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直選不是唯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8日 17:3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何忠平 康 莊 成都報道 新都位于成都市北郊,這里也是明代宰相楊廷和、清代思想家費密、現代著名作家艾蕪的故鄉。2002年第一天,它結束了約1800年的“縣史”,成為成都市的一個區。 記者在對新都區長達半年的關注之后,最近一個月,又七赴新都采訪調查,深入到
在一次次的交涉溝通中,李仲彬終于答應深談,而在此之前,通過各方面的調查和大量的材料,我們已經略約知道這個改革推行者的豐富故事,接下來的,只是要得到他的印證。 與一些媒體曾爆炒過的長治、宿遷相比,新都無疑正進行著一場對制度有著貢獻的實驗。雖有人說,這場實驗還是人治力量大于法治力量,是區委乃至更高層在推動著…… 但不容回避的是,就如哈耶克所說,秩序不是設計的結果,而是行動的結果。中國的社會轉型,其真正的起點在于行動者的出現——新都、李仲彬,正是這樣的例子。 在爭議背后 木蘭鎮中國第一例鎮黨委書記直選完畢,“直選書記”劉剛毅事后總結了競選心得。 他表示自己感受到了包括認識、責任、監督和對象等四個方面的變化,其中他感到最深刻的一點就是,“直選書記”經過了更多的“陽光”過程,接受了更多的“曝光”過程,通過了更多的“過濾”過程,受到的監督渠道更多、角度更廣、壓力更大。 更重要的是,通過公推直選,劉剛毅坦承“自我監督在無形中迅速增強”。 同樣參加鎮黨委書記直選的新民鎮副鎮長譚小琳,雖然是帶著“試一試”和“展示自己”的初衷去參加競選的,最終競選失敗,但她事后還是分析了落選因素。 實地調查時間不夠,譚小琳認為這導致準備不充分——從報名到競職演講,前后僅3天,其中實地調查2天,集中詢問半天,其余時間為在有關人員陪同下調查。 演講是一種好的方式,但演講水平并不能代表全部。于是她提出建議,可否在演講之前,加一些其他綜合測試;另外作為女性,譚小琳認為被男性認同、被社會承認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在政治、經濟領域。她觀察到,到會參加投票的黨員中,男性占了絕大多數。 “注定這是一次艱辛又痛苦的實驗。”李仲彬毫不隱諱地告訴記者。因為爭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一直裹協在新都這么多年來的基層民主推進的全過程中。 因為直選,新都一位中學老師曾毫不留情地當面指責李仲彬,“你再整下去,要把新都搞垮!”而通過寫信、發電子郵件批評指責他的,更是家常便飯——今年春節上班第一天,一位中層干部便給他送去了一首打油詩:“仲彬書記講得好,落到實處有多少……” 但令李仲彬感到欣慰的是,新都民主土壤現在培養得還不錯,他堅信新都模式兩三年后就可推出,“模式不能推廣,那有啥意義?有些東西搞科研可以,但我們不能搞科研啊”。 這讓人不由想起了四川遂寧市步云鄉1998年歲末進行的一場秘密試驗:直選鄉長。 成都大學的法學講師王怡觀察到,“直選鄉長”譚曉秋——也正是上級領導慧眼看中的人選。但由于直選突破了現有選舉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步云鄉長直選明確表態不予支持——這也直接致使了那場實質以人事制度改革為目標的試驗,至今身份仍未明朗。 2001年底,譚任期屆滿,步云采取“變通辦法”又進行了第二次“直選”:地方政府先直接選舉“鄉長候選人”,然后上報市委組織部批準,再由鄉人大投票選舉。 結果,如第一次直選,譚曉秋再次成為鄉長。但有誰能知道,這么多年來,號稱“中國第一直選鄉長”的譚——在這場農村政治改革試驗中所承受的超重負荷。 由于并不存在競選上一級政府職位的可能性,王怡注意到,作為“不合法”直選試驗產物的譚,在現行干部體制內調動升遷的管道就被堵住了。尤其是第二次選舉——將直接選舉、間接選舉和組織人事制度結合起來,更使譚在任何一個方向上似乎都失去了升遷可能。 最近幾年來,譚的同事中升官的升官,調任的調任,甚至當年在他手下競選落敗的村干部,現今的職位都已在他之上,而譚——成了整個遂寧官場中的一個異類。 直選雖然在新都成了一種流行和必須,但步云面臨的許多問題在新都也同樣存在。 現象與本質 應新都區政協主席羅時武邀請,今年4月,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吳斌曾撰文指出:在新都領導干部目前不可能全部實行直選,這就必須有干部的正常交流和調配。而由普通黨員和廣大群眾直選出的領導干部,他們的提拔、交流和調配又如何處理呢? 譚曉秋兩次競選成功,除他個人工作能力很強外,據學者調查,另一個原因是步云鄉近幾年搞基礎建設“負債累累”,有人表示,譚曉秋走了,那誰愿意來承擔債務? 針對新都實驗,木蘭鎮前黨委書記黃建華認為,現任書記基礎好威信高,領導放心群眾愿留,本是一件好事,但因為直選也易造成問題:該調走的調不了,該進的進不去。 不僅如此,新都的直選實驗還帶來了一些新問題—— 鎮黨委書記實行“公推直選”,鄉鎮的其他班子成員怎么產生?如果采取組織任命,黨委書記和其他班子成員之間的關系又如何處理?如果也采取直選,其他成員又對誰負責? 吳斌還提出了自己的擔心:為了得民心,直選出來的黨委書記在個別地方可能會對下負責多、對上負責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將會受到一定影響。 新都實驗是一個漫長過程。