易事。不過,倒可以套用一句俗語:“無論是行政調控,還是市場手段,能使經濟良性發展下去,就是好辦法。” 調控過大不足 如何評判力度 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回落顯示,宏觀調控已經發揮了作用。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評價說,宏觀調控措施收到明顯成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也認為,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說明,中央所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是及時的、必要的。 但其實,有關于調控力度的爭論從開始至今一直就沒有停過。 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就公開表示,剛剛公布的二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相當猛烈,幅度為多年少見,表明宏觀政策可能用力過度。假如當前的緊縮政策長期持續,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將非常大。高善文預計,基于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的回落,今年三四季度的經濟回落將不可避免,或許,三季度的經濟增長回落要比二季度深,經濟硬著陸的風險比較大。 無論如何評判宏觀調控的力度,它都已經成為過去式。當前最緊迫的問題是,本輪宏觀調控當止于何處? 有經濟學家提出,第五輪宏觀調控之所以如此快捷地取得了如此顯著的成效,行政型的調控措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始終依賴行政型調控措施,那么,不僅會形成對行政管制措施的依賴和對市場的扭曲,而且可能會在行政管制措施退出時形成新的過熱因素。因此,下一步宏觀調控的重點,應當是在現有的宏觀調控措施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的背景下,重點進行市場化的體制改革,特別是針對導致此次宏觀經濟過熱的體制性缺陷進行重點改革,從而鞏固現有的宏觀調控成果,為新的一輪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利息不升或升 總是撲朔迷離 如果要評選2004年最熱門的經濟術語,“加息”肯定會是其中之一。 在有關于是否加息的猜測中,最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6月,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發布的一份聲明,聲明中指出:“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有關人員處獲悉,人民銀行加息的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對此,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鄭重聲明:上述報道純屬捏造,根本沒有事實根據。對于此類報道給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及其工作人員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保留進一步采取必要措施的權力。” 這份聲明稱得上是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第一次非常正式和公開地對媒體報道的表態,而且措辭相當嚴厲。加息的敏感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此次加息的聲潮中,外資銀行的呼聲無疑是最響亮的。 早在6月4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就預測,中國央行將在未來兩個星期內加息;匯控預測央行很可能于7月初加息,全年加息幅度為0.5%;摩根大通則預測中國將在18個月內累計加息達90點。同時,估計第三季度中國央行將首次加息50點,第四季度會再次加息20點,明年第一季度加息10點,第二季度加息10點。到2005年第二季度末,人民幣貸款利率(一年期流動資金)將達到6.2%。 而國內的經濟學家則要謹慎得多。有專家認為,雖然加息是一種調節宏觀形勢的市場化手段,但目前中國不適合采用加息手段。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分析說,如果人民幣利率提高,在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的條件下,外匯套利動力必然增大,外匯流入增加,央行被動購匯增加,人民幣供應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增加。雖然現在誰也說不清楚,加息的結果空間會如何,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現在的利差足以刺激大量的外匯流入。而有的外資銀行調動了200億美元的資金來套利。 “加息,等一等,需要再觀察。”作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李揚的建議,自然有其分量。 加息之所以引人關注,不僅僅因為它關系到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利率的調整,被看做是從行政調控轉向市場調控的主要標志。如果這一看法被政府真正接納,那么加息只不過是早晚的事,即使升息的幅度可能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