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粘鍋危機”中的杜邦,干燒時間有點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1日 07:10 中國經濟時報 | |||||||||
北京評論 陳墨 生活中總有一些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比如杜邦的“特富龍事件”。 在企業界,杜邦是極為罕見的成功典范。用它們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家200多年來,在同一個城市,用著同一個名字,秉承同一種價值觀的企業。
在生產火藥起家的杜邦202年發展歷史中,最值得稱道的始終有安全和環保。此次,對于美國環保署指控,杜邦也表現得理直氣壯。杜邦公司總裁賀利得強調,環保署的指控并非針對杜邦產品的安全性,而是環保署與杜邦在行政報告的程序問題上存在爭議。杜邦的產品是安全的,就連環保署自己都已經做出過結論,其他一些美國相關機構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杜邦表示,如果環保署最終裁定杜邦違規,公司將向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提出上訴。 善意地想,杜邦的辯解可能真是有道理的。那么,這事應當不至有多嚴重,又何以至于在中國引起這般軒然大波? 綜合到目前為止國內關于“特富龍事件”的信息發現,杜邦方面和媒體始終走在兩條平行線上: 杜邦一方面強調環保署針對的是“程序”而不是“產品”,另一方面說明全氟辛酸銨只是生產不粘鍋涂層(特富龍)的一種助劑,而且,在生產過程中,全氟辛酸銨已經得以分解,不復存在于不粘涂層中了;而媒體和公眾大多依據全氟辛酸銨的危害性追問“不粘鍋對人體有無危害”和“如何避免危害”。 因為杜邦的知名度和特富龍在業界的影響力,所以事件引起的關注度已經超出杜邦公司的預料;因為杜邦和媒體走的是兩條線路,所以事情究竟什么時候得以收場也說不好。 有評論認為,中國消費者對這件事情的反應缺乏應有的理性和冷靜,杜邦(中國)公司有關人士也不能理解,為何美國環保署的信息面向全球,而只有中國市場反響如此強烈。 評論者有發表意見的自由,而杜邦似乎只有自我反省的權利。因為更大程度上,市場只相信現實存在而不是理論假設。既然杜邦不能改變消費者,能做的只有適應,從而主動地讓兩條線相交。 如果杜邦方面的一切理由屬實,那么它剩下的問題則是反應遲緩,或者說缺乏與中國市場溝通意識和技巧。 事實上,在美國環保署指責杜邦的當天(7月8日),杜邦公司總部就已經做出回應,但這一回應直到4天以后的12日,才出現在杜邦(中國)公司的網站上。當然,回應并非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再者,公司網站的影響力能有多大呢? 7月15日,杜邦(中國)公司有關管理者就此事在網上接受采訪時,各種平面媒體的報道已經鋪天蓋地,全國各地的不粘鍋市場也已經亂成一團。 到7月20日杜邦公司正式召開新聞發布會,事情已經過去了12天。即便在發布會上杜邦能釋清所有技術問題,特富龍也未必不會在消費者心中留下陰影;即便特富龍的陰影逐步消散,杜邦公司也未必不再遭人品評和非議。 想起4年前的PPA事件: 2000年11月16日,接到天津市衛生局暫停銷售康泰克通知后,中美史克第一反應就是,以最快速度和各界尤其是媒體溝通,以防止事態惡性擴散。時任中美史克總經理楊偉強說,阻止謠言傳播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白地告訴人們究竟是怎么回事。接到通知當天是星期四,到20日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其間只有不到兩個工作日。 巧的是,特富龍事件也是發生在周四,對比兩個公司反應速度,問題自然就出來了。 杜邦反應遲緩的深層次原因大概又可以歸結到本土化上,熟悉杜邦作風的人可能會認同這一判斷。 無論全氟辛酸銨是否存在于不粘鍋涂層,專家及杜邦公司都建議消費者不要燒干鍋。同樣,遇到公關危機時,公司首先應當想到的是和消費者及時、深入溝通,防止任何一方長時間“干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