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國海喻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5日 13:43 中評網 | |||||||||
盧躍剛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司馬遷
只要世界在政治上還是由國家所構成,國 際政治中實際上最后的語言只能是國家利益。 --漢斯·摩根索 引言 燃燒的海洋 南中國海給我的印象是出乎意料的。它的廣闊,它的深邃,它的神秘,它的浪漫,不知道為什么,卻是那么不實在。如果在那里說,“海是藍色的”,生活在那里的士兵便會告訴你,“那只是最膚淺的印象”。你所期待的那種和睦、和諧,在那里是不存在的。你想象之中的蔚藍色多少有點虛假。 一只海鷗在南沙群島的天空回旋,突然乜斜著直插而下,銳利地劃過海面,“歐--歐--”地鳴叫著。一位海軍上校指著凌空遠去的海鷗說:“你看海鷗的翅膀!諾大的海洋,都在它的翅膀底下。波濤洶涌,風云變幻,海水真實的顏色,海洋真實的性格,都在它的翅膀上寫著呢。蔚藍色瞬息即逝,礁盤的綠色卻永遠在那里盤旋,接下來的便是黑色了!鄙闲J恰袄夏仙场。他說這番話的時候,一動不動地挺著腰板,眸子靈動地追蹤著海鷗,紫銅色的臉上浮現出出一種復雜的神色,一種讓初來乍到的人很難描述的神色。這種神色讓我多少有點陌生和震栗。可以想象,上校經常站在孤獨的礁石上觀察海鷗,凝視海洋,肩章上的金五星閃耀著晚霞的余暉。此刻,上校正在復制和證明著一種存在,一種必須正視的存在。 我們縱穿南中國海。我們出航了。波瀾壯闊的210萬平方公里的海面把我們像嬰兒一樣地托起來,然后拋擲到既讓我們心馳神往、又讓我們忐忑不安的最南端。1946年,林遵艦隊遵照“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從戰敗國日本的手中接管了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國民黨政府內政部方域司隨即編制并向世界宣布了中國的南海邊疆線--即著名的“九段連續線”。從此確立了中國的最南端是“曾姆暗沙”!霸钒瞪场痹诮裉焖械慕炭茣腥员粩蒯斀罔F地確認著,然而,至今中國的實力并沒有伸向那里。七十年代,一位曾指著地圖感嘆:南沙群島雖然屬于中國,但是鞭長莫及呵!中國人曾經在北部修筑了萬里長城。--從秦王朝到明王朝,為了抵御外族入侵,這條萬里長城修筑了1000多年。后來,我們發現,外族的鐵蹄越過長城,如同越過一條低矮的柵欄。萬里長城這一人類奇跡后來成了沒有任何威懾作用的雄偉擺設。長城尚且如此,況乎幾條畫在地圖上的斷斷續續的細線? 這是12年前的一次秘密航行。 一支由一艘2000噸運輸船、一艘油船組成的海軍實習編隊從湛江港出發了。 時任海軍副參謀長的張序三將軍擔任編隊指揮長兼政委。編隊向南,緩緩駛出港口。南中國海的波濤拍擊著軍艦兩舷的甲板,拍擊著張序三和100多名海軍官兵激動的心房。 向南,向南,編隊直指南沙! 這是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海軍首航南沙海域。 張序三將軍是新中國第一代海軍。他是膠東榮城人,海里生,海里長。1949年,他加入了剛剛組建的海軍。100年前,日本海軍在他家鄉的海面上打敗了北洋水師,讓中華民族蒙受了《辛丑條約》割地賠款的巨大恥辱。在他近半個世紀的海軍生涯中,這種恥辱感深入骨髓。1952年,這個漁民的孩子懷著“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的抱負來到前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級學校。1954年,他學成回國后,由驅逐艦長一直干到海軍副司令、軍科院政委。 然而,作為編隊最高指揮官的張序三,對此次航行不敢掉以輕心。南沙海域,對于他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在地圖上。任何一幅中國出版的疆域地圖右下腳,都有一個小方框,有九條斷續線--“傳統海疆線”標志著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權范圍,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但是,對于一名指揮編隊航行、顯示和保衛國家主權的海軍將軍來說,這僅僅是一個對遠航沒有任何幫助的地理概念。 這個“概念”,在今天也變得破碎不堪了。