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文貫中 > 正文
 
入世后的中美經濟關系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7日 20:21 中評網

  I. 引言

  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非常重要。美國已經成為中國出口產品的最大市場,也是除香港外,中國獲得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最近三年,美國超過日本,成為除香港外對中國的最大直接投資國。美國的國內市場容量十分龐大,每年的進出口總額遠遠超過中國的全年國民生產總值。例如,根據1999年中國統計年鑒,1997年美國進口8990.2億美元,出口6887億美
蔡依琳演唱會票價1元? 法拉利版奧林巴斯現身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元。同美日之間產品結構相似的情況極為不同的是,中國和美國各自的出口產品的結構差距非常大,因而兩國的互補性特別強。美國對雙邊貿易中出現的赤字雖然會發出抱怨,但由于國內市場龐大,有較長的貿易自由傳統,因而民眾一般抱十分容忍的態度。所以美國市場有吸收中國產品的巨大潛力。以1997年為例,中國向美國出口379.7億美元,進口169.6億美元,順差210.1億美元。該年中國的總貿易順差為404.2億美元。所以,得自美國的貿易順差占中國總的貿易順差一半還多。[i]據新華社報道,2000年僅前10個月中美貿易總額已達613億美元,預計全年可達735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的出口為433.67億美元,自美的進口為179.55億美元,順差為254.12億美元。如果按照美國的數字,則2000年頭三季兩國貿易總額已達844億美元,中國順差達610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美國第一大順差國。[ii]相比之下,其他貿易大國往往出口多于進口。例如,1997年日本進口3388.3億美元,出口4210.5億美元;德國進口4455.6億美元,出口5125億美元。[iii]中國得自日本和德國的貿易順差和得自美國的不能同日而語。

  除了中美兩國的貿易結構互補性特別強之外,中美雙方也為對方提供了十分有吸引力的投資前景。中方在美的投資正在不斷增長之中。例如,2000年一月到十一月,經批準,中國在美投資企業共37家,協議投資金額七千零六十二萬美元,實際投入資金五千四百九十六點五萬美元。[iv]美國各行各業的人才應有盡有,信息靈通,基礎設施高度發達,市場吞吐量不但舉世第一,而且高度規范、開放。這些當然為中方的投資提供十分誘人的前景。對美方來說,中國要改造成一個現代化國家,從農村到城市,從交通、能源到工業、科技,從文化、教育到健康、衛生,需要的投資起碼上萬億美元。美國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高超的管理、周到的服務,對中國來說,有極大的吸引力。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對中國實際投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一到十一月,中國共批準美在華投資項目二千三百零一項,合同金額73.26億美元,實際利用35.93億美元。到2000年11月底,美在華投資項目累計已達三萬九百二十九個,實際投入資金293億美元。

  美國雖然在對華貿易上赤字累累,但是美國認識到中國的出口產品的結構對優化美國的產業結構,逐漸淘汰本身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產品大有裨益。中國的不少出口價廉物美,降低了美國的通漲壓力,提高了中、下階層的實質購買力。美國也寄希望于中國市場的日益增長的潛力,急盼中國能早日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為美國進軍中國市場提供更大的便利。因此,理論上兩國的經濟合作應該有極大的空間。然而兩國的經濟關系時有陰云籠罩。先有美國國內關于是否應將貿易和人權掛鉤的爭論,后有兩國關于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以及其后身的世貿組織的條件的爭論。近期來,圍繞著美國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的不確定性,中美的經濟關系也因而蒙上一層時淡時濃的陰影。

  最近,在聯邦最高法院的直接干預下,決定今后四年誰入主白宮的法律糾紛終于有了答案。民主黨候選人戈爾經過一個多月的法庭抗爭后于2000年12月13日宣布,雖然不同意聯邦最高法院的裁定,不認為佛州最高法院允許該州重新人工計票的做法違憲,但尊重民主程序,為國家的最高利益,決定接受這項最后裁決。共和黨候選人小布什因戈爾的認輸而終于勝出。總統選舉最后靠法庭層層裁決,甚至搬出美國憲法,才能決定勝負,在美國歷史上雖發生過,但并不多見。競選雙方對投票結果有不同解釋,不惜聘請律師,走上各級法庭,各自運用有關法律和憲法條款,據理力爭,互不相讓。但最后雙方一致接受法院裁決,和平而體面地解決爭端。這一糾紛的整個發展過程和處理方式,讓世人對美式民主增加了感性認識。

  然而,請出律師和法官解決選舉糾紛的戲雖然在華盛頓已經落幕,中美雙方關于紡織品的配額問題的糾紛卻剛開場。這一切似乎預告著一個最新動向,即法庭和仲裁機構在未來的世界里將會扮演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自然不會例外。中美簽訂了關于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定,中國不久將加入這個世界唯一的貿易組織。這給中美經濟關系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而且,由于美國國會已經正式通過授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在經濟和政治之間已經筑起一道防火墻。中美在人權、民主、勞工權利、武器輸出和核技術出口方面的分歧,不會象以往那樣,由于有一年一度的國會對最惠國待遇的辯論,影響到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前景或美國到中國的投資意愿。中美經濟關系有了政經分離的法律基礎。但是,應該看到,由于雙方對自己的和對方的經濟制度的不同判斷和對雙方的貿易政策的不同解釋,以及對雙邊協議的某些條款和世貿組織的各項規定的不同理解和執行力度,會不可避免地導致雙方在貿易和投資問題上發生種種沖突,并導致雙方頻頻走上法庭或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構,尋求對自己有利的裁決。所以,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和世貿組織的關系,以及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

  不過,在小布什任內,中美的政治、軍事分歧可能升級,殃及中美的經濟關系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這是因為,無論是小布什,他的副總統錢尼,還是新國務卿鮑威爾將軍和新國防部長倫斯斐,都公開表示支持建立全國飛彈防御系統和戰區飛彈防御系統,并對臺灣加入戰區飛彈防御體系抱更同情的態度。[v]而中國已經一再公開表示反對美國單方面的飛彈防御計劃,對將臺灣包括進美國的戰區飛彈防御體系,更表示堅決反對。在飛彈防御計劃問題上和臺灣問題上兩國會不會對抗起來,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但是,筆者想指出的是,如果萬一兩國在上述問題上互不相讓,由于涉及兩國的根本戰略利益,中美的經濟關系還是有可能發生嚴重逆轉。對此,不應掉以輕心。以下討論的前提是,假設兩國政治家在這兩個問題上能找到避免直接對抗的妥協辦法。只要雙方政治家有足夠的智慧,愿意讓經濟關系獨立于政治分歧,那麼,中美的經濟關系晴雨寒暖便主要取決于雙方在對方市場上如何各顯神通,在法庭和仲裁機構內外如何據理力爭,以及在協調失敗的情況下,接受裁決的雅量和風度。

  II. 中美關于中國入世的雙邊協議的要點

  1.美國政府的主要承諾[vi]

  由于美國的產品市場,服務市場,和投資市場,除涉及國防秘密和某些尖端技術,已基本向中國開放。美國已將其平均關稅降得比中國低得多,轉而主要靠配額保護某些產業。所以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承諾很簡單。

  i.說服國會正式授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

  這一條美國已經做到。今后美國國會不再每年審核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為政經分離掃清了道路。美國參、眾兩院討論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時,很多民主黨議員和幾乎所有的共和黨議員投了贊成票。布什身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期間也一再明確表態,支持授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他上臺后,自然會貫徹國會的這項決議。

  ii.支持中國早日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目前之所以尚未加入世貿組織,主要因為中國和墨西哥的雙邊協定的談判,以及中國和世貿組織的多邊協定的談判,都尚未完成。但美國保證在這些協定的談判完成之后,在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或部長會議上會投票支持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會員。

  iii.中美之間另外還簽了農業協定。美國保證對中國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儲藏、管理、銷售、和流通技術,品種改良技術,牲畜疾病的測試和監管,和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業生產者的培訓等領域提供各種幫助。并在農業栽培技術,牲畜和水產品的培育,與農業有關的環保問題,以及利用基因改良品種等領域與中國合作研究。美方以上的保證已載入朱總理1999年春天訪問美國時所簽訂的中美農業協定中。中美兩國是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農業大國。世貿組織計劃在近期內著手推動農產品的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中美兩國所簽訂的農業協定為今后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下兩國聯手推動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打下很好的基礎,也為最不愿意放棄農產品保護措施的歐洲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2.中國的主要承諾