因為直選不是唯一,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黨章》、《選舉工作條例》、《干部任用條例》等黨內規章對于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的選舉、領導干部的任職條件和資格等方面的嚴格規定,使得直選受到較大的限制。吳斌認為,在更大范圍內推行“公推直選”,還需要得到制度上的配套支持。 再則,農村黨員結構不合理,老黨員比例較大,而老黨員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又在逐漸弱化,他們的代表性、先進性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快速進步的今天已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以記者曾調查過的木蘭鎮為例,共有黨員785人,平均年齡54.2歲。其中55歲以上的有405人,其中60歲以上的278人;從學歷構成來看,初中以下文化竟高達701人。 除此之外,直選必然帶來自我宣傳、拉選票、賄選等的界定和區分,必然要對參選者進行監督和約束——但在這方面,吳斌認為還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 有些問題李仲彬看得很明白,有些問題似乎他并不急著解決。 對于直選干部的交流、調配,他的解決思路是,直選干部原則上只干一屆,干得好的就由區委直接上調;沒能上調的,則繼續參加下一屆的“公推直選”。 只要不許諾、不搞賄選等,在村支書直選中怎么拉選票,他表示“都認同”。 鋪墊的代價 事實上,不斷改革和完善的黨內選舉制度,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選舉制度——要在選舉制度上作較大的改革和調整,特別是要在縣以上的黨內選舉上進行重大改革,顯然,還需要作更多的探索、實踐和積累更多的經驗。 要把新都模式在短時間內復制并推廣開來,目前條件似乎也并未全具。因為各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平衡,黨員和群眾的政治參與意識也還參差不齊…… 在木蘭鎮黨委書記直選時,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證黨員出席率,公推直選的整個過程光會務補助費就花了1萬多元,由木蘭鎮入不敷出的財政支出。 比如到會的農民黨員根據簽字,每人發10元的誤工費。而在鎮政府黑板報上,記者看到去年1-10月木蘭鎮的財政收入只有320萬元,而財政支出卻達到了345萬元。 但另外一方面,新都直選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血液更新,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加速作用。 因為參加直選有“門檻”設置,第一必須是黨員,第二年齡和文化上都有具體要求。可以說,新都的直選對農村基層黨組織中的領頭人,進行了一次悄無聲息的結構“換代”。 而且據記者了解,在新都申請加入黨組織的尤其是年輕人變多了,更踴躍了。 “剛開始,也有人懷疑我們在做秀”,李仲彬告訴記者,“現在你看看,一個村支書直選最多有7人參加競爭,這個場面很激烈啊,根本用不著動員”。 296個村支書直選完畢,有一個直選村支書最近因為沒有兌現選前承諾——公開財務,黨員們正在聯名要求罷免他。據了解,全區村里的黨員大會、支部大會現在也是經常開了。 直選村支書,李仲彬認為主要就是解決了村務、財務公開和干部腐敗、作風問題;中小學校長直選主要解決了教育腐敗,“通過直選,有很多層面上的東西可以迎刃而解”。 今年7月準備召開的干部民主評測與去年8月的相比,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據透露,今年除“好”、“中”、“差”三個選項外,還增加了“棄權”項——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選項,如果“棄權”票多了,李仲彬認為這就說明干部還沒有與群眾打成一片。 去年8月干部民主評測,李仲彬的“作風民主”項得票最差,其中有個原因就是當時沒有“棄權”項,而規定是——每張評測票必須要打1個以上的“差”,否則視為廢票。 那新都為什么要先進行村支書而不是村主任的直選呢?一名官員告訴記者,這一切都是為了加強共產黨領導和黨組織建設,“接下來,區委可能會鼓勵村支書兼任村主任”。 如果李仲彬離開新都,“陽光政府”這些做法還能行得通嗎?繼任者會不會“開倒車”? 李仲彬似乎信心十足,他認為群眾擁護不擁護,是一件事是否能做長遠的關鍵。應該說,建立“陽光政府”已在新都區形成了一種氛圍,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 這種認可的具體表現是:只要局長、鎮長們稍有超越權利或做了不公正、不公開、不公平的事情,就會有群眾站出來說,你這個不符合“陽光政府”的做法。 有一次李仲彬下鄉去一個小學考察,剛進校門,學生們就叫了起來,“李仲彬來了,李仲彬來了”。“他們沒叫我李書記,這是一種進步啊”,李仲彬平靜地告訴記者。 相關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評談,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