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盛洪 > 正文
 
交易的產權與產權的交易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6日 10:26 中評網

  盛洪 郭梓林

  郭:對于產權問題,多數人認為要清晰,要多元化,卻對產權的交易性缺乏必要的認識。其實,交易與產權的關系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可交易性,是產權的一個重要的屬性,它意味著人們在認為交易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能夠自由退出交易。而我們都知道,退出機制是人們實現博弈均衡的一個重要的機制。進而言之,有效的退出機制充分體現出市場經濟的
千件數碼產品1元熱拍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自由和平等精神。正如“梯伯特定理”所揭示的:如果允許自由移民,那么在一般均衡狀態下,各國政府所實行的制度將與其管理的人民的偏好相匹配。反過來思量這個結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因為其效率是建立在產權自由交易的基礎上,所以,企業的制度一般都能夠與其合作者的偏好相匹配。這就說明了交易對于產權制度的意義。

  盛:可交易性是產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界定產權的最主要目的,或者說是 90%的目的,界定之后才可交易。也是產權之所以有價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可交易,產權的價值也就無法實現和體現,或者大打折扣。這當然不是一個很絕對的事,不是唯一的內容。要從教科書來講,似乎是先有產權,然后再交易。但我的理解受到科斯的影響,當時聽他講的時候我非常震驚,因為過去我認同那套教科書的邏輯,肯定得先界定產權,產權清楚了才知道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然后才可以交易。而科斯卻認為“產權是結果”。他當時舉的例子是英國的工業革命,講英國工業革命之初沒有權利界定之說,工業革命結束后權利就基本界定好了。當然這是一個過程,他講的是宏觀意義上的。其實引伸這個思想的話,還有好多條呢。你剛才說的我原來也不是很清楚。我原來強調的交易先于產權,是說首先得有交易需求,才界定產權,是這么個含義。

  郭:按照經濟學的說法,人與人的合作實際上是想通過交易來得到各自的好處。所以,一般地說,產權在更大意義上是對未來的好處進行分配的約定,或者說,不僅僅是對現實資產的界定,最主要的還是對期望中未來利益進行的界定。所以,人們真正的需求是交易,因為沒有交易就沒有好處,沒有好處就沒有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交易在先是一個重要的假設,它能解釋許多現象。例如,企業在創業之初,到底是產權清晰好,還是產權模糊好?就要看交易各方的實際情況。交易各方的優勢開始并不清晰,或者說日后肯定還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一開始就將產權固定下來,也許就沒有人要干了,可能還是模糊一點好。這里說的模糊,實際操作上往往通過在產權之外搞一個經營權的分配來實現相對清晰,例如總經理基金、完成目標提成、業務費用包干等等(這其實是關于剩余索取分配的交易),還有一些中外合資企業中經常發生的,外方通過一次次增資擴股增加股權比例的情況。再比方說,我和你合伙辦一個公司,是因為我想把我掌握的一部分資源和能力與你的某些資源和能力進行交易。因為我一個人單打獨斗不行,你一個人單打獨斗也不行,所以我們各自都有了與對方交易的需求。這就意味著,在我們還沒有跟市場交易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倆已經先開始交易了,交易的結果是成立一家產權清晰的公司。在這個公司里,我們各自的產權是在交易的過程中確定下來的。所以,哪怕是辦一家最簡單的合伙企業,也是交易先于產權,首先有了交易的愿望,然后在交易的過程中形成產權。我就是這么理解你說的“交易先于產權”理論的。