  中國對美國所作出的承諾十分廣泛和具體。如果不了解中美之間在貿易自由化和開放程度方面所存在的顯著距離,會奇怪中國為何同意作單方面的,有時甚至是超越世貿組織規定的讓步。

  i.農業 [vii]

  a.大幅降低對美國主要農產品的關稅,到2004年的1月從現在的平均31%降低到14%。

  b.對美國農產品的平均關稅從現在的22%降到17.5%。

  c.建立關稅特別優惠的配額制(Tariff-Rate Quotas,縮寫為TRQs),以促進美國農產品對中國出口的實質性增長。在TRQs配額之內,中國只征收1-3%的關稅,并保證使TRQs的管理透明化,以利民營企業的參與和競爭。

  d.取消對美國小麥(資訊 論壇)、柑橘和肉類的基于衛生免疫的限制,并取消對大麥、各種植物油的進口配額。

  e.中國保證,將改革現有的岐視性的進口許可證制度,將用逐步增加配額的辦法,向包括美國商人在內的民營進出口商開放原來由中國政府所屬公司專營的糧、棉、油等農產品的部分貿易機會。

  f.中國保證,加入世貿組織后取消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使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能在第三國與中國產品平等競爭。

  g.中國保證,本國農業生產的現有的導致貿易扭曲的補助水平不再增加,并逐步減少這類補助。

  h.放寬對美國農產品進口的衛生免疫檢驗手續,使之更符合科學的標準。

  ii.工業 [viii]

  a.中國答應大幅降低關稅,從現在的平均24.6%降到9.4%,對美國的主要產品則降到7.1%;中國同意加入世貿組織的信息技術協議,對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產品取消一切關稅。汽車部門的關稅到2006年將從目前的80-100%降到25%,屆時汽車部件的關稅將平均降到10%。中國還答應大大減低對木材和紙張的關稅,并統一降低對化工產品的關稅。

  b.中國同意逐漸取消進口配額的運用。中國并同意,政府不能再規定美國在華企業實現零部件本地化的比例,不能提出轉移核心技術作為批準投資的前提,以及不能要求企業本身實現進出口外匯平衡的要求。中國政府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凡所簽合同已經包含以上條款的美國企業,可停止執行上述條款。

  c.美商在三年內獲得在中國經營進出口和銷售的權利。中國并同意開放那些與經營進出口和銷售有關的部門,例如維修、倉儲、卡車運輸和空運等的經營權。

  d.中國將取消對服務業的大部分限制,同時保留現有的對美國在華經營者已承諾的優惠。美國商人將被許可經營電訊、保險、銀行、證券、會計、律師等專業服務合資經營電影、錄象、音響產品等的進口和銷售。

  e.中國同意,國有企業和國家投資企業的采購并非政府采購的一部分,因而受世貿組織規則的約束。這些企業也受到世貿組織關于補貼和補償措施的約束。[ix]

  f.中國同意,國有企業和國家投資企業在經營時只應基于諸如價格、質量、有無貨源和是否有銷路等的商業考慮,而不應有非商業動機。中國還同意,在非岐視的基礎上,允許美國企業通過和國營企業及國有企業競爭的辦法獲得銷售和采購的機會,并同意必須向美國企業提供向國營和國有企業銷售產品的機會。

  g.中國承諾,由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構處理中美之間的貿易、投資糾紛,并且同意,在中國敗訴的情況下,或者改變自己的貿易行為和經濟政策,或者提供補償。不然,美方可以采取報復,使中國因喪失在美國的部分市場份額而遭受同等的損失。

  h.中國同意,加入世貿組織后的15年內,美國可以保留目前的反傾銷措施;并同意在對中國的出口品征收補償稅時,中國將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在計算作為征稅基準的定價時,美國可將中國國內定價視為非典型市場價而不予參考。

  i.中國同意,美國專門針對中國的某些產品所實施的保障措施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12年內仍可維持有效。

  j.中美兩國1997年簽訂的雙邊紡織品協議到2008年12月31日為止將繼續有效。根據該協議,美國將有權采取保障措施限制中國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過速增長。

  k.美國有權保留使用包括301條款,特別301條款,201條款和反傾銷法等一整套美國的貿易法。美國也可援用世貿組織的規則,阻制進口勞改營產品,控制本國敏感產品的出口。在發生危及國家安全的時候,有權暫停中國的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如果美國國會為了國家利益愿意放棄世貿組織的各種好處的話,甚至可以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

  III. 中美最終達成雙邊協議的原因

  1. 中方的考慮

  a.中方的大部分讓步,實際上只是為了與世貿組織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保持同步,例如上節ii中列出的a,b,c,d,e,f,和g諸條,旨在同世貿組織到2000年的各項自由化規定接軌,并非對美國的單方面讓步。

  b.中方的有些讓步,例如h,i,j和k條,雖然在表面上已超越世貿組織的要求,但實際上是承認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向典型的市場經濟的過渡尚未完成,因而接受美國對中國出口增長的速度作某種限制。這些限制措施不會影響中國對美出口的穩步增長,只是要把中國對美國的這些出口的增長限制在一定的速度上。這些讓步既是換取美國政府支持中國入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是確保中國在美國市場上所占份額逐步上升所必需。中國理解美國實施針對中國某些出口品的限制措施,旨在防止這些出口品在美國市場上的突然大幅增長,引起美國同行的反彈。在一般情況下,美國不會采取k條中的那些極端措施。而且,如果美國暫停中國的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中國也有權采取同樣措施。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如果美國國會為了國家利益竟然愿意放棄世貿組織的各種好處,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那麼中國不但有權對等地取消美國的最惠國地位,而且有權要求世貿組織干預,對美國采取報復。

  c.中國的讓步從總的方向上來說,符合中國本身訂出的目標,將中國經濟建設成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一個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經濟,一個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經濟,一個全方位開放的經濟,一個為世界各國,特別是不發達國家,提供廣闊市場的經濟。中國決心加入世貿組織,表明了中國同意資源的配置和生產的組織,除非出現市場失靈,應基于自由和充分競爭的市場原則。當然,中國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使用社會主義這個限制詞表明,中國政府特別關心公有制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關心防止地區之間和階層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變得過大。

  d.中美協定中,以及中國和歐盟,中國和其他國家,中國和世貿組織已經和即將簽訂的雙邊和多邊協定,為中國爭取到3~5年的保護期。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2000年各成員國就必須完成一系列的貿易自由化的措施。以美國為首的各成員國現在同意中國可以在入世后(預見2001上半年)再用3~5年的時間實現這些措施,應該說,中國贏得了一定的時間。改革到今天,中國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但也形成某種不利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利害格局,使得光靠內力很難推動市場導向的改革,連中央對這種利害格局都有束手無策之感。文革之后的那種百廢待興,時不我待的迫切心情已為某種自得自滿的心態所代替。中方決定利用加入世貿組織的機會,激勵中國的各種所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和國營企業,產生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以利加速改革。它們面對外國企業的先進的管理和科技力量,會有更強大的動力虛心請教,深入改革,奮起直追。

  過去500年的歷史一再證明,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國社會有我行我素的強大惰性,不然中國不會從一個相對先進的民族,蛻化成世界上最落后的民族之一。中國的現代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不斷對外界的各類左的,右的,先進的,落后的刺激作出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反應的歷史。面對早期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國所采取的閉關自守的反應已經證明是極端錯誤的。面對最新一輪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國政府決定逐步地完成全方位開放,不再置身局外。而且,為加入世貿組織而進行的14年馬拉松式的談判表明只有早日加入到世貿組織中去,中國才能在關系到經濟全球化的各類問題上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e.中國意識到中美經濟關系的重要性,也意識到迄今為止,中美的經濟關系雖然是互利的,但是中國得到的好處顯著多于美國。中國在21世紀的經濟發展有賴于美國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無法以目前這樣幾乎是一邊倒的方式持續下去。美國對華貿易的巨額赤字也為反對中美發展友好關系的人提供各種口實。美方市場已經對中國基本開放,中國遲早無法回避對等開放自身市場的問題。中國通過簽訂中美協定,表達了愿意加速開放市場,接受世貿組織的規范,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的決心,以此來穩定中美的經濟關系,減少中美的經濟往來的非對等性,并希望中美經濟關系的日益發展為促進中美其他領域中的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2. 美方的考慮

  a.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過去20年中突飛猛進。到21世紀中葉,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對此,美國學界、商界和政界的有識之士都確認無諱。[x]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對美國的商界來說極為誘人,將之形容為世界最后一片未開發的新邊疆。他們急于分享這片充滿活力、蓬勃增長的市場。

  b.從美國總統到一般政客并不回避他們的另一目的--通過幫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影響中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各項改革。中美關系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美國朝野的有識之士希望至少中美的經濟關系能成為中美關系中的穩定因素,通過兩國互利的經濟利益的快速增長,使兩國有更大的動力改善中美在其他領域的關系。美國希望中國最后能夠成為一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民主、法治的國家。[xi]

  c.美國正在認真推動經濟全球化。無論從中國的幅員、人口,或中國的各方面的潛力,中國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中國家有巨大的影響。如果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負責的一員,接受世貿組織的各項規則,對世界的穩定和和平,對世界貧困人口的減少,促進世界的有序發展,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各項目標,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 [xii]

  3.中美談判步履艱難的主要原因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過程拖得很久,有種種原因。有些人過于強調美國企圖遏制中國,指責美國推行霸權主義,一味排斥中國于世貿組織之外。筆者認為這種指責失之偏頗。美國當然有人基于政治的、民主的、人權、勞工標準等理由,企圖拖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但是,他們并沒有成為美國的主流意見。美國共和黨人甚至比民主黨人更堅定地反對將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和人權、民主等議題掛鉤。這次美國兩黨候選人在空前激烈的總統競選過程中,都沒有把中國獲得永久正常貿易關系作為議題,或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作為議題。小布什對中國的這兩項要求都堅定不移地予以支持,便是明證。談判拖得這麼久,主要還是雙方基于不同的經濟制度背景,有著十分不同的經濟利益要照顧。這里既有中國為保護民族工業,爭取更長的過渡期,出價太低的問題,也有一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為擔心本身經濟蒙受意外沖擊要價太高的問題。加上在中國與各國談判加入關貿總協定,及其后的世貿組織的14年期間,各國的貿易自由化進展神速,使中國的出價不斷落后于形勢。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中國經濟的性質有種種疑慮。他們認為中國的經濟既不是典型的中央計劃經濟,也不是典型的發展中經濟。中國充其量只是一個正在從中央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國家,而絕對不是一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國的貿易制度和貿易政策離開貿易自由化的要求尚有明顯的距離,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太多,政府對貿易的控制過嚴,中國的貿易制度和政策缺乏透明度和穩定性。甚至有不少美國的高層領導人擔心中國發展成市場經濟和中央計劃經濟的混合體,造成對周邊地區的威脅。[xiii]

