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從中青報的李金華調查所想到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2日 19:37 南方周末 | ||||||||||
□何三畏 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有七成民眾認為一個人是不安全的,那么這是一個什么人?他做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至少,他不應該是一個陽光下的人物,他應該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韙,做了為主流社會所不容的事情,因而失去社會主流力量的保護或者應該受到法律追究。
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這個人,他“沒做什么”,他只是履行了法定職責,作了一個“例行公事”的報告;他只是在工作報告中揭開了幾個部門的經濟問題;他不僅是陽光下的人物,他還是國家高級公務員。 這樣一個人顯然應該受到國家機器的有效保護。 然而,現在有76%的公眾為他的安全擔心。這個數據是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華網進行民意調查得出的。 被擔心的主角,就是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作為政府高官,李金華得到了罕見的民意支持,但也被罕見地擔心。擔心的理由非常簡單質樸:“揭出了這么多的問題,李金華的日子肯定不好過。”順便說明一下,這個題為“你是否為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擔心”的調查是在網絡上開展的,數以萬計的評論是在網絡上發表的,這些參與者即便說不上是當下最有文化的群體,但可以肯定的是,是獲取資訊比較充分和快捷的人們。而正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帶有如上所述的“安全觀”(那些不常獲取和更新資訊的人們,還不知道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而與此同時,對在報告中所涉嫌經濟問題的官員和部門是否會受到應得的追究,人們也很擔心,但擔心的卻是:他們“是安全的”,在互聯網和其他傳媒上充斥著這些部門的追問、自我辯護和疑慮。 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再干一個二十年——論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的這段話:“站在關鍵時期的起點上,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認真想一想: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和平發展的新的進軍中,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做出了應有的努力,盡到了該盡的責任?”值得人們尤其是黨政干部自我對照一下,想必李金華會問心無愧。 但民眾為何既擔心李金華,又擔心那些問題對象不被追究?值得分析。這兩種擔心的邏輯恐怕是:敢于堅持原則、敢于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敢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的官,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好官;“好官多半沒有好下場”;而掀起這次“審計風暴”的李金華,正是這樣一個敢說真話、忠于職守的“好官”;至于導致“好官多半沒有好下場”的,也就不言而喻,而他們往往無事。這樣的邏輯,屬“庶民之議”的范疇,這種邏輯到底對不對,是另一回事,我們要問的是,這套邏輯是怎樣產生的? 回頭看去,這種逆向心態,其來有自。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這種觀念至少通過戲曲以娛樂的方式,在底層草民的心里生了根。而同樣的故事又在生活中不斷地重演,于是,人們陷入一種不斷地期待好官、而“好官”又不斷地以悲劇的方式謝幕的怪圈。何況,很多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出現過和平時期的流血事件,一些進取革新的官員甚至倒在罪犯的槍口下。應該說這個怪圈在法治社會即當終結,但當前的某些現實事件又使人們現實地感到了憂慮。 對李金華安全的擔心,很難不說是某種社會現實的心理折射,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擔心李金華的安全,堪稱一種積極的社會心理,因為這種擔心源于對社會更加理性和健康的深刻期待,也必將促進這種理性和健康的到來。 應該說,李金華的履職行為,勇敢地揭露了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部門,體現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不無英雄色彩,但是,現在已不是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特別是在干部隊伍中,李金華不可能是一個孤膽英雄。我們不愿意相信他是一個孤膽英雄,因為在李金華的背后,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新一屆政府政治治理的決心、勇氣和力量。 而國家的希望,不僅在于多出幾個深孚民望、深得民心的李金華,更在于目前正在進行的完善法治和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攻堅,這樣,就會使每一個官員都有可能成為李金華,而沒有安全之虞。只有李金華們是安全的,我們的國家才會是安全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穩定中謀改革、求發展,進而實現“基本實現現代化”、“富強民主文明”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宏偉目標。 國家審計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