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預算人為壓低:是不會理財 還是太會斂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7日 11:23 深圳商報 | |||||||||
某省職考中心2003年年初預算外收支預算均為60萬元,實際收入卻高達896.76萬元,是年初預算的14.95倍……針對日前發布的2003年度某省審計報告所暴露出的問題,該省審計廳長指出,“一些領導干部在財務管理中不會‘理財’和缺乏‘依法’觀念……” 筆者以為,對上述這些“用錢無數、花錢沒譜”的現象,僅僅歸納為“不會理財”或者說“缺少理財意識”,似乎顯得不夠充分,也缺乏直搗要害的說服力。
所謂理財,基本道理應該并不玄奧,不用說公職機關,就是普通百姓也會經常面對,收得合法、支得合理,維持收支大體平衡,應該是一般的理財生活常識。像河北這些機關單位那樣,動輒實際收入超出預算幾倍十幾倍,哪里是不會理財的問題?——恐怕“不會理財”、“缺乏理財意識”是假,太會斂財、斂財意識過于亢奮是真。 人為壓低預算、讓大量收入游離于預算監管之外,乃至干脆就不入賬,使公共資金成為部門小金庫,這樣,官員們再為小圈子乃至個人利益揮霍起公款來,豈不方便得多?——從這一角度來看,他們非但不缺少理財意識,而且此意識異常強烈———費盡心機、巧立名目地把公共資金“理”到部門私利、個人私欲的滿足中。可見,說他們不會理財有太“委屈”他們之嫌,其實他們只是不在乎為國家利益理財而已。老百姓所謂“花別人的錢,不心疼。” 顯然,這種理財亂相,結癥并不是一個個人意識、素質不夠的問題,而事關制度本身的疏漏:預算編制粗放隨意、規范性透明度低,財政監管機制缺乏效率和剛性,大多局限于事后環節的監督等等。這些,除了通過完善財政制度建設、強化財政責任追究機制外,別無其它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