  鑒于中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目標尚未完成,國內的價格體系存在種種扭曲,政府干預的痕跡也比比皆是,市場的競爭性和要素的自由流動性離開國際標準還有較大的距離,所以發達國家對中國經濟體制的判斷不能不說有相當的根據。如果中國的經濟在世界上無足輕重,那麼其他國家也許愿意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反正對世界經濟體系的沖擊不會很大。可是,客觀地講,中國是一個重量級的國家。如果其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與世貿組織的規則相容性不高,則中國經濟在不久的將來對某個國家,甚至對整個世界經濟的正常運轉造成意外沖擊的可能性是不應低估的。不應該把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隨便批為鼓吹中國威脅論。因為這些人所講的只是一種客觀可能性,而不是說中國在主觀上想要破壞全球經濟的正常運轉。正象沒有人會認為最近一次亞洲金融危機既然發端于泰國,因此泰國一定是想破壞世界金融秩序。只是說,泰國的金融體制有嚴重的問題,因此必須認真改革。

  當然,在長達14年的談判過程中,美國的態度也有較大的變化。一開始,美國的策略是利用中國希望早日加入關貿總協定的心情,要求中國對本國的經濟制度作大幅的改革。這些改革包括取消政府對國營企業的優待和津貼,允許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允許中、外民營企業有權直接經營進出口貿易,取消壟斷價格和其他人為定價,使價格得以在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上形成。同時,美國希望中國政府通過各種符合關貿總協定精神的,與保障自由貿易和投資有關的立法并認真實施,以便保護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各種產權,保障市場準入,并承諾取消配額。[xiv]但是,美國后來認識到,要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便完成上述這些幅度很大的改革,是不現實的。如果長期將中國排斥于世貿組織之外,美國既得不到分享中國龐大市場的好處,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也有可能失去勢頭。所以,美國政府決定先和中國達成入世的雙邊協議,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再用世貿組織的框架規范中國盡快完成向典型市場經濟的過渡。

  4.美國事實上處于不平等的貿易地位

  談起中國和發達國家的關系時,中國往往不能忘懷過去受到的恥辱,將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身份。這自然是有歷史事實作根據的。但是,在過去20年里,在雙邊的貿易和經濟關系上,處于不平等地位的國家實際上并不是中國,而是美國。這是許多人經常忽略的。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的貿易和投資比較自由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美國對進口商品的稅率一般很低,平均來說只有5%。它主要靠配額保護本國的一些夕陽工業,使它們有時間作結構調整。應該指出的是,即使在過去美國國會根據杰克遜-瓦尼克修正案每年一度審核中國的最惠國資格,美國實際上每年都給予中國這一待遇。今后美國國會連這種審查都要取消。所以美國對中國的商品出口、經銷、和投資是基本開放的。只有象紡織品的進口,美國用配額限制中國的進口。這種限制的目的,是防止中國的出口在美國市場上的突然和大量的增長,造成本國生產的失序,和工會的反彈。

  但是,中國一直沒有對等地向美國開放商品、服務和投資市場。這不但表現在中國的平均關稅遠遠高于美國,而且表現在對于美國有比較優勢的部門設置較嚴的限制,或要求部件的本國化比例不斷提高,或要求轉讓核心技術作為開放或入股的條件。所以中國的開放,是以我為主的開放,有選擇的開放,是岐視性的開放。如果把中國對美國的開放程度和美國對中國的開放程度相比較,不是中國處于不平等地位,而是美國處于不平等地位。美國的這種不平等貿易地位是中國得以維持對美貿易巨額順差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國的以上做法并不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也是和中國一再宣布要全方位開放,盡快和國際規則接軌的目標背道而馳的。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之所以容忍中國的單方面開放,是因為中國一直保證要進一步改革經濟制度,盡快完成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盡快完成貿易、投資的自由化。各國對此仍有種種疑慮。這次中國與美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達成的雙邊協議,表現了中國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的莊嚴承諾和堅強的決心。如果中國能嚴肅履行自己的承諾,不但對本國的經濟和人民的福利的提高有極大的好處,而且在國際上將贏得極高的信譽。

  5.美國式的精明--要求防身武器

  要指出的是,美國不但對中國經濟的形態和性質深有疑慮,對中國經濟奇跡般的出口能力也深有體會。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定,所有的配額應很快廢除,現有的關稅只能降,不能提高。如果美國不在同中國的雙邊協定中另有規定,那麼當美國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對其他成員廢除配額,進一步降低關稅后,中國可根據最惠國待遇,要求享受同等待遇。對中國來說,美國將無權再使用配額。美方的顧慮是,如果屆時中國仍未完成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國政府仍然廣泛使用直接的或間接的補貼鼓勵出口,美國就會成為中國產品的傾銷市場。所以美國準備了許多武器保護自己。有些武器,例如反傾銷措施,反補貼措施,爭取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等,是世貿組織的現行規則允許的。但也有個別的武器,例如有權實施保障措施的期限,已超過了世貿組織的規定。基于本國經濟制度確實尚未完成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方在中美關于世貿組織的協議中對美方的要求已予接受。要指出的是,配額措施并不限制中國出口的有序增長。同時,美國用反傾銷措施限制中國其他例如鋼等產品的出口增長太快。盡管這樣,九十年代中國對美國的總體出口仍然增長很快。在過去十年中,對美國的大量出超是中國得以積累巨額外匯的重要原因。

  美國是一個律師多如牛毛的國家,并且把寫入契約里的東西看得極為認真。中美雙方由于不同的經濟制度、經濟政策,價格形成機制,和進出口管理制度,今后中美之間的商務官司會急劇上升。中國對此必須預作準備。例如,臺海兩岸形勢緊張會導致美國收緊對華的某些高科技出口。而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大幅上升或美國經濟出現低迷時,美國會更多地指控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和價格控制政策,并會頻頻調查中國對美出口是否屬于傾銷,或屬于利用第三國的非法轉運。另外,中國民間比較薄弱的法治觀念,對本國和美國的有關貿易政策和法規缺乏深入的了解,以及往往對執行契約抱有僥幸心理和不嚴肅態度,也容易造成中美的貿易糾紛。

  IV.中美未來經濟沖突的主要原因,形式和對策

  2000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已位據世界第九,而且出口大于進口。從當年美日貿易沖突的經驗來看,美國對中國的壓力也會循逐漸升級的形式。美國當年認為日本維持長期的貿易出超的原因是不公正的貿易行為,例如不當補貼和傾銷。美國對日本的壓力的升級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美國對特定的產品實施限制或報復,在無效的情況下,美國對特定的部門實施限制。在仍然不見效果的情況下,美國認為日元的幣值訂得太低,要求日元升值。在仍然不見顯著效果的情況下,美國最后判斷日本的整個經濟制度和貿易制度缺乏開放性,因此要求日本改革其經濟制度和貿易制度。由于美國市場對日本經濟的重要性,日本多少滿足了美國的要求,例如同意將日元升值(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的不斷下降),以及自愿限制自己的出口。當然,美國之所以在長期內容忍日本的巨額出超,是想換取日本的政治支持。由于冷戰已經結束,美國對日本或任何其他國家不再有繼續實施這種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而美日間經濟、貿易沖突的原因和形式對中國來說多少有借鑒意義。

  1. 中美未來經濟沖突的主要原因

  a.中國對美國的日益增長的貿易順差,肯定是兩國經濟沖突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國已經完成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各項貿易政策和制度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即使中國享有巨額出超,美國肯定無話可講。但是,中國經濟制度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尚未完成。美國擔心本國的市場會由于中國對美出口增長過快而嚴重失序,引起本國工會和企業家的反彈。所以,美國肯定會頻頻發出抱怨,并采取限制措施和報復措施。

  b.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投資者到中國開業或經營進出口,國民待遇問題會變得敏感起來。如果說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對世界通行的規則并不了解,因而受到岐視而不自覺的話,美國的企業家如果受到岐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們一定會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定據理力爭的。

  c.美國擔心,象中國這樣重量級的國家,如果由于自身經濟制度上尚存在的弊病,或中央政府履行協議中規定的各種義務的能力極為薄弱,無法駕馭本國企業的非市場行為,那麼,以中國的能量,對世貿組織體系造成意料之外的沖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由于經濟全球化的一日千里,世界經濟已經變得高度一體化,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市場不完善的地方,爆發各種有全球性后果的危機的可能性較以前大為增加,所以必須盡力設計一套防范這種風險的措施。同時,中國認為發達國家應該更加優惠發展中國家,應該向發展中國家加速轉移先進科技,同時反對將發達國家的勞工標準強加到發展中國家的頭上。因此,在世貿組織中,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如何進一步推進市場化,自由化,如何防范全球性經濟風險,如何幫助最不發達國家迎頭趕上等難題的政策設計上,非常可能發生意見相左。當然,中國在最近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表現出十分負責任的大國風范,獲得全世界的高度贊譽,大大減少了人們對中國的擔心。中國政府的這種做法受到各國的一致歡迎。

