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金融監管的制度性缺陷及其創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1日 13:50 中評網 | |||||||||
----答中國證券報記者吳育平問
記者: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已經成為影響金融市場運行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僅僅從目前看,金融監管和創新的矛盾就顯得比較尖銳,您如何看待這
巴曙松:目前,中國的金融監管存在多個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值得我們在考察金融市場時關注。 首先,金融監管激勵不相容。激勵不相容的監管,必然迫使金融機構付出巨大的監管服從成本,喪失開拓新市場的盈利機會,而且往往會產生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激勵相容的金融監管,強調的是金融監管不能僅僅從監管的目標出發設置監管措施,而應當參照金融機構的經營目標,將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和市場約束納入監管的范疇,引導這兩種力量來支持監管目標的實現。 激勵相容的監管,實際上就是在金融監管中更多地引入市場化機制。隨著全球市場化趨勢的發展,在激勵相容的監管理念下,金融監管不再是替代市場,而是強化金融機構微觀基礎的手段,金融監管并不要在某些范圍內取代市場機制,而只是從特有的角度介入金融運行,促進金融體系的穩定高效運行。激勵相容的監管,還應從總體上促進經營管理狀況良好的金融機構的發展,抑制管理水平低下的金融機構的發展,應當通過給金融機構施加一定的外部監管壓力,這個監管的壓力同時還應當有利于激發金融機構改善經營管理、進行風險控制和金融創新的內在動力。 其次,在行政管制色彩濃厚的監管體制下,往往容易忽視對于監管成本的衡量,或者容易夸大監管的收益而低估監管的成本。實際上,金融監管的成本不僅包括金融監管機構運行的行政成本、以及金融機構為了滿足各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監管要求所產生的成本,還包括可能對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帶來效率的損失。不同的監管措施,其成本收益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當監管的預期凈收益達到最大時,也就達到了理想監管均衡強度,因此監管并不是越嚴越好。 記者:那您覺得金融監管應如何在保證風險得到監管的前提下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呢? 巴曙松:不少金融創新可能都是以繞開行政法規審批規定等為最初目的,這并不能構成監管者消滅這些創新的理由,而應當成為改進監管方式的推動力。保持一套清晰、透明、公開的金融創新監管規則和程序,減少金融創新過程中的人為干預和隨意性,這樣才會給予金融創新主體一個清晰的創新預期和穩定的創新環境。 鼓勵金融創新的監管理念,實際上也體現在許多監管制度和框架中。以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為例,這個協議通過對不同形式的資產設置不同的風險衡量方法,誘導金融機構積極進行業務創新,金融機構通過創新在新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框架下可以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同時整個金融市場也因此獲得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當前,混業經營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基本趨勢,這在客觀上推動了金融監管從分業監管和機構監管轉向混業監管和功能監管。金融監管框架的全球化,其實質是對金融市場全球化的自然反映。 記者:您認為目前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的一些缺陷應如何進行彌補? 巴曙松:首先,在當前的金融監管中應當引入激勵監管的理念,充分尊重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同時,要鼓勵經營良好的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在機構設立、業務開展等方面給予經營良好的金融機構以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這樣,在中長期內整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穩定性必然相應提高。 其次,金融監管應當鼓勵金融創新,改變目前過于嚴厲的行政審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創新的狀況。近期在討論《證券法》的修訂時有一種意見認為,整個證券法可以基本不進行修改,只需要補充一條,即“凡是本法沒有禁止的,都是可行的”,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深刻的監管理念、立法理念的分歧,體現了對于金融創新是否包容的監管理念。 第三,要引入金融監管的成本收益理念和問責機制。在條件成熟時,應當要求監管機構必須對監管措施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監管預期收益大于成本的監管措施才能夠實施,同時還應當將這些評估結果正式公布,以接受公眾的監督。 第四,要適應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逐步為金融監管體制從分業監管轉向混業監管、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創造條件。目前,在金融機構的交叉領域,金融創新往往也最為活躍,例如通過銀行私募的證券公司的集合理財計劃、基金公司發行的貨幣市場基金、以及不斷涌現的金融控股公司熱潮等等,這些金融創新的出現,實際上是對現有的分業監管、機構監管的挑戰,如何不及時對現有的監管體制進行調整,就可能會形成交叉監管、重復監管以及監管的空白地帶和灰色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