二戰后,國民黨海軍在日軍手中收復南海東沙、西沙、南沙諸群島,并一直占領著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而從七十年代開始到1983年,南海周邊國家無視中國主權,陸續占領南沙群島部分島礁。菲律賓占領了馬歡島、費信島 、中業島、南鑰島、北子島、西月島、雙黃沙洲、司令礁,馬來西亞占領了彈丸島、光星仔礁、南海礁、南通礁,越南占領了南威島、鴻庥島、南子島、敦謙沙洲、景宏島、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畢生礁。之后,馬來西亞又占領了南通礁,越南又占領了柏礁、西礁、無乜礁、日積礁、大現礁、東礁、六門礁、南華礁、舶蘭礁、奈羅礁、鬼喊礁、瓊礁、蓬勃堡礁、廣雅灘、萬安灘、西衛灘、人駿灘、李準灘。南沙群島早被周邊國家瓜分完畢。中國海軍編隊面臨著南海極其復雜的國際形勢。 更尷尬的是,1974年中國海軍收復西沙后,一直沒有南下,對南海大部分水域十分陌生。編隊臨出航,卻沒有中文的南海航海圖!只好選用了一張英文版的國際航線圖。 行吾國之海,卻無吾國之圖! 這種陌生感揪痛了張序三這個“老海軍”的心! 這與580多年前中國人縱貫南中國海的航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在南海航行,不能不想到鄭和,不能不想到鄭和七下西洋。 1995年,剛好是明朝鄭和首航西洋590周年。 明初所謂“西洋”,概指亞洲南部和非洲東部諸國家和地區,包括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廣大海域。 今天,讓我們來恢復世界航海史上輝煌壯觀的一幕吧! 永樂三年(1405年),海面上刮起了東北季風。江蘇太倉劉家港。一支由62條海船、27800名官兵組成的龐大混合艦隊,帶著明成祖“宣德化而柔遠人”的使命出發了,開始了英國史學家李約瑟所說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探險時代”。 欽差正使(艦隊司令)三保太監鄭和佇立在帥船上。同代人、名相家袁忠徹描述說,鄭和,“云南人。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 之前,明成祖曾問袁忠徹:“以三保領兵何如?” 袁中徹答道:“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 在古人看來,相貌不堂堂,才智不超群,怎能擔當撼世重任?怎能代表大國出使? 艦隊揚帆乘風,旌旗蔽日;浩浩蕩蕩,氣勢巍然。 艦隊包括寶船(相當于旗艦)、戰船(相當于護衛艦)、座船(相當于運兵船)、馬船(相當于綜合補給船)、糧船(相當于后勤食品補給船)、水船(相當于淡水儲運船)。 史學家對艦隊船只的尺寸、形態、功能作了詳細考證,本文亦不厭其煩,詳列其后。 寶船,為艦隊旗艦。長44丈4尺(約125·65米),寬18丈(約50·94米),最大排水量約14800噸,載重量大于7000噸,供艦隊最高領導層和外國使節乘坐,并裝載賜給各國的禮品和各國進貢的珍寶。船體底尖上闊,首尾兩頭出梢,有縱通龍骨和縱向舭龍骨。船體殼板為多層板,內有多道水密格艙。船有四層甲板,底艙載石以提高船體穩定性能;第二 層載士卒、馬匹;第三層放置淡水柜,并設有客廳艙室。各層登梯上下。上層為宮座型,分前艙、中艙、后艙。后艙有三層天盤,最上一層為露臺。樓內有“頭門、儀門、丹墀、滴水、官廳、穿堂、后堂、庫司、側屋,別有書房、公廨等”。都是雕梁畫棟,象鼻挑檐。 寶船九桅十二帆。首桅立于偏左舷,因中部有起錨絞車與絞盤,第二、三桅和第七、八桅分置前后,均于左、右舷對稱;第四、五、六桅除掛帶帆竹的硬篷帆外,上部還有小軟帆。各桅下都有升帆用絞盤。帆總面積4500平方米。尾舵舵桿長約20米,舵面積約40平方米。第五桅(主桅),上掛“鄭”字帥旗。上層列中炮16位,中層列大炮8位。導航設備有磁羅盤、星板、測深砣索、計更燃香、航海圖等。 寶船船頭兩側,繪有錚錚“龍眼”,下托圓月和波瀾,與船尾龍鳳呈祥彩繪相呼應,如同奔騰嬉戲的出水蛟龍,蔚為壯觀! 馬船,是快速的綜合補給船,長37丈,寬15丈,八桅,其尺度僅次于大號寶船,故也有稱之為中號寶船。海上連續航行數月的一切物資從被裝、軍需,生活用品到修船器材、武器備件,還包括牲畜、動物,除糧、水以外,全都由“馬船”裝載補給。此外也可作為使團中層行政管員和技術人員等非軍事人員的座船,還要攜載各國進貢的珍禽異獸。 戰船,長18丈、寬6丈8尺,五桅。 座船,長24丈,寬9丈4尺,六桅,運載士兵約二、三百人。 