  2.沖突的主要形式

  a.反傾銷問題

  近年來外國對中國的商品反傾銷起訴大大增加。據統計,至今已有28個國家針對中國產品提出約400起反傾銷,給中國出口造成的損失累計高達100億美元。其中,化工、鋼鐵產品更是遭受國外反傾銷投訴的“重災區”。“[xv]所以,中國必須研究反傾銷問題。

  WTO反傾銷協議的主要規定涉及如何確定商品是否正在傾銷;如何確認傾銷的進口產品是否正引起或將威脅本國產業;該如何采取調查,如何收集信息和作出決定,如何添加反傾銷稅,采取怎樣的估價方法,和何時中止反傾銷稅等。該協議指出,“如果按一般的貿易形式,一國出口到其它國家的出口價格低于出口國“同樣產品”的最終消費價格的話”,那么產品就被認作傾銷(即“進入其它國家市場的價格低于正常值”)。[xvi]但是,進行國際價格比較很少一目了然,有時這種比較既不可能也不恰當。在這種情況下,可使用另外兩種方法。一是把被指控為非法傾銷產品的出口價格同出口到其它成員國市場的銷售價格作比較;二是比較所謂基于加總價格的正常值,即將進口產品的生產成本、合理的管理成本、銷售成本和其它成本,以及正常利潤加總而得的價格。由于中國已經被美國確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所以美國將用第三國價格或加總價格作為比較的標準。這里,中國對如何確定正常價格的標準和過程是可以據理力爭的。

  按照協定,單單確定某國出口的產品為傾銷還不夠,必須確定該出口已經對進口國的國內產業造成損失,或有造成損失之虞。WTO反傾銷協議詳細說明了進口國家的政府如何確定是否已經受到損害或威脅。其中主要的問題包括如何定義“國內產業”,該產業是否在遭受損害或威脅,以及此損害是否由進口傾銷產品造成。這里,“國內產業”的定義是非常重要的。協議的基本定義為“國內同樣產品的生產者全體或這些產品的集體產出占國內總產出的主要比重的那些生產者集體。”所以,對國內產業的確定,會成為中美雙方的另一爭議內容。

  協議談及了確定損害必須依據“確鑿證據”,并經過兩方面的檢查:(a)進口傾銷量及其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影響;(b)這些進口對國內同樣產品的生產者的影響。由于影響生產的因素很多,除了進口因素外,還包括銷售、利潤、產出、市場份額、投資回報率、利用空間、現金流、庫存量、從業量、工資、增長和增加資本或投資能力的實際和潛在下降程度。即使該產業處于困境,權威專家還要考慮其它因素的影響,包括非傾銷進口、需求下降、消費結構變化、技術進步等。這些因素引起的損害絕對不能全部怪罪于進口。協議警告進口國政府,必須“以事實為基礎,不能靠主觀臆斷、推測或細微的可能性”。所以,中美雙方在確定傾銷是否是進口國產業受到損害的唯一原因時,也是有許多官司可打的。

  b.補貼和反補貼措施

  世界貿易組織關于補貼和反補貼措施的協議為補貼的有限使用規定了紀律,并對各國采取旨在抵銷補貼影響的措施加以規范。該協議規定,一國可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要求對方取消補貼或消除補貼的負面影響。該國也可以自行調查的結果為根據征收反補貼稅,即對得到補貼的、并損害到本國生產者的進口品征收額外的關稅。這項協議對補貼作了更具體的定義,并提出了補貼的專向性限制原則,對被禁止的補貼,可訴補貼;不可訴補貼作了規定,還對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可享受的特殊待遇作了規定。對中國政策調整影響較大的規則是:補貼專向性限制原則和被禁止的補貼規則等。新的協議采納了“交通信號燈(traffic light)”的方法,定義不易引起貿易損害的補貼為“綠燈”,一些明顯會引起損害因此不得使用的補貼為“紅燈”。其余的補貼為“黃燈”,只有確信它們會引起不利影響時,才被調查。

  對中國來說,應該特別注意的是被禁止使用的補貼,主要是指影響貿易的補貼,以及因此很可能對其它WTO成員國的利益產生不良影響的補貼。這類補貼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出口補貼”: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向出口活動作不附其他條件的或附有其他條件的補貼。第二種為“進口替代型補貼”:向使用本國產品以替代進口產品的企業或消費者所提供的不附其他條件的或附有其他條件的補貼。協議的附錄給出了一份出口補貼清單,包括以出口為條件的直接補貼,以及一系列具有相似效果的措施,例如出口退稅。大體上,“綠色”補貼包括:1)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最大限度不得超過成本的70%,或對“準競爭開發”的支持,最大限度不得超過成本的50%;2)對落后地區的支持,但支持不得限于該地區的特殊企業或特殊產業,而應作為區域發展計劃的一部分,并且該地區在全國范圍內比較時確實是落后的(按GNP和失業率來衡量);3)對改善新環境設施的支持,這些幫助是一次性的,不超過總成本的20%。按世貿組織的規定,綠色補貼也只是在五年的時間內得到承認。

  c.保障協議

  應用保障措施的必要條件是,該成員國能夠確定,增加的進口量對生產同樣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已經引起損害,或有引起損害之虞。所有這些內容與反傾銷或補償稅措施的要求相似(只是無需證明進口產品屬于傾銷還是受到了補貼)。如果使用配額來限制進口,受到限制的產品進口量不可低于過去三年進口的平均水平。一般原則規定,使用配額不應區分供給的來源地。如果在供給成員國之間分配這些配額,則配額應符合每個供給國過去的市場份額。然而,如果滿足某些嚴格的條件,可以使用另外一種方法(“配額調制(quota modulation)”)對某些供給國的限制比其它國家更加嚴厲。配額調制只有在受到實質損害(不僅僅是有受到損害之虞)的情況下才可使用。協議鼓勵這些措施盡量在短期內使用,不鼓勵更新。一項保護措施應該只有在有確切必要阻止或補救嚴重損害以及幫助調整時才應用。標準應用期限為四年,如果按協議程序規定有延續的必要并且產業正在調整,那么最高期限可以延長至八年(在第一階段結束后不得增加任何限制)。如果這一措施實施時間超過了一年,在實施期間自由化程度必須得到提高。如果超過了三年,必須有一個恰當的中期總結,反映其自由化的程度是倒退了還是進步更快了。一旦中止或取消該項措施,在今后與原來措施實施期限一樣長的時間內,不得對同樣產品實施新的保護措施。

  3.幾條應對措施

  a.利用爭取到的三年到五年的保護期,按照世貿組織的各項貿易自由化的規定,大力改革本國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制度和政策。由于剩下的時間不多,改革盡量一步到位,免得到時又要推倒重來,增加改革成本。同時也能促使美國和其他國家提早結束對中國出口的各種岐視性政策。

  b.立即清理有關貿易、投資、開業的法律、條例,凡與世貿組織的規定不一致的,一律予以廢除或修訂。

  c.立即培養精通世貿組織規則的法官和律師,以便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d.各行各業在向國際開放之前,首先應該向國內經營者開放,對不同的所有制企業應該一視同仁。應該意識到,今后在世界舞臺上,民營企業反而不容易受到岐視。

  e.建立專門機構,跟蹤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基礎數據和各種投資、貿易條例,既可避免觸犯他們的各種條例、規定,在發生經濟糾紛的時候,也可作為保護本國企業權益的依據。這項工作,民間很難進行,非要中央和各級政府資助才可。

  f.對明顯不符合世貿組織的補助,例如出口退稅,對國營企業低息貸款,對某些產品的生產補貼等,應盡快廢除。不然容易引起貿易糾紛。把補助轉移到基礎研究,基礎設施,貧困地區和需要調整的產業等方面去。

  g.加速完善全國性社會保障體系和失業救濟體系,建立全國性和地區性再就業信息中心和培訓中心,幫助夕陽產業的職工盡快接受培訓,盡早重新就業,以減少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社會成本。

  h.在民眾中普及有關世貿組織及其各項規定的知識,培養公民和企業尊法守法的習慣,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和糾紛。

  V.對經濟全球化中國不能再置身局外

  中美今后的經濟關系,基本上將被置于世貿組織的框架中。所以,中國對世貿組織各項規則的履行力度,將深刻影響中美的經濟關系。為了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對美國作出大幅讓步,以后又要受到世貿組織的許多約束,人們難免要問這樣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答在經濟全球化快速前進的今天,中國應尋找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才能最快地實現國家的富強?除非我們對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對早期經濟全球化的經驗教訓,對作為當代經濟全球化的制度保障的世貿組織的來龍去脈及其合理內核,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否則難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一定要加入到世貿組織中去的問題,也難以理解中美的經濟關系為什麼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如何履行對世貿組織的各項承諾。