  盛:所以,首先是要有交易需求。沒有這種需求的話,人們就不會去界定產權。所謂邊界,一方面指的是物理邊界,另一方面是權利邊界。比如我現在就是一個獨資的企業,但我只擁有一份股權,其它的放了債了,這也是邊界。一旦要與別人合資,或出售一部分股權,我才有動力去看看我的產權邊界在哪。實際上很多企業的發展過程,包括你們科瑞,也有類似的東西,這個交易和產權的清晰是一個過程,而不是起點。即使我在這個起點先界定了產權,產權界定好了,就確定了股份,這也是交易了嘛——我用我的優勢,交換你的優勢。產權界定其實也不是一下子在起點就能完成的,就像你開始說的,科瑞最初創始人想在一起干事,但也想到將來干好了以后,要有利益分配方案,要提個東西,雖然這個時候不可能提得很清楚。尤其是很多民營企業初期沒有多少錢,個人自身的人力資源也都是模糊和不確定的。

  郭:創業初期的產權設定很難做到清晰。甲是30%的股份,乙是20%,憑什么?為什么甲不是31.6%,乙不是21.8%?為什么不是平分?為什么又要平分?很難說清楚。雖然30%和20%在數字上是清晰的,但是,這個數字清晰仍然是相對的。所以我們說,在產權界定之前其實已經開始交易了。不過這個階段的交易更多的是靠企業家來“擺平”的,甚至要靠企業家把自己的資本搭上的方式來調節“價差”。當然,隨著企業的發展,尤其是采用多元化模式發展的企業,模糊的產權往往影響到激勵機制。為了能夠得到剩余,產權所有者之間要重新進行交易,通過調整激勵機制,使產權真正具備了“索取剩余”的權力,也就是說,通過交易使各方的產權變得有意義。有些企業在分家的過程中分得大家一無所有,那是因為彼此沒有找到實現交易的途徑,或即便找到了但發現交易成本太高,只能放棄。

  盛:比如甲投10萬,乙投10萬,丙投5萬。因為大家投的是可量化的現金,界定起來就會非常清楚,實際上降低了交易費用。但在企業實踐上最初不是這樣的,大家投的是人力資本,產權成為對未來的一種估計。所以,大家是對人力資本進行估計,這種估計是非常難的。大家其實就是將人力資源投在一塊了,對人力資本的估價在全世界都是最尖端的事情。

  郭:甲乙雙方各投100萬成立了一家公司,后來丙也想投100萬,占這家公司30%的股份,這就要看甲乙兩方認不認,他們可以采用把丙的100 萬元作為借貸,或許只認50萬元作為入股,另50萬元作為借款。因為,甲乙雙方還要對丙在真金實銀后面的人力資源進行評估。所以,有的時候錢不是最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是這一類的交易還包括了錢之外的資源交易。就象你說的,是一種復雜的交易在先,是在互相認可了交易的邊界之后,才能界定最后的產權。我們通常說的人力資本是一種無形資產,很難清晰計算。人力資本附著在可能發生各種變化的具體人身上,同時還與文化相關聯,不像貨幣資本,入了賬就是企業的,企業使用的時候具有非排他性,而人力資本在不同的文化層面上有不同的排他性,這是最難把握的。

  盛:這個基礎上的產權只能是一些大致的安排,存在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年終大家評功擺好,甲的貢獻大,缺他不行,他就多些,乙的貢獻第二,都有可能,然后再作一些小的調整。當然,這些調整不一定都是產權意義上的,可以是待遇或其它方式。

  郭:這種情況也可以進行產權上的交易。如果這家公司在甲手里就是玩不轉,甲要是賣掉一些股權可能就做起來了,這個時候甲就犯不著去吵架,而是理智地賣出股份。一般地說,在價格上也是可以找到均衡點的。就像有的股票控制在莊家手里,價格就被炒上去了。在這個意義上交易更重要。如果不讓交易,產權就失去它原有的激勵作用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一個退出機制,市場經濟所謂的自由與平等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人與人之間的分歧往往會演化為沖突。所以,個人對產權的自由選擇應該是市場經濟的題中之意。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解放軍東山島軍演
2003年審計報告
杜邦不粘鍋致癌風波
長春人質事件
《十面埋伏》 視頻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美洲杯 視頻點播
環法自行車賽 亞洲杯
見證《焦點訪談》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