糧船,長28丈,寬12丈,七桅,每船可載糧兩萬石以上。 水船,其尺度、載重可能與糧船相似,每船約可儲運淡水1000噸。 鄭和七下西洋,規模最大的一次,達到了200艘戰船!順太平洋西海岸南下,縱穿南中國海,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概覽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泱泱灑灑、極盡中華風度!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鄭和艦隊也是無與倫比的。 海軍少將鄭明說:“鄭和率領的混合艦隊,船舶噸位之大,航海人員之多,組織編配之嚴,艦隊航程之遠,續航時間之久,航海技術之先進,造船工藝之優異,歷史影響之深遠,實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軍史上之壯舉!” 明永樂年間,中國海軍擁有大小艦船3800艘。李約瑟認為,這個規模“超過(同時代)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鄭和比葡萄牙探險家迪亞斯發現好望角早83年,比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發現印度洋新航線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鄭和1405年便到達了印度,46年后,偉大的哥倫布才出生。 而且,歐洲探險家的船隊,也就是三五條船、一二百人,船的噸位不超過300噸。與鄭和的混合艦隊相比,簡直可以說是螞蟻和大象! 那時,中國對大海并不陌生。 美國學者路易斯·E·麗瓦絲幾年前來到了南京。南京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章和明成祖朱棣的都城。鄭和艦隊的大部分戰船都是在在南京龍江造船廠制造的。皇皇古都,虎踞龍盤;大江上下,驚濤拍岸。這里矗立著御制《南京弘仁普濟天妃宮碑》。明成祖在1416年對她說:“仰維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幅員之廣,際天所覆,極地所載,咸入版章。中外懷柔,幽明循職各得其序。朕丕承鴻基,勉紹先志,罔敢或怠,撫輯內外,悉俾生遂,夙夜兢惕,惟恐弗逮。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其初使者涉海洋,經浩渺,颶風黑雨,晦冥黯慘,雷電交作,洪濤巨浪,摧山倒岳,龍魚變怪,詭形異狀,紛雜出沒,驚心駭目,莫不錯愕! 以后的情景便不同了。明成祖自豪地告訴這位西方人,中國艦隊在神明的保佑下,出入太平洋、印度洋,“駕長風,馭飛帆,驀數萬里,若履平地。略無波濤憂險之虞,歌吟恬嬉,咸獲安濟”。 整個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都在中國艦隊的控制之下。 她驚呆了!西方人還在茹毛飲血、舴艋小舟的時候,中國的龐大艦隊已經在大洋上歌著唱著,如履平地了!她在努力想象當時宏偉的場面。 她在南京住下了。一住就是兩年。1994年,她在美國出版了《當中國控制海洋的時候--1405--1433:龍朝的寶船編隊》。為了形象的描述當時東西方的差距,她專門請了一位畫家,繪制了一幅非常有趣的插圖。她把哥倫布的“圣瑪利亞”號三桅帆船與鄭和的九桅寶船重疊起來,并在插圖下注釋,“鄭和的寶船(400英尺)和哥倫布的圣瑪利亞號(85英尺)”。直觀一比,哥倫布可真是小兒科了。 她還打算造三條鄭和寶船,美國、歐洲、亞洲各放一條,1997年香港回歸時造好,2000年時,集中在悉尼奧運會上展出。 …… 全世界公認的事實是,15世紀初,中國人創造了數千年無古人、數百年無來者的海洋文明。這里應該指出,鄭和數百條船組成的龐大艦隊不是上帝恩賜的天外來客。明初登峰造極的海洋文明,是漢、唐、宋、元海洋意識、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一脈相承和發揚光大的結果。沒有上千年的積淀,沒有前輩的實踐和努力,光憑明成祖的意愿,不可能造出數千噸的大寶船,不可能在太平洋、印度洋上航行“若履平地”。事實上,元朝就有數十艘戰船組成的艦隊抵達南中國海南部的國家和地區。元代來中國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曾記述說,印度和中國之間的海上通道完全控制在中國人手里。