  1. 經濟全球化有深厚的經濟學基礎

  經濟全球化有其經濟學上的內在合理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已經證明基于比較優勢和規模報酬遞增這兩大理由之上的自由貿易能極大地促進各國的生產效率和世界的總產出。象一國之內進行勞動分工會大大促進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福利一樣,基于各國的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同樣會大大提高整個世界的福利,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第二條理由,即基于規模報酬遞增的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同樣會促進世界整體的生產力和福利。這是因為現在很多產品已變得非常復雜,往往由幾百種、乃至上千種零部件組成。如果存在規模報酬遞增,即隨著產量的擴大,零部件和成品的平均成本遞減,那麼最好的安排是各國集中生產自己力所能及的幾個零部件,再運到一處總裝。由于每個國家都以整個世界為市場,產量可以很大,因而平均成本可以降得很低。由于集裝箱技術的發展,運輸成本已大幅減少。加上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傳遞用于協調和管理世界各地生產的信息及其處理成本大幅下降,組織國際分工的成本急劇減低。所以各國會有強大的動力,參加這種國際分工。而且,參加的國家越多,平均成本可以降得越低,因為它們的產品可以面對更大的市場。[xvii]采取閉關自守政策的國家必定只能以本國為市場,各種產品的產量不可能很大,因而平均成本必然很高,根本無法同參加國際分工的國家相競爭。加上各國日益意識到,世界雖然人為地分成許多政治單位,從生態,環保、資源、和人文的角度看,地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國必需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共享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和防止全球生態的進一步惡化。

  2. 早期經濟全球化遭遇的曲折

  經濟全球化并不始于今日。自古以來各國之間便有互通有無的貿易。15世紀以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西歐國家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但發現了通往舊大陸的新航線,更發現了通往新大陸(資訊 行情 論壇)的新航線。它們對各國的訴求一開始往往局限于從當地的執政者那里獲得自由貿易的許可,包括在當地居住,和當地居民正常交往,從事生產、貿易和其他經濟活動的權利。[xviii]民族之間的這種互動有其必然性和歷史的進步性。這是因為當時的先進國家提倡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客觀上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但是,當時世界其余地區對先進國家的訴求的互利性并無共識。各國間也尚未建立普世接受的國際法原則,用于仲裁、處理各類爭端。連中國這樣在當時來說還不算落后的國家,都對先進國家的訴求簡單拒絕,并退而采取閉關自守的國策。例如在明、清兩朝的相當一段時期,中國只允許外國商人在其國土的最南端的廣州從事貿易。即使在廣州,中國政府也只允許他們住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而不得與中國居民混雜。中國政府當時自認為天朝大國,地大物博,無求于人。允許外商居于廣州的一隅,已是對外商的大大開恩。[xix]但是將外商圈于一隅的做法,在外商看來,顯然不是自由貿易的正常做法,因為外商無從接觸廣大民眾,促銷自己的產品。當時外商盡管受到岐視,因為對中國的商品情有獨鐘,仍然大量采購,造成單向性貿易赤字,外國的白銀滾滾流入中國,幾乎使世界的貨幣流通體系崩潰。[xx]無怪乎外商對貿易赤字的與日俱增要耿耿于懷,非要挽回局面。后來英、法等國進行的骯臟的鴉片貿易和鴉片戰爭,自然是對此的反彈。盡管道義上應對販毒和發動侵略戰爭的劣行予以譴責,但中國作為戰敗國已大吃其虧。其后的一百多年因為落后,處處被動挨打。今天看來,英法當年一開始關于自由貿易的訴求并不過分,實際上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對此,中國當時的執政者視而不見,一味抵制,實在是十分不智的。

  如果說象中國這樣的有幾千年文明和法律傳統的國家,當年都無法接受先進國家自由貿易的訴求,處于野蠻或半野蠻狀態的民族或部落對這種訴求更缺乏理解的能力和合作的文明基礎。外商和這些民族打交道,往往缺乏人身安全,更不要指望對自己的日常經濟活動和契約的執行提供法律保障。當年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的許多地區,不是缺乏穩定的政權維持社會秩序,便是缺乏完善的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部落之間的偷襲、掠奪,綁架、轉賣為奴,或在公海上明火執仗的海盜行為,是經常發生的事。[xxi]歐洲的先進國家若不首先在當地建立秩序和法律,便無從和這些地區作經濟、貿易的往來,更無法從當地獲得生產所需的某些資源和產品。這些歐洲國家先后走上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道路。它們所犯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帝國主義的錯誤,受制于所處的歷史條件。而且,這類錯誤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曾經處于強勢地位的民族在歷史上多少都犯過。[xxii]以當時人們的覺悟,并沒有多少人認識到這樣作的危害性和非正義性。

  不過,我們不能忘記,當年一些歐洲國家在這些地區也大大推動了政治、法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客觀上,他們將發展生產所要的資源和產品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滿足了生產力擴張和科技進步的需要。我們不能一味指責發達國家所犯的歷史錯誤,而不提他們同時也將先進的生產力,以及科學、文化、教育、法律等文明要素傳播到這些地區。它們客觀上起了推動生產力前進的作用,特別是推動了本國生產力的前進。今天,我們只能遺憾地說,歷史選擇了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丑陋形式,強制性地將反對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國家和地區納入了早期經濟全球化的軌道,但也使世界迎來了以英國為主導的百年和平,并使19世紀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人類的文明獲得前所未有的飛躍發展。

  令人遺憾的是,正當世界經濟走向融合之時,中國的執政者鼠目寸光,奉行了一條十分迂腐的鎖國政策。這種做法既昧于歷史的潮流,也不代表中國全體百姓的自由意志和長期利益。因為鎖國政策的決定和貫徹并非全民公投的結果,只是皇帝出于一私的考慮,害怕給予外商在中國廣泛活動的權利,會使“異教邪說”在民間散布,危及自己的統治。然而鎖國政策不但逆歷史潮流而動,而且最終使中國淪為次等國家,極為短視。中國并沒有成為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受益國,反而成為最大的受害國,使人扼腕痛惜,感慨不已。

  3. 人類從錯誤和災難學得沉痛教訓

  但是通過實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政策,謀求世界的不斷瓜分,并不能給世界帶來持久的和平,也不能建立民族之間基于平等的真誠合作。因為既然現存的強國可以通過軍事冒險和巧取豪奪,占領別國領土,奴役別國人民,那麼后起的強國自然可以遵循同樣的邏輯仿而效之。除非放棄這種弱肉強食的道路,不然人類將面臨永無盡頭的戰爭和奴役。20世紀的上半葉僅僅相隔20多年,人類便經歷兩次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而且主戰場并不位于強國和成為其擴張目標的弱國之間,而是位于歐洲最發達的國家之間。以英法為代表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試圖維護既存的國際秩序,確保自己的帝國版圖。以德國為代表的新崛起的帝國主義則試圖推翻既存秩序以獲得對外擴張的空間。這些國家一心追求帝國的榮耀和版圖的開拓,卻遭遇空前的痛苦,蒙受難言的恥辱。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反抗宗主國,爭取獨立的斗爭風起云涌。在有識之士的引導下,發達國家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已失去歷史的一切必要性。大部分民族至此已建立起近代的社會秩序,接受起碼的國際準則。而且越來越多的民族相信基于比較優勢的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是互利互惠的,因而自愿成為國際分工的一部分。發達國家便不再需要用擴張領土,開拓殖民地,建立帝國的方式獲得本國缺乏的資源、產品和海外市場。

  所以,在二次大戰尚未結束之時,以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代表的先知先覺者,基于美國已經成為戰勝德意日法西斯聯盟的中流砥柱的事實,運用自己一言九鼎的地位,聯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敦促被戰爭打得焦頭爛額的英國首相,和連領土都已淪亡的法國流亡政府領袖戴高樂將軍,同意在戰勝法西斯后對世界作更能持之久遠的制度安排,以避免人類再度陷入戰爭。今天,中國覺得特別要加以捍衛的聯合國憲章,以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和關貿總協定,便是在美國主導下,由中、蘇、英、法等國協商產生的世界性政治、金融、經濟和貿易機構或協議。若沒有后來的冷戰,經濟全球化應該已經進行了半個世紀了。

  4.前蘇聯追求的世界秩序純屬空想

  冷戰已經結束將近十年。人們還在總結冷戰對政治、社會、文化、軍事和國際關系等領域的影響及其教訓,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但是,冷戰在經濟方面的教訓,各國似乎并無太大的分歧。在冷戰的兩極世界里,只有美國的秩序和蘇聯的秩序。由于種種原因,中國一開始選擇了蘇聯的秩序。后來毛與蘇聯分道揚鏢,提出極左路線,所要建立的秩序更為荒謬。這條極左路線實際上旨在摧毀一切現存秩序,其結果是陷中國于十年內亂,經濟瀕于崩潰。這套秩序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毫無吸引力,不言自明。

  再來看蘇聯想要建立的世界秩序。蘇共歷屆領導預言,實行市場經濟越成熟的國家,經濟危機會越頻繁、越嚴重,惡性發展的壟斷會窒息一切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無產階級會絕對地貧困化,世界革命會加速到來。他們并且許諾,只要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中央計劃經濟,便可走上擺脫苦難的捷徑。蘇聯不但自己身體力行,還建立一個頗為龐大的經互會,在東歐和東亞的一些國家中推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作為其所憧憬的世界秩序的楷模,并保證經互會能創造出人間天堂。但是,這些預言和諾言沒有一樣成為事實。實行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以及它們組成的經互會面臨的經濟問題層出不窮,積重難返。一邊人民買不到所要的日用商品,一邊倉庫無人問津的廢品、次品堆積如山。人民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意愿低落,生產力遲遲得不到提高,科技進步十分緩慢。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逐漸拉大而不是縮小。恰成對比的是,推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國家充滿活力,高度繁榮,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均收入穩步上升。現在,絕大部分曾實行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坦然承認自己的經濟體制運轉不靈,經互會也早已土崩瓦解,蕩然無存。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中央計劃經濟及其國際分工,理論上純屬空想,實踐中,根本無法操作。原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改道換轍,轉而推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中國在過去20年里通過進行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已成為最大的贏家。所以,前蘇聯一心企圖建立的世界秩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已徹底破產。而且,蘇聯的秩序被最終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的過程中,中國也作出關鍵性的貢獻。喜歡談論以史為鑒的中國,應該不會看不到這點。

