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6日 20:11 《新遠見》雜志 | ||||||||||
【編者按】 在前不久舉行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系列巡講活動中,軍事醫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士秦伯益做了題為《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妨礙中國科技發展的社會政治因素》的主題演講。演講中,這位行伍出身、敢于直言的科學家,再一次重申了他對當下盛行的科技浮躁風的態度。
其實,浮躁的又何止科技? 面對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冷靜的批判。 目標文章略作刪改,本期批評者為大西。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為什么中國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發明獎一等獎連續4年空缺?為什么科研投入增加,我國科技競爭力排名卻從第13位掉到第28位?為什么學術腐敗現象頻生?一切都是科技浮躁的惡果。 浮躁危害甚于“瘟疫”。它不顧社會基礎和客觀條件,不按科技發展自身規律辦事,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指標、高水平。浮躁之心,有時可以造就一時的虛表成績,但往往是“竭澤而漁”,結果是“明年再無魚也”。 當前,我們的科研形勢總體是喜人的,然而其中“泡沫”也不少,表現在科技成果多,但轉化率低;科技論文多,但引用率低;科技創新多,但高水平的原始創新卻沒有。 醫藥界近20多年來雖然小成果多如牛毛,大成果卻寥若星辰。現在許多地方熱衷于召開各種研討會,玩弄一些科學新名詞,浪費了大量資金,沒有任何實際效果。解放后,我國實際上只有兩種被國際承認的創新藥物,最近20年更是一項都沒有。還有一種傾向是熱炒國外新觀點、新技術。長此以往,滿足于花哨熱鬧,不研究深層次問題,早晚會暴露出浮躁帶來的惡果。如果浮躁加劇,影響了科技體制格局、科技工作的主要面向、科技人員的基本素質,甚至影響到科技運行的正常秩序,危害就更大了。 科技界的浮躁自上而下存在著。有的領導往往好犯政績浮躁的毛病,總希望在任期內多出成果,快出成果。這沒什么錯,可問題在于他們制訂規劃時過多強調出成果的數量、速度和檔次,卻很少強調成果的內在質量。 有的領導者提供條件時只重經費、待遇、儀器、實驗室等有形條件,不注意人才素質、環境氛圍、人際合作等無形條件,在科技管理中搞“一刀切”,顧此失彼,厚此薄彼。很多政策和規定,往往是便于管理者的管理,卻不便于被管理者的科研實踐,最終影響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 科研單位的“口頭創新”既能將上面的浮躁意向刮成風,又能將下面浮躁動態助成勢。把剛想到的,說成做了的;把剛開始的,說成完成了的;把剛出現苗頭的,說成成果已到手了的;把剛做完的,說成完美無缺的……一些科研單位以此來撐場面,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當成長遠措施推出,甚至逐級定指標、攤任務、造聲勢。他們不在實驗室里實實在在做事,只一味地注重“口頭創新”,在新詞匯上下功夫,不管是國外的還是自已杜撰的,都拿來“武裝”自己。 在醫藥衛生界,3年前就有“一個實驗室一年完成全部人類基因組測定”的說法,最近又有“5年完成全部人類器官的復制”的豪言,這類天方夜譚式的“口頭創新”不勝枚舉,讓人感到可笑,也讓人痛心。 “細功慢活”逼成“熱鍋快炒”,中國有應試教育,科研工作其實也在“應試”,這迫使科技人員心浮氣躁,不得不去搞那些“西紅柿炒雞蛋”式的短、平、快的科學研究。被評的人、評人的人、管評的人,誰都不滿意,誰都有道理,誰都沒辦法,又誰都照著干,而且誰也怨不著誰。這就是目前我國科技評估工作的尷尬境地。 現在的科技界,由于每提一職或一級,都要以任現職級時的成果為依據,科技人員就只能以短短的三年或四年為一個周期,安排自己的科研計劃,以免在提拔時因拿不出新東西而被“劃掉”。放在常規工作崗位,這種三年四年評一次的方法很不錯,可放在科技領域就顯得可笑了。任何一個科學家一生的創造高潮時期只有一次、兩次,至多幾次,哪經得起三年一評啊? 尚有待完善的現行評估體系助長了科技浮躁的滋生和蔓延。現在,學術腐敗嚴重,抄襲現象屢禁不止,深受評估體制影響。大家都想“熱鍋快炒”,擺擺花架子用來頂事。 科研導向一般有三種驅動,一是國家需求驅動,二是市場需求驅動,三是科學家自身驅動。現在,這三種驅動勢力不均,呈“紡錘式”的畸型發展,兩頭輕,中間重。 過去,靠國家驅動,我們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絲蟲病、克山病等重大地方病,可是近年來這方面的驅動作用不明顯了,政府的許多投入沒有進入應該由國家驅動的科研項目,卻進了屬于市場驅動范疇的項目。 現在,科研成了一種職業、一種謀生手段,和社會上其他職業的人一樣,受利益驅動了,科研人員這方面的整體素質在下降。 這有什么奇怪的?我們為足球扔了多少錢,排名還不是一直往下掉?就像吃足球飯的那幫家伙球輸得越來越多可照樣開奔馳、當明星一樣,國家的錢給得多了,才能蓋房子、常出國不是? 牛群說過一段相聲,為了吃飯可以把“巴甫洛夫誕辰”當味佐料。有沒有魚關鍵靠智慧。在中國,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這樣的事在中國比比皆是。比如道路交通管理,比如戶籍管理,比如稅務工商管理。辦一件事,需要填一大堆表格、復印一大堆文件、排好幾條隊、跑好幾個地方,所有這些規矩都是管理者制定的,都是為了方便管理者管理,出發點都不是為了被管理者,也不是為了更能管出質量。管理者坐在椅子上,被管理者跑得腿都酸了。這是中國特色,不僅科技界獨有。 瘟疫的病根就在這里。但這也實在怪不得那些當官的,就像我們的學生考試,都說應試教育多么不好,但是如果不應試就考不上大學呀?評價體系不變,只怪官員不對,就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了。市場經濟了,有需要才有供給。不這樣,怎么坐穩位子?怎么往上爬? 主要是因為諾貝爾獎的評選方法不科學、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比如,評委都在遙遠的國外,我們要送個紅包之類的不方便;比如,評委會沒有行政級別,我們找領導批個條子不管用;比如,評委們都是老外,找關系拉個親戚太牽強;比如,他們不要中國的贊助,找個大款捧一捧不太可能。所以,究其根本,是文化沖突使然。諾貝爾獎不屬于中國。 現代社會需要高效率。一生只出一兩個成績,我養他的成本多高呀。再說,三年后我可能就高就了,在我任上不出成績,我拿什么高就?所以,三年一評,恰是一任周期,多合適呀。 能說會炒,這是現代社會的必備能力。多少年前不就有畝產超萬斤、超十萬斤的能人嗎?看看那些一夜暴富的人,不都是靠一個炒作在資本市場創造奇跡嗎?即便后來完蛋的,自己腰包也鼓起來了。現在,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大炒勺。 做科研的人又不是火星人,看著別人一年年發財,我為何要苦著自己追求理想?追求理想的人值得尊敬,是因為這樣的人少,物以稀為貴。人的本性就是逐利,沒多少人活在象牙塔里。除非,你給我高薪,高到讓我心理平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