宋朝平均每年造船3000余艘,元代每年建造大小船只5000余艘,技術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所造之船,“大者可載五、六百人”。 那時,中國人對海洋充滿了自信。明人鄭懷魁在其《海賦》中寫道:“迨明皇祖。羽格三苗,下一尺之招,飛十丈之,破遐方而效順,稱荒服以入朝。于是使臣命中舟師,紀四極,定羅經,認畛域,占風云,辨土色,審道里之遠近,分天地乎南北。梓三寶之朱書,垂百代以為則。繼焉富商巨賈,損億萬,駕艨艟,植參天之高桅,懸迷日之大蓬,約千尋之修纜,筑天后之崇宮。建旗鼓之行列,啟八窗之玲瓏。乃涓吉旦,祀陽侯,鳴金鼓,發棹歌,經通浦,歷長洲,觸翻天之巨浪,犯朝日之禽棲。獻饈飧于七洲之水,焚毛羽于雙嶠之丘。望夕暉之落云,知明教之多,聆水聲之漸響,慮礁淺之可憂,夜睹指南之針,日唱量更之籌! 我們看到,商人也加入了航程。揚威,教化,外交,貿易,整個過程,從容不迫。 中國社會似乎脈絡清晰地向前演進著。新紀元的門檻就在前面。我們的眼光注視著它。我們激動地看著它抬起了一支腳……然而,這支腳沒有落下。 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沉重的遺憾。歷史讓我們扼腕長嘆! 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的艦隊帶回了鄭和的遺體。一代巨星殞落了! 之后,迎接中華民族的不是新紀元的曙光,而是400年海禁!而是子孫后代對海洋的陌生! 對中國文化和科技史著了迷的李約瑟說:鄭和“幾次遠征的原因,至今仍不明了,可能是為了要用海路來補償陸路對外貿易的萎縮,也可能是為了擴大朝廷的威勢,可能是甚至如正史所載,是為了尋找皇帝的侄子--被趕下臺的前任皇帝。無論如何,這種遠征的停止也像它的開始那樣突然,原因也不清楚! 這段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迷。美國學者、巨著《發現者--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歷史》的作者丹尼爾·J·布爾斯廷亦大惑不解:“西方人很難理解這支龐大的寶船隊為何遠航。鄭和的興趣和目的和大發現時代歐洲船隊的興趣和目的大相徑庭! 在西方人看來,如此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總應該給誕生它的社會帶來點什麼。它怎么會像夏天驚心動魄的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它怎么會像夜空中的一道閃電,給人眩目的一激,便躥進了黑暗,消失得無影無蹤?它怎麼會像巴比倫人的空中花園那樣,只給人留下一個遙遠的夢幻般的印象? 在對不可思議的中國人進行歷史玄思的時候,西方探險家的小帆船出發了。1514年,葡萄牙人來到了中國。荷蘭人在1622年、英國人在1637年相繼來到中國。1840年,英國艦隊的大炮轟開了中國大門。 接下來的便是屈辱,漫長的刻骨銘心的屈辱。 因為是秘密航行,張序三將軍率領的實習編隊多少有點沉悶。今非昔比。威風八面的元朝艦隊、鄭和艦隊,如同夢幻一般。 出湛江,經西沙,下南沙。上級命令,中斷通訊。無聲無息地在自己的海域里航行,給整個航程蒙上了濃濃的探險氣氛。非常特殊的、中世紀式的探險氣氛。有現代化的通訊設備不能用,大陸聽不見他們的聲音,他們也聽不見大陸的聲音。編隊幾乎與世隔絕。茫茫數千公里航程,驚濤駭浪,暗礁險灘,命運全在自己手里捏著。上級命令,盡量不與周邊國家接觸,免生事端;如遇敵艦攻擊,可以自衛還擊?墒,對周邊國家在南沙的活動情況,我們知道多少呢?茫然感,陌生感,孤獨感,緊張感,興奮感,使命感,可以說是“百感交集”,沉甸甸地壓在張序三將軍的心里,沉甸甸地壓在編隊100多官兵的心里。 張序三將軍在他家里接待了我。他告訴我,提拔他任軍科院政委,他并不滿意。因為,這讓他離開了海軍,離開了海。他說他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在他軍旅生涯的最后時刻離開海軍。 他老伴在一旁插話說:“我們家老頭特別喜歡海。我對他說,只要我死在他后頭,我就把他撂到海里去!” 他這一輩子都獻給了海軍。他一輩子的痛苦、歡樂和榮譽都融進了海洋。生于海,長于海,葬于海,何等快哉! 五、六十年代,他當了16年的驅逐艦艦長和大隊長。那時,美國人不承認我國宣布的領海范圍。他率領的驅逐艦經常在中國領海與美國軍艦相遇。美國軍艦的信號燈今天還在他眼前閃耀著。 “早上好。” 不邀自來的美艦,用國際通行的海軍信號燈語言打招呼。 然后又輕松愉快地說:“我們走了。” “這是中國的領海!”