  5. 中國告別極左,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到來貢獻良多

  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1949年之后,中國一開始并沒有參與發達國家對世界秩序的重建,反而支持蘇聯建立另一套世界秩序。中國在1960年代,對蘇聯的世界秩序的本質逐漸清醒。72年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開始接近。中美之間的接近主要建立在反蘇的戰略考慮之上。美國反對蘇聯,當然基于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根本分歧,反對蘇聯以自己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塑造另一套世界秩序,并強加于其他國家的頭上。中國反對蘇聯的原因,一開始基于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修正主義。所以,中國反蘇是基于自己的民族主義和比當年蘇聯更為極端的極左路線。這條極左路線將蘇聯有限的經濟、政治改革一律指責為修正主義而加以大肆抨擊。極左思潮不但導致中國文革的爆發和十年內亂,還導致中國對外奉行一條以“九評”為代表,反對‘三和一少’的極左外交路線。

  鄧小平復出后,審時度勢,決定反映中國絕大部分人民的心意,果斷地拋棄極左路線,提出改革、開放,大刀闊斧地推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和有限的政治改革。因而80年代中美雖然繼續聯手反蘇,但是中國對蘇聯的主要批評已不是修正主義,而是大國沙文主義。中國已放棄以世界革命為己任的烏托邦思想,務實地把自己的國家利益,也即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福利置于首位。中國的這條務實路線不但使自己的經濟獲得飛躍的發展,而且對蘇聯、東歐的民眾和執政黨產生極大的沖擊。蘇聯所要建立的世界秩序在蘇聯和東歐的崩潰,是和中國的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改革的成功榜樣分不開的。

  VI.經濟全球化與中美經濟關系

  經濟全球化有它的內在合理性和客觀動力。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阻擋,也沒有哪個國家置身局外而能更快發達起來。所以,中國必須盡早加入經濟全球化。但是,復雜的問題是,這一輪的經濟全球化是由美國主導。因而,中美經濟關系的走向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有深刻影響。中美經濟關系的好壞,會影響到中國能否順利融入世界經濟中去。中國作為一個新崛起的潛在強國,如果和美國聯手推動經濟全球化,中國將有機會對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對世界的共同繁榮作出極大的貢獻。要做到這點,中國就要對美國為何在經濟競賽中戰勝蘇聯的原因有深刻的反思,才能理解為什麼美國關于世界經濟的秩序的藍圖更有操作性,對生產力也更有促進作用。但是,如果中國和美國在有關經濟全球化的規則的執行和制訂上分庭抗禮,那麼,不但世貿組織的順利運行會發生嚴重問題,而且中美的經濟關系也會蒙上濃黑的陰影。

  1.美國與經濟全球化 美國在一戰后走了潔身自好的路線。但是世界在短短20多年之后重又陷入更為血腥的戰爭,并將美國再次推上戰場。美國民眾在血的教訓面前,終于意識到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對戰后世界的和平重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今日以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和世貿組織為代表的政治、金融、貿易秩序,便是在美國的一手推動之下建立起來的。世界各國對戰后秩序的建立都作出大小不等的貢獻。但無可否認的是,美國對此秩序的建立不但傾注大量的財力、物力,而且提供了最基本的藍圖和誘人的遠景。

  冷戰的結束,給經濟全球化帶來空前有利的政治環境。最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便再次落到作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肩上。冷戰期間關于經濟體制孰優孰劣的爭論至此已一錘定音。歷史宣告市場經濟體制確實遠較中央計劃經濟優越。冷戰結束之后,各國不但競相接受以自由競爭的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機制,而且越來越將注意力集中到經濟成長和社會福利。但是,作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主要推手的美國,在歷史上犯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一些錯誤。[xxiii]人們不免要猜測美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真實動機和企圖。有些人想當然地將美國的動機與新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陰謀簡單地聯系起來。這些人對美國民眾具有的高度覺悟,特別是對軍國主義的高度警惕實在缺乏認識,對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的運轉機制也非常缺乏了解。

  美國本身作過英國的殖民地,有著最早起來反對殖民主義的革命傳統。美國民眾有可能在短期內被誤導,但不可能在長期內支持本國領導人象英國、日本那樣制訂出周全而絕密的全球擴張計劃,為建立和捍衛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不惜化上幾代人的時間和精力。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領導人極為重視民眾的情緒。美國的電影、電視、小說和戲劇往往選擇與白宮的丑聞,總統的隱私,政府的戰爭陰謀,獨裁者的把戲,或種族主義的罪惡有關的題材,以求為民眾喜聞樂見。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想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的美國領導人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來自國外,而是來自本國民眾強烈的孤立主義。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參戰對英法最后戰勝德國起了極大的作用。具有理想主義國際觀的威爾遜總統因而在國際上擁有崇高威信。他十分支持成立國聯,以便對戰后的和平和國際關系作出能持之久遠的安排。但是,美國國會十分顧忌民眾的孤立主義情緒,竟然不顧他的反復呼吁,拒絕批準美國加入國聯。美國的國會議員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并以民意代表自居,他們不能不顧忌到美國民眾強烈的孤立主義傾向。

  從客觀上講,美國如果想取英國、法國老牌殖民帝國而代之,開拓一個新的殖民帝國,實在有無數次天賜良機。美國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便已在人們的不知不覺中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具有問鼎世界霸權的能力。如果美國在主觀上確實圖謀建立另一個殖民帝國,在一次大戰和二次大戰期間,便可通過支持德國,聯手瓜分英法搖搖欲墜的帝國版圖。或者模仿斯大林以同意出兵東亞,換取沙俄在外蒙和中國東北曾經有過的權益的做法,可在同意援助英法的同時,以并吞英法在非洲部分殖民領地作為出兵的條件。甚至可與日本聯手,犧牲英法在遠東的利益,瓜分太平洋及其周邊國家。但是美國不但沒有這樣作,反而在一次大戰后選擇了一條帶有孤立主義色彩的潔身自好之路,在二次大戰期間則選擇了一條既反對法西斯主義、又迫使英法等國放棄殖民帝國的道路。究其原因,還在于美國國內的政治制度和民眾的覺悟,決不允許本國的領導人走上一條締造殖民帝國的道路。[xxiv]美國民眾也許短期內會上當受騙,但一旦真相大白,他們有足夠的覺悟起而反對。越戰的教訓,是美國的每一個領導人必須牢記的。平心而論,與歷史上曾經建立過霸權的所有國家相比,美國作為一個空前絕后的全球性超強,在與別國的交往中對自己的行為是十分節制的。美國對自己權力的約束來自其成熟的民主制度。我們無法想象,如果換了一個國家擁有這種壓倒一切的力量,世界各國人民會處于一種什麼樣的境地。

  2.不能有“不當頭,也不準有頭”的狹隘心態

  美國是冷戰結束后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這次冷戰,并沒有象其他戰爭那樣使參加者兩敗俱傷。幾十年的冷戰拖垮了蘇聯,卻沒有拖垮美國。今天,美國以其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的絕對優勢獨領世界風騷。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是由它強大的國力,高度有效率的經濟制度、富有活力的科技研究體制作后盾的,也是以其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體育等幾乎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內所作出的出類拔萃而影響久遠的貢獻使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心服口服。美國在今日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無論是從制度的富有效率和靈敏反應,綜合國力的平衡和強大,科學技術的先進和實用,對世界如何通往和平、穩定、繁榮的深思熟慮,還是其所創導的世界秩序的可持續性和可操作性,美國作出的貢獻是目前別的民族難望其項背的。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既然由美國一手推動,便發生如何看待和接受美國的領導地位的問題。毛澤東當年的嚴重錯誤之一,便是不顧國力和百姓的生活,也無視自己狂熱的極左思想的虛無縹緲,不著邊際,到處與美國、蘇聯對抗。鄧小平從毛在內政,外交所犯的各種失敗中吸取教訓,留下遺訓,不當世界的頭,不和美國對抗。中國現在連自己的制度都要大幅改革,當然提不出一套新的世界藍圖,即使有,也無力在世界上貫徹。所以,鄧小平的遺訓十分英明,是對如何保護自己的國力和國家的根本利益的深刻總結。但是,鄧小平的遺訓言簡意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1.中國自己不當頭,但世界是不是應該有個頭呢?

  2.如果眾望所歸,在出現更好的頭之前大家要美國繼續當頭,中國應該如何看待這個頭呢?是和它合作呢,還是要去聯合其他國家反掉這個頭呢?

  3.中國提倡多極世界,中國當然是一極。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也是一個頭呢?如果是的話,中國準備作誰的頭呢?中國準備怎樣作這個頭呢?

