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大了何必找人擔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2日 01:39 中華工商時報 | |||||||||
肖擎 這兩天,武漢被暴雨給澆了個透,看著那些光著腳,提著鞋子佇立水中的市民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痛,想到前幾天北京大雨造成300個航班延誤、40個航班取消的被動局面,上海大雨造成7人死亡的慘劇,對下雨又增添了些許反感,我曾經有過對所謂的政府官員罵娘的沖動,但一看到值勤民警疏通交通,城管部門、環衛部門派人搶修路基等情況,心里
今天看到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專家陸建華在媒體上發表的《誰該為京滬大雨被問責?》一文,表現出了一種為民做主的“言官?的形象,陸說,北京正在準備2008年奧運會,上海也正在積極籌備世博會,這兩個城市都是以國際化大都市為建設目標,但在這場大雨中的表現,卻與人們的預期相差太遠,與世界的預期更是反差太大,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出特殊的“雙城記?,有點悲哀,有點諷刺。進而把矛頭轉向了我們的某些職能部門、城市防災系統人員、行政主管責任人、政務監察系統的負責人、處理危機的系統等,認為這些部門或人應該站出來給公眾一個說法,甚至有必要因問責而承責。 我覺得陸建華同志說的還不夠深入,但我明白他的意思,至少應該有人出來說這是我的責任,我請求辭職,如果不是這樣,也應該有部門站出來說我們會處理好此事的,請不要追究我們的責任。其實,陸博士所謂的問責也就是責任主體最后一定要放棄掉自己的權力,或立馬將此事解決好,否則你就得被我罵,這也是今年以來,中石油、密云縣、吉林市、疾控中心等問責風暴的模本意義,而且中國的問責也只能是這樣,響雷也劈不死人,問了責照樣好好活,如此而言,陸博士關于京滬大雨問責一說恐怕也未必能站得住腳。 大雨算是自然災害吧,我不反對對這樣的災害應該有政府部門的預警機制,我也同意陸博士開文就說的“可以用某種方式減少損失?,但損失減少到什么程度依據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標準,死人嗎?誰都不想,對企業生產造成影響,算不算呢?對行人交通造成不便,算不算呢?對貧困家庭住房造成威脅算不算呢?將7名民工同胞的遇難看做是應該問責的由頭,顯得魯莽,并且草率,而且還很虛偽。試問,有誰真正關注過民工朋友的生存狀況,在路面施工,就在路邊搭一個小棚,在單位施工,就砌一堵磚房,施工完了,就拆棚走人,正因為其簡易性,所以平時有誰覺得民工住這樣的房子是危險的?陸博士未必,我也未必,作為社會底層勞動群體,他們的危險生存狀況已經被社會群體合理化了,現在大雨把人帶走了,用同情式的憤怒倡導問責其實是一種無力的嘶吼,是一種漠視背后的夸張,也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不管是京滬,還是從上月底受大雨襲擊的成都、哈爾濱、南京、廣州等地,最普遍的問題是漬水,交通不便,首當其沖的是城市的應急處理系統。政府部門在其中不是沒有責任,而是說這種責任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到不到問責這一步。我們都知道城市應急處理系統是一個綜合協調的舉措,不存在哪一個部門單獨行動的問題,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業、城建、武警、軍隊等部門聯動,統一指揮調度車輛、物資、人員等相關資源,這才叫一個系統。雨災不是像SARS這樣的公共衛生危機,也不是像阜陽劣質奶粉這樣的監管問題,自然災害的預警也伴隨著人民的不重視性,有相當一部分慘劇是因為長期漠視安全的民眾,特別是一些不存在危險意識的勞動群體。近一段時間以來,問責所體現出來的特色是只要一個地方出了問題,行政首腦就要下臺,有人說這樣的問責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補救措施,何況在一個本身沒有預警系統經驗,起步晚于世界其他國家的領域里,玩問責這一招,并不太適應。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宏觀協調的問題,特別是當城市基礎設施遭遇自然災害的考驗時,我們需要不斷刺激城市的應急處理系統,刺激官員神經,問責一個部門,一個官員是沒用的,問責一批,最后采取的方式難免遭人質疑,所以,最有效的方式是各部門成立專家討論小組,人大代表向各級人大提議案,將城市自然災害應急處理系統納入到城市宏觀發展中去。最后說一句,問責這種舶來品,雖然目前在我國備受青睞,但在自然災害系統里還不宜采用,因為重大責任人不是一個明確的主體,而是一個系統,不管三七二十一,問責大頭最后只會產生很多冤大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