張序三氣得眼睛冒火!用大炮到別國的領海來問“早安”,真是欺人太甚!但又無可奈何,眼睜睜看著星條旗揚長而去。 實習編隊終于來到了曾母暗沙。 在我們的印象中,曾母暗沙是一個神秘而平靜的海區,是中國毋庸爭議的主權標志?裳矍暗那榫鞍褟埿蛉龑④婓@呆了!這里已是井架林立,燈火輝煌! 學校地理課堂里書聲朗朗,南沙海域石油天然氣噴薄而出。 這是國人始料不及的。我們對這里發生的事情了解得太少了。我們一直在問,南海周邊國家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敢冒戰爭和外交風險,占領和瓜分南沙群島一些生存都十分困難的珊瑚島礁,意義何在呢? 南沙海域200多個島礁,82萬平方公里,被一張巨大的帷幕屏蔽了。 南海是黑色的。 地質勘探資料表明,南沙海域發育著一系列沉積較厚構造類型各異的新生代盆地,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尤以萬安盆地、文萊--沙巴盆地、巴拉望盆地和禮樂盆地等五個大中型含油氣盆地遠景最好。這五個盆地總面積37·9萬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傳統海疆線內的盆地面積為29·9萬平方公里),估算其石油資源為235億噸,天然氣資源為82699億立方米,超過了我國西部油氣資源總量。因此,南沙海域被稱為“第二個中東”。 戰略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經濟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潘石英先生,對南海問題有著專門研究。他在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描述說:長期以來,大多數地質學家對南海蘊藏石油天然氣的可能性持悲觀態度。然而,隨著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世界性石油危機的沖擊,以及人類社會對石油需求量的激增,促使人們對瀕臨中國的未經勘探開發的大片海域投來了覬覦的目光。 1966年,在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的贊助下,建立了亞洲近海海域礦產資源聯合勘探協調委員會。兩年后這個委員會在初步實施的地球物理調查的基礎上,公布了它的研究報告。該報告第一次指出了黃海和東海的石油前景外,還指出,南海有一條狹長的帶狀大陸架。這個認識與一些外國石油公司在這一海域的秘密勘探結果相吻合。于是,一個具有巨大誘惑力的觀點形成了:南海可能是一個有巨大石油蘊藏的地區! 人類終于透過南海深深的海水,嗅到了石油的腥味。 這個發現,對于資源有限、亟待經濟起飛的東南亞國家,不啻是上帝的福音。 由此,相對平靜的南沙群島開始騷動了。接下來的便是周邊國家的“下海三部曲”。 第一部曲:巨大的石油誘惑,使政治家們首先想到是,必須擁有大片海域。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有關國家沒有經過疆界的單邊或多邊談判并達成協議,便紛紛單方面的、武斷的宣布了南海的劃界主張,造成了空前未有的國與國之間的南海疆界重疊,嚴重違背了國際關系的準則。 第二部曲:武裝占領。眾所周知,中國政府自1946年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了南沙群島之后,只有中國軍隊駐守在南沙群島的主島--太平島上,根據二戰后的國際公約,合法地行使著主權管轄。然而,從七十年代開始,有關各國紛紛派出軍隊搶占了自己需要的戰略要點,長期駐扎。現在,南沙群島中的島嶼、露出水面的礁盤和不能露出水面但水深較淺的礁盤已被全部瓜分完畢,從而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武裝割據和軍事對峙的嚴重局面。 第三部曲:有關各國相繼宣布《礦區法》或《石油法》,劃出了大大小小的“礦區”,吸引外國石油公司投資開發南海的石油、天然氣資源。 “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迸耸⑾壬鷮懙溃骸澳虾K尸F的是一種特殊的歷史形態:不是大國欺負小國,而是小國蠶食大國! 石油使南海變成了當今世界地緣政治最復雜的海域。石油染黑了海水,劃一根火柴扔進去,整個海洋都會燃燒起來! 1992年,日本NHK專門制作了南海的專題片,把這一地區稱為“亞洲的火藥桶”。 