  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各國的快速接近和融合。連中國這樣幾千年來以清高、孤傲、神秘、獨立聞名于世的國家,今天也無法置身局外。以上的問題以往回避不了,今后也回避不了。只要中國沒有想清楚,國際風云的不斷變化就會時時刻刻地困擾中國,使中國難以集中力量于自身的經濟發展。

  3. 世貿組織是經濟全球化順利推進的制度保證

  與以往幾輪經濟全球化意味不同的是,這一輪的經濟全球化將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中有序進行。世貿組織的最主要的宗旨是通過優化利用全球的資源,增加生產,控制環境問題,以圖提高各成員國人民的福利。世貿組織的核心是各成員國通過談判所達成的一系列多邊協議。這些協議不但各成員國政府要簽字,而且各成員國的議會還要正式通過,成為各成員國與其他成員國之間的莊嚴的契約。各成員國在享受其他成員國根據協議開放市場、提供貿易自由的權利的同時,有義務根據協議同意開放本國市場。世貿組織主要有五個的功能。首先是使世界貿易以一種盡可能暢通的、可預見的、和自由的方式進行。這意味著減少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形式的貿易障礙,并使本國的貿易制度和貿易政策具有穩定、透明、和符合世貿組織的宗旨的特點。世貿組織的第二個功能是為成員國提供談判的場所。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在加速發展,各國正努力提高貿易自由化的程度,使之涵蓋更多的領域,并對最不發達的國家加以更多的幫助。所以這個談判場所對中國來說就非常重要。第三個功能是解決各成員國間的貿易糾紛。第四和第五個功能分別是評議各國的貿易政策和法規,以及協調與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的關系,以求取得全球經濟決策的更高的協調性。世貿組織的運行建立在成員國的共識和一國一票的民主程序上。[xxv]

  4.世貿組織所體現的國際經濟秩序讓窮國、富國都有發展空間

  各國的資源秉賦千差萬別。在當代條件下,沒有一個國家能關起門來通過自力更生的方式達到富裕國家的生活水平。今日最富裕的國家除了采用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外,無不奉行開放的貿易和金融政策。發展中國家,凡是放棄進口替代政策,改而奉行出口導向政策的經濟,在過去的50年里,大多取得極大的進步。例如東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常常為人們津津樂道,嘆為奇跡。再以中國為例,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令世人刮目而視。這段時期,國際經濟秩序并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中國自己對極左路線的態度。中國走出狂熱,痛定思痛,轉而支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并和美國聯手,阻遏蘇聯的擴張。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蘇聯一心想要追求的全球秩序,實際上主要為中美聯手所阻制。在此過程中,美國從未改變自己的體制、制度和意識形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也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變化的是中國自己的經濟體制,經濟政策,和外交路線。因此,使中國在過去20年中取得奇跡般的經濟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經濟制度和其他內政的改革,并扭轉極左的對外路線,將同時反對“帝修反”的外交政策改為對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東亞各國的成功經驗,特別是中國的成功經驗,雄辯地說明,今天的國際經濟秩序基本合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這個秩序雖然不象蘇聯許諾的秩序那麼動聽和華麗,甚至有些冷酷無情,因為這個秩序的成功基于自由市場的充分競爭,適者生存。但是,這個秩序是對幾百年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總結和規范,凝結著人類幾千年的智慧和實踐的心得。這個秩序絕不是聽上去美麗動人,實踐起來漏洞百出的烏托邦。第二,這個秩序是在推倒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舊秩序之后建立起來的。它允許強國、富國、窮國和平共存。發達國家不必再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資源而兵戎相見,卻仍能維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原來貧困的國家,也有重新崛起,成為富國的可能。弱國只要改革內政,接受世貿組織所體現的規則和宗旨,也能迎頭趕上,躋身于富國行列。因為在這個秩序下,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不是象在經互會中那樣由某個大國指派的,而是根據自己的動態比較優勢和主觀能動性,通過在世界市場上的平等競爭決定的。在這個秩序下,如果該國經過努力,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先進的產品,包括強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并不能阻制該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升級。換言之,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內因,而不是外因的規律,在這個秩序下,并沒有失效。第三,這個秩序仍有可改進的地方,但是它的本質是平等的、民主的。世貿組織采取民主的原則,國家不分大小、貧富,一國一票,并力求達到共識。成員國在今后幾輪談判中,會對窮國、富國各自感興趣的議題加以討論,以求這個秩序更好地反映和兼顧各種類型的國家的利益。中國即將作為一個重要而平等的一員參與這些討論,在制訂世貿組織的新規則的時候可為本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大的權益。所以,這個秩序不應象當年蘇聯鼓吹的那樣推倒重來,而應通過民主協商,不斷加以完善。

  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充滿波折,應該主要從理順內因著手,不能一味歸咎于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殖民主義,也不應把本國經濟政策的失敗歸咎于今天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它們中的不少國家或者曾經奉行過完全脫離國情,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的極左經濟路線,或者連國內的政局也無法保持穩定。這些國家與其牢騷滿腹,力圖在發達國家中尋找內政不修的替罪羊,或無所作為,作非非之想,坐等國際援助從天而降,不如放下身段,勇敢承認本身所犯的各種失誤,毅然改革內政,奮起直追。這方面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個在當代條件下如何致富的極具說服力的榜樣。中國通過急劇改變本國的經濟政策和制度,獲得經濟發展的飛速發展。中國過去曾在理想主義的鼓舞下,對非洲國家提供過不少無償援助。這些國家今天依然貧困,說明這種援助方式的效果也是有待改進的。只有當這些國家愿意幫助自己的時候,其他國家對它們的幫助才能事半功倍。

  5.時不我待,中國唯有勇往直前

  蘇聯和中國作為兩個大國應該十分慚愧地承認,從關貿總協定發展到今天的世貿組織的幾十年里不但基本置身局外,對世貿組織的成長和規則的制訂可說貢獻寥寥,而且一度曾經對此十分對抗,想用另一套烏托邦式的世界經濟秩序取而代之。現在,中國在許多場合喜歡強調,世界需要中國,因為中國是個大國,世界離開中國就不完整。這就有倚老賣老之嫌。別人這樣講,是恭維中國。中國將這種說法掛在嘴上,不免有大國沙文主義的味道,小國聽了很不是味。因為世界離開了任何一個國家,哪怕某個小國,窮國,世界也是不完整的。事實上,這種講法并不起作用。中國作為創始會員,入關談判始終沒有結果。入世的雙邊和多邊談判也拖到現在,至今不能說完全談妥。世貿組織的成員當然希望中國最終成為正式成員,但并不是求著中國早日加入。不但發達國家抱這種態度,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有同樣的擔心。不然不會一談14年。朱總理也不必在最近的東盟加東北亞三方的會議期間大談中國出口與東盟各國出口的非同構性,力圖打消東盟各國的疑慮。原來以為中國遲遲未能加盟世貿組織主要是美國在從中阻擾,但是在與美國簽了雙邊協議之后轉眼一年多了,由于跟墨西哥這個發展中國家的雙邊談判進展遲緩,2000年入世的希望并未實現。由此看來,各國愿意接納中國,主要并不看中國是個大國,而是看中國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世貿組織的規則,有多大的誠意全面開放本國的市場。在這種意義上,一個愿意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的小國會比一個拒絕這樣作的大國更為世貿組織的成員所歡迎。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小國已在世貿組織的包容之中,而中國、俄國兩個龐然大國還在外邊游蕩。

  同時,世界的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幾十年來,或上溯到最近幾百年,當中國還雄踞世界最大經濟實體寶座的時候,都從來沒有等待過中國。幾百年來的大部分時間中國選擇置身局外,其結果是天朝大國與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受損失的反是自己。進入90年代后,各國決定快步前進,將自由貿易的規則嚴格化,并將自由貿易涵蓋的范圍大大擴大,將幾十年來身份不明的關貿總協定升級為世貿組織。這些急劇的變化,都沒有等待中國的參與,卻使得中國在入關和入世的談判中的出價,有刻舟求劍的味道。漫長而徒勞的談判終于使中國認識到世界是不會等待中國的。以中國目前的實力,也確實沒有重要到能讓世界等待自己的地步。中國畢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能比世界整體還重要。在過去的50年間,特別是前三十年,離開中國的參與,世界并沒有失去前進的動力和高度的繁榮。在過去20年中,中國逐漸擺脫萌發于蘇聯的有關另一套世界秩序的桎梏,實行了單方面的開放和改革,從現存的世界秩序中已經得到極大的好處。中國現在表示愿意完全接受世貿組織的秩序,同意把自己與世貿組織接軌所需的讓步莊嚴地寫入雙邊和多邊的協議中去,對于取信于全世界,化解各國對中國尚存的疑慮,對于加速與世界接軌,提升中國本身的經濟實力和本國民眾的福祉,是完全有必要的。

  VII.結論

  國富民強,是中國一個多世紀來夢寐以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繼,尋求一條生存、發展之路。期間經歷的磨難、挫折、彎路和痛苦,似較其他民族更為慘烈。使人寬慰的是,最近20年中國總算找到了一條發展經濟的捷徑。這就是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之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正是走了這麼一條道路,才成為今日世界上的先進,富裕的國家。在許多方面,中國應該虛心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國目前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離開世貿組織的規定還有相當的距離。中國決定接受世貿組織的各項規定,加入到世貿組織中去。這種態度是十分正確和值得敬佩的,表明了中國大幅度改革經濟、貿易制度,使之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的堅強決心。雖然在短期內中國需付出較大的代價,但是從長期看,中國從此融入世界經濟,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的平等一員。世貿組織的框架將使中國人民得以大大低于幾乎世界每項人均資源的地位,獲得世界平均生活水平。

