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異常氣象災害力求有發展之增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5日 20:0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7月以來,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天氣,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遭受暴雨、雷雨狂風、高溫等惡性氣象災害,廣西、湖南和云南等地也發生了嚴重的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截止到7月21日,全國因災死亡659人,直接經濟損失約393億元。據預報,未來20天內,各地相繼進入主汛期,北方會多雨,南方將高溫。 氣象災害具有肆虐性、突發性和分布廣的特點,出臺的應急舉措也因此傾向于“治
提升城市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首要之舉是提高交通、供電、房屋與危舊房以及給排水系統等四方面“硬件”的應急能力。目前的城市交通一般只考慮滿足正常氣候下人流與車流的流量與速度,異常氣候導致交通癱瘓難以避免,因為私車數量的激增擠占了公共交通的路面空間,形成所謂“劫貧濟富”現象;若能提高私車行駛的經濟成本,就可以擴大和提高公共交通的規模與質量。另外,供電線路被風刮斷或破壞,造成了城市大面積停電,但是由于利益沖突,許多居民樓、工棚、廠房的供電設施仍存在違章建筑。 氣象災害可能引發公共衛生問題。災害不但導致傷亡,也造成疾病,并容易形成疫情擴散。因此啟動公共衛生應急機制是必須的。這意味著,在開支上,比如像在車站、社區、單位等公共場合為降暑而派發的藥品或茶水的費用不應完全由個人承擔,而抑制疫情擴散的開支則應由公共財政負擔。 目前,民政部和財政部已向災區撥付“救濟補助資金”10億余元,再加上各省、市和縣三級政府的一些財政支出,就整個救災而言,仍可能杯水車薪。為實施救災,今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都可能作較大調整,即縮減基建預算,增加救災開支,這有利于向公共財政的轉型。為防止腐敗或挪用,應該增加救災開支的透明度,應該開放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督。 在中央“落實責任制”要求下,我們相信,凡是隱瞞災情或舉措不力之官員將受到追究。 最有效的“治標”舉措是建立氣象災害的預警機制,該機制正在北京、上海、四川等省市相繼建立。值得一提的是,此項制度將“刷新”有關氣象預報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的職能。此前,氣象部門只是對天氣變化作一般性預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甚至通過氣象信息收費進行商業化運作;但是此次氣象異常對于國民經濟的重大影響使得人們認識到,氣象部門應該承擔突發性災害天氣的預警職能,為全社會提供及時的、準確的、免費的服務。 過去,國土資源部門也只注重對于土地和礦藏等資源的管理,除地震局監測地震外,對于地質災害的預報并非很重視;今天人們有理由認為,像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預警職能應該由國土資源部門的單獨機構專司。當然,預警機制及相關機構的建立需要財力投入,預警的準確性和預報效率的提高同樣應該受到政府和公眾的監督與問責。 但是,我們應該追求“治本”之策。災害性天氣之所以降臨,過去那種掠奪式開發的經濟發展之路難辭其咎。 的確,中國浩瀚無邊的原始森林已經所剩無多,許多20世紀種植的林業被“經濟開發”了,廣西、江西等林區的大量古樹被以很低的成活率移植或死亡在大都市的房地產園內,湖南的許多山石被開挖粉碎,湖北的數千個湖泊被填為平地,大河大江被污染,城市周邊的山林被移為開發區……這種掠奪式開發思路就是用很低的價錢購買(毀滅)祖國的河山與生態,它考慮了開發的成本,考慮了主事者的收入,甚至考慮了稅收,但是沒有考慮前人栽植與保護的成本,沒有考慮后代喪失享用的代價,沒有考慮人類生存環境的氣候調節、水土保持與生態平衡的無法以金錢計量的損失。 為了避免災害和保護我們的環境和生態,我們應該拋棄掠奪式的經濟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