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雜志:提防不良資產處置正超速飆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1日 10:55 《經濟》雜志 | ||||||||||
文/本刊記者 牛麗靜 國有商業銀行對于不良資產的處置,不能為了趕著上市而不擇手段。 年初,中央財政向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注資450億美元,以提高其資本充足率。5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將賬面價值4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打包出售給以摩根士丹利牽頭
隨后,中國建設銀行資產保全部總經理楊小陽向媒體透露,建行下一步將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出售其賬面價值約460億元的債轉股股權。而這還只能算是一個開端,大手筆還在后面。據悉,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正將3000億元的不良資產打包,向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招標出售。 困擾國有商業銀行多年的不良資產問題,現在解決起來卻如此地快速輕松,不免讓人產生出許多疑問和擔憂。 質 疑 其實,在國務院決定對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注資450億美元的消息公布后,就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所鐘偉指出,“中國國際儲備既是對外債權,同時也是對內的公眾負債”。因此,將外匯儲備注入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是對公眾利益有直接影響的重大決策。 有人認為,外匯儲備代表了人民幣的購買力。450億美元,相當于3600億元人民幣,或居民存款的3%。也就是每一元錢的人民幣,購買力少了3%,相應貶值到了0.97元。如果銀行里有10萬元的儲蓄,便自動貶值至97000元。從外匯儲備里劃賬450億美元至財政部,相當于往每一個人的頭上抽取一筆“現金稅”。 有人抱怨,國有商業銀行的巨額不良貸款,在一定程度上與銀行系統和國有企業的官員貪污腐敗不無關系。而不良資產的處置最后要由百姓“埋單”,是顯失公平的。 從另一個角度講,從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拿出450億美元,如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國有銀行的問題,也是值得欣慰的。 但一些金融界人士認為,這個過程是不透明的,資本金如何配置和如何改制仍然相當不明晰。既然注資和公眾利益有直接影響,那么兩家銀行就應該及時、準確、充分地披露其改制方案,避免注入的資金被挪作他用。但是截至目前,相關的改制方案和財務指標仍不為公眾所知。 其實,就連一些高級官員也坦言,他對于兩家銀行能否將國家的注資保值增值也不無擔憂。 但是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注資450億美元只是其中的一個步驟,更多的資產處置需要程序的合法和透明。 不能為趕時間表而不擇手段 眾所周知,巨額不良貸款一直是困擾國有商業銀行的最突出的問題,也是其整體上市之路的最大障礙。 中國銀行是四大行中經營狀況最好的,截至2003年末,集團的不良授信資產比率達16.3%。而國外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一般不高于5%。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周春生在接受《經濟》雜志采訪時說,解決不良貸款的問題,一方面是減少存量,另一方面是增量消化。所謂增量消化,是指在商業銀行發放新貸款的過程中,降低不良貸款發生的可能性和比率。但短期來看,它只能起到杯水車薪的作用。如果想在近兩年上市,通過增量的方式解決不良貸款的問題很難取得明顯的效果。 這也是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大刀闊斧處置不良貸款的原因。除了建設銀行外,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都在積極探尋減少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比率的途徑。 令人擔憂的是在大規模的資產處置的過程中,處置的價格是否合理,處置的方式是否透明,是否產生違規操作和銀行資產流失的問題。 周春生認為,這個問題和不良資產處置的快和慢沒有直接的關系。處置得慢也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關鍵是要加強對不良資產處置的監管。如何規范出售的定價機制,在出售程序的監管等方面做到公平合理。 他同時強調,銀行對于不良資產的處置,不能為了趕人為制定的時間表而不擇手段、不管價格,應該采取更加穩妥的方法。政府部門,比如銀監會應該對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有一些政策性的規定,例如競標方式。就像國有土地的轉讓一樣,應該有一些政策和監管措施。 (請看《經濟》雜志7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