  隨著美國國會授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的地位,以及中國即將加盟世貿組織,中美經濟關系進入了新世紀。除了那些會根本影響中美兩國國家利益的政治、軍事分歧外,兩國有關民主、人權、宗教等其他分歧已不會顯著影響兩國的經濟關系。由于中國答應大幅度開放本國市場,而美國早已對中國開放了本國市場,可以預見兩國的經濟交往的密切和頻繁會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雙方堅持政經分離,在新世紀中,兩國的經濟往來有非常光明的前景。當然,由于兩國貿易的急劇增加,雙方的摩擦自然也會迅速增多。由于中國經濟已經被定性為非市場經濟,中國的出口會頻頻受到美方的各種限制,是可想而知。同時,美方根據世貿組織規定,要求中國兌現對各國企業施以國民待遇的保證,也是理所當然的。好在雙方已有雙邊協定,雙方也都同意有需要時,愿意接受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的裁決。因此,只要雙方有遵守雙邊協定和世貿組織規則的誠意,雙方貿易、投資上的摩擦似乎不應影響雙方的經濟往來。中國要想減少美方對中國出口的限制,以及減少美方對本國企業在中國所受待遇的抱怨,最有效的辦法是加速本國的經濟改革,早日完成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下決心取消違反世貿組織規定的各種補貼措施和扭曲市場價格的政策,以便促使美國提早確認中國經濟已符合典型的市場經濟性質,從而盡快使美國失去對中國使用非關稅貿易限制的理由。

  中美經濟關系的順利發展同中國對最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態度也是分不開的。中國經濟要融入到世界經濟中去,需要作出一系列制度上和政策上的大幅調整,在一段時期中會影響到相當一批國有企業的經營環境和部分民眾的工作機會。不少人以為中國可以繼續置身于經濟全球化之外,或者以為中國應該減少對美國和世貿組織的讓步。[xxvi]筆者對這類看法不敢茍同。如果中國聽從這些人的意見,中國今后的經濟發展會遭遇新的波折,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肯定會發生大幅倒退。對比以往30年間所進行的中央計劃經濟的試驗和最近20年市場經濟改革的試驗,明眼人應該得出結論,中國目前選擇的這條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之路是十分正確的。在今后幾年中,中國也許會遇到一些暫時的困難,但我們不應該大驚小怪,或走回頭路。對付出沉重代價之后才找到的這條道路,我們應該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世貿組織的規則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的規律之上的,是對幾百年來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反經驗的總結,不但以深厚的經濟學理論為基礎,而且得到包括發達國家和大批不發達國家的實踐的反復驗證。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下,各類國家中通過和平互利的自由貿易達到經濟繁榮的例子舉不勝舉。越來越多的各國愿意加入世貿組織。它們也越來越相信國際經濟學所預言的,并為幾百年來的實踐所一再證實的一項結果,即在發揮本國比較優勢的前提下參加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會優化全球的資源配置,提升整個世界的生產力,置身其中的各參與國則可分享由此而來的各種好處,世界也會有更多的資源幫助弱小民族。實踐的經驗表明,這是一條人類平等合作,和平分享繁榮的道路。各國若要獲得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好處,自然要開放本國的市場,才能對他國提出同樣的要求。所以,入世的目的決不是去單方面占領外國市場,而是要求本國對等地開放。如果各國抱有重商主義的想法,世貿組織便成為以鄰為豁的戰場。各國如果競相保護自己,報復他國,遲早會導致世貿組織的瓦解。世界也就有再次回到弱肉強食的狀態中去之虞。

  在1980年代以前的幾百年中,中國始終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經濟發展之路。中國過去常常將經濟的落后和失敗歸咎于不利的國際環境或惡劣的自然條件。實際上,中國曾經經歷過的大躍進慘敗和文革中經濟瀕于崩潰的浩劫,都跟國際經濟秩序的公正與否無關。1980年代以來,中國雖然開始打開國門,對貿易、投資的自由化的進程總是強調有自己的時間表和自己圈定的范圍。如果堅持這樣作,中國的市場潛力即使再大,對各國的吸引力也會逐漸消失。在過去的三年里,中國穩據七年的外國直接投資的第二大吸收國的桂冠竟然被其他國家奪走,應該是一聲響亮的警鐘。如果中國不加速本國的貿易自由化,暗中留戀早已落伍的重商主義,企圖變成第二個日本,只愿多出口,不愿多進口,其他國家就會懷疑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真實企圖。 應該從上到下確立這樣的認識: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目的是真心誠意成為國際分工的一部分。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角色,既不取決于大國地位,也不取決于一廂情愿的幻想,只能取決于中國自身的比較優勢和經濟競爭力。而且,只要持之以恒,憑著中國人的勤儉和智慧,中國一定會逐漸移到國際分工鏈的上端,會象日本那樣成為一些尖端、高級產品的主要生產國。

  世貿組織規定,大小國家,不論貧富,都有一票。任何國家,如果認為自己參加世貿組織反而吃虧,隨時可以退出。其他國家并不強求挽留。但退出的國家當然也就失去了其他成員國家提供的最惠國待遇的保證,受到其他國家貿易岐視措施時,并不能指望其他國家的聲援和世貿組織仲裁機構的調解。世貿組織在涉及全球利益的問題上,力求達成共識而不是簡單訴諸投票。一般在雙邊的貿易爭端中,才有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構負責調停或裁決。如果不服裁決的一方上訴失敗,而又不愿執行裁決,世貿組織允許相關國家對該國施以報復或懲罰。所以,在世貿組織中,國家的影響力并不以其國力的強弱為轉移,不會象世行或國際貨幣基金那樣窮國和富國之間因出資的不同而握有不同的投票權。對中國來說,無論是世貿組織的宗旨,其核心協議,五大功能,還是運行機制,都是可以接受的。說到底,一國在世貿組織中的影響力建立在對經濟科學,特別是國際經濟學和國際金融學的深刻理解之上。一國的提案若缺乏理論根據,或缺乏實證材料的佐證,必定經不起推敲,也必定難獲其他國家的贊同。[xxvii]。

  中國必須認識到,世貿組織的規則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運轉規律之上的,以正常競爭和互利為目的。美國是一個市場經濟非常成熟的國家,其經濟制度同世貿組織的各項規則十分適應。這方面中國還有相當的路要走。若要使中美兩國的經濟關系順利發展,當務之急是盡快使自己的經濟制度和經濟、貿易政策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才能在世貿組織中擺脫被動,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也才能減少中美兩國的經濟關系中的制度性摩擦。對美國認為中國經濟尚非典型的市場經濟的判斷,中國已經接受。由于一些實際的原因,中國政府對生產和銷售的干預和補貼,行業壟斷和經營限制,還不能馬上取消。美國最后對此表示諒解,同意中國先加入世貿組織,再改革自己的經濟制度和修改不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政策,顯示了美國愿意妥協的地方。但是美國要求有自保的武器,以免遭受得到中國政府保護和補貼的企業以非正常競爭的方式(例如出口補貼和傾銷)損害美國企業的合法權益。美國保留這些武器,用意并不在減少中國的對美出口,只是用來防止中國對美出口的突然和過速的增長。這種預防措施應該認為是合理的。只要中國對美出口的增長是有序的,漸進的,美國沒有理由使用這些武器。而且,美國表示,只要中國盡快完成市場導向的改革,美國愿意考慮提前取消使用這些武器的權利。[xxviii]中國不應該利用美國的讓步,放慢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世界既不會等待中國,中國在摘掉非市場經濟的帽子之前也無法擺脫在美國市場和世界市場上受到岐視的境遇。中國早日完成向開放性市場經濟的過渡,歸根結底是為了中國自身的長遠利益,而不是為了哪個外國的利益。這是過去幾百年,特別是最近50年中國發展經濟的正反經驗之總結。

  中國和美國都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歷史上中美之間曾有種種誤會。即使現在,中美兩國政府在臺灣、人權、民主等一系列問題上仍然存在嚴重的分歧。但中美之間互助互利的例子也舉不勝舉。遠的有美國當年及時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對中國避免為列強瓜分頗有助益。[xxix]美國利用庚子賠款在中國興辦教育,并吸收大量的留學生到美深造,幫助中國創建現代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基礎。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向半壁江山已經淪喪的中國伸出援手,使中國軍隊能夠長期堅守中國西部、等待最后戰勝日本侵略軍的機會。70年代后,中美又聯手阻遏前蘇聯向全世界的擴張,不但使陷于文革內亂的中國大大減少了來自外部的威脅,還大大加速了冷戰的結束,迎來人類用和平、合作代替恫嚇、對抗的新世紀、新局面。事實說明,中美兩個大國,誰也不可能用壓服的辦法,對抗的辦法,命令的辦法改變對方的立場。中國加入到世貿組織,將使中美在新世紀的經濟合作關系通過世貿組織的制度保障而大大增強。一個是當今最大的超級大國,一個是正在崛起的,即將成為最大經濟實體的國家。如果它們能夠嚴格做到政經分離,力求以世貿組織的規則規范它們的經濟、貿易往來,在發生經濟、貿易摩擦時,即懂得據理力爭,又懂得適時接受國際仲裁機構的調解,那麼中美的經濟關系一定會有燦爛的前景。21世紀的和平、繁榮也就不會只是人們的良好愿望了。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
饒穎狀告趙忠祥案開庭
影片《十面埋伏》熱映
范堡羅航展 北京樓市
手機游戲終極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戲征文
環青海湖自行車賽
《誰搞垮了婚姻》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