五十年代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周邊國家在我傳統海疆線內外,通過國際招標,先后有六十多個外國石油公司參與南沙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已投入資金350億美元,完成地震測線40萬公里,鉆井650口,找到油田78個、氣田66個。其中有11個油田、15個氣田、150個油氣井在我國傳統海疆線內。有關資料顯示,外國在南沙海域日產原油81851噸、天然氣7000萬立方米。近年來,這些國家又各自劃分了彼此重疊的對外招標區,繼續擴大勘探范圍,不斷向我國傳統海疆線內推進。不久前,越南公布的油氣勘探國際招標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中國海!不久前,五十年代便承認我傳統海疆線的印尼,也在納土納群島發現了巨型氣田,有效儲量達1·5萬億立方米,將投入400億美元進行勘探開發,并對我南沙部分區域提出了主權要求。 地質學家說,曾母盆地是一個前陸型的新生代大型沉積盆地,發育有巨厚的海相碎屑沉積和碳酸鹽沉積,有多套油氣生儲蓋組合,是南沙諸盆地中油氣儲量遠景最好的盆地。外國石油公司已在盆地內發現并開采了40多個油氣田和含油氣構造。相關國家已經在曾母暗沙發了大財。1994年,文萊年產石油1700萬噸,馬來西亞年產石油2000萬噸。 實習編隊找到了外國人建的曾母暗沙標志。這是一個大浮筒,上面有一架航標燈。 “拋錨!”張序三將軍命令道。 時近黃昏。全體官兵在前甲板列隊。夕陽斜照,海風吹拂著全體官兵古銅色的臉。大家莊嚴肅穆地注視著前面這位小個子將軍。只有海浪拍擊船舷的砰響,只有聞訊而來的海鷗掠過時的嘶鳴。 軍艦停泊在曾母暗沙的海面上。中國海軍被腳底下巨大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擁抱著。中國海軍被南中國海擁抱著。 “同志們,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樣,非常激動!”張序三將軍操著濃重的膠東口音大聲說:“解放后,我們中國海軍第一次來到了南沙,來到了曾母暗沙,來到了祖國的最南端!此次航行,意義重大。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我相信,你們也一輩子忘不了!” 張序三將軍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仍然被當時的莊嚴氣氛籠罩著。 “起錨!” 時間過的太快了!天已經擦黑。海的盡頭,只剩下霞光一線微弱的猩紅。 大家圍了過去,想看看鐵錨能帶上來點什么東西。 大家都明白,這是違反常識的。幾十米深的海水,光禿禿的鐵錨提起來時,有點泥沙,也被沖刷干凈了?纱蠹移戎。給他們的,當然是失望。 可參謀趙承春沒走。趙承春心細。他看見鐵錨的焊接縫里還殘留著一丁點兒珊瑚沙,便一粒一粒地掃下來,裝進瓶子里。“這是‘國土’!”他說。 他要把這些珊瑚沙帶回大陸。他要告訴人們,這是中國海軍從曾母暗沙帶回來的“國土”! 張序三將軍要離任了。 離任前,軍委領導問他有什么要求。他說:“我還要去一次南沙! 1993年5月,1983年5月,中間隔了整整10年,張序三將軍第二次來到了南沙。這10年,南沙群島發生了一些變化。1988年,中國海軍繼1946年進駐太平島之后,進駐永暑、渚碧、南薰、東門、赤瓜、華陽等六個礁盤。 他來到了永暑礁。南沙守備部隊請他留言。他說:“讓我好好想想。” 他把留言簿帶回了宿舍。窗外,明月高懸,海浪排空。他非常清楚,這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到南沙了。到南沙來結束他的軍旅生涯,平添幾分蒼涼和惆悵。 他提筆寫道: 1993年5月12日,我與糜振玉少將率軍事科學院考察組乘952(綜合補給 艦)抵達永暑,在此之前,先后登臨渚碧、南薰、東門、赤瓜、華陽渚礁, 感觸良多。做為一名老海軍,我曾率艦只編隊,于1982年5月巡航南沙,讓五 星紅旗第一次飄揚在祖國大海的最南端。然而,卻無法用自己的雙腳踏上南 沙所有的祖國領土--這是我海軍生涯中最大的遺憾之一。我希望再一次重 返南沙時,不再只從望遠鏡中遙望那些可愛的島礁沙洲。 親愛的年輕戰友們,拜托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中將張序三 1993年5月12日夜 永暑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