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如何獨立誰來問責?審計風暴下的制度反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4日 09:1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王梓 主持 審計風暴推動制度創新 《21世紀》:李金華的“審計清單”被人們稱為“審計風暴”的到來,為什么會給人們這種印象呢?
張以寬:審計工作揭示了財政、金融、企業,以及各方面的制度問題,對貪污腐敗、違法違規行為的圍剿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從對社會各方面影響來看,把它說成是一種風暴,我認為是客觀的。 李金華審計長說,審計是透明,不是風暴。審計長講的透明在于公開,以前審計報告不給被審計人審計結論、審計決定,審計報告只向內部審計組、審計機關和領導匯報,相對不夠透明。 朱小平:過去國家審計機關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的地位被低估了,國家審計署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被取消,到1980年代初才恢復。所以,我個人感覺本屆政府明顯重視對審計署功能的發揮,審計機關在整個國民經濟地位有大的提升,也是自然的事。 崔振龍:所謂審計風暴,是因為審計結果引起了比較廣泛的社會關注,但是,審計署好像比較平靜,從我們工作來看還是按部就班地做,一如既往。去年就有“審計風暴”這樣的詞匯出現,不過今年出現的頻率更高一些。 審計風暴怎么產生的呢,我覺得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十六大報告當中把國家審計位置定在“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上,這就足以說明審計機關的權力和作用,這是一個大的政治背景,沒有這個背景,審計風暴不一定能夠起來。 第二個方面,我們國家加入WTO以后,對政府公開透明的要求是增加了,不管是政府機關,還是社會公眾。而審計機關這種透明又是雙重的,一個方面就是審計署把工作向社會公布出來,先把自己透明化,另一個方面,透明化自己的同時把別人也透明了。 第三個方面,審計署最近幾年工作力度確實在加大,透明的程度也在提高,特別是到了今年,審計署出了正式的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審計結果公告》,定期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更說明了這一點。 第四個方面,體現了公民的政府工作知情權要求的增加,這種傾向從去年的SARS時期就已經開始。 《21世紀》:那么,審計風暴砸出了哪些制度性問題呢? 崔振龍:宏觀層面存在兩類問題,一個是在預算管理上的問題,我個人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預算管理權限劃分不明確,比如說在轉移支付上,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劃分不清楚,沒有科學標準。在預算管理上,政府和人大權利劃分不清楚,財政部和其它部委之間的權利劃分也不是很清楚。 這次審計清單當中也體現出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問題還存在,政府機關的行政力量對于國家建設項目擁有行政審批權。在目前的投融資體制之下,政府還是直接決策和管理了很多的建設項目。 微觀層面,金融機構、企業的管理水平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內部控制比較弱,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問題也很多。 王東京:說到審計風暴,刮風不是風暴,刮風而又下雨就是“風暴”。這次審計署給人以風暴的感覺,我覺得主要因為人們有兩個“沒有想到”,第一是沒有想到國家審計署會把審計清單在網上公布;第二是沒有想到政府有關部門問題會這么嚴重,而且是直指中央各部委,過去更多針對的是縣以下單位。 中央頒布《黨內監督條例》,就是要監督一把手,先小人后君子,我想審計也是這樣的,先把政府每個有權力的部門,都先當“壞人”看,之后進行充分審計,監督政府必須當“好人”、做“好事”。 《21世紀》:也就是說我們的監察體系以前是金字塔結構,以后應該出現倒金字塔結構,對上層機構加強監督? 王東京:不僅如此,對于反復審計,反復出問題的單位,還應該思考一下深層的原因。李瑞環同志曾經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講過:反復出現的問題,要從規律性上找原因,普遍性出現的問題,要從制度上找原因。 從制度上考慮,我覺得現在投資體制肯定是一個大問題,主要表現就是有人花國家的錢不心疼。經濟學講,花錢辦事有四種類型: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自己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果。所以,我們在追究領導責任的同時,要實行制度創新,關鍵在于產權制度改革,光靠審計風暴是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的。 崔振龍:審計長關于加強中央預算管理的意見共提了四條,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細化中央補助地方支出預算,增強資金分配的透明度;完善政府投資管理和審批體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改進稅收管理機制,堅持依法治稅等。這些建議都是從制度的角度提出的,說明了目前在制度建設上存在的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審計如何獨立 《21世紀》:在現代國家里,審計署主要起哪些作用? 崔振龍:關于審計署職能的問題,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以前審計機關一直定位為維護經濟秩序。從最近幾年發展來看,我們逐漸認識到,審計在民主政治的建設上可以發揮作用,這也是一個進步。 審計首先針對政府行為,特別是公共財政制度建立以后。不可否認,由于審計對政府經濟活動加強監督,在反腐敗當中的作用正在凸現,各國審計機關都承認審計機關在反腐敗當中的作用。 我們原來審別的部委可以,但是不能審財政部,1995年審計法出臺以后可以了,應該說覆蓋面都有了。尤其是現在,應該是沒有什么阻礙。就目前實踐來看,審計署應該是沒有受到其它行政機關的影響。 《21世紀》:審計署之所以能夠實施“鐵腕審計”,其獨立性至關重要,隨著審計署地位的顯著提高,這種獨立性如何進一步加強呢? 王東京:審計署這樣的機構特別要強調獨立性。國家審計署在國務院領導之下,這里面隱含了一個前提,就是國務院的決策是永遠不會錯的。我們相信本屆政府的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都勤政廉政,不會盲目決策。但是,一屆政府只能管幾年,制度設計才能管千秋萬代。怎么樣對國務院決策進行審計呢?現在還處于“夠不著”的狀態。 所以,我建議審計署劃歸人大,增加審計的獨立性,這樣審計署不僅可以監督幾大銀行、監督財政部、發改委,還可以審計國務院的決策效果。 朱小平:我覺得審計署不是出納會計,它只能是事后的報告,而不可能越俎代庖,進入監督決策層面。而且,在實踐中,完成了事前審計,事后也不好再進行監督。 張以寬:在提高審計獨立性方面,將審計署劃歸人大領導還是難以解決問題。西方很多國家的審計機關隸屬于議會,但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同于西方的議會制,我們國家審計機關確定歸國務院領導,現在馬上劃歸人大來領導也不行,人大的力量需要加強。 關于審計署的部門歸屬,可以有幾種考慮,一種是建議成立審計委員會,隸屬于國務院但高于一般的部委;也可以將審計署和監察部合并,使審計、監察一體化;還可以成立國家審計委員會,由國家主席直接領導,這在日本、菲律賓都有先例。 崔振龍:我們現在所謂監督不到位主要指決策領域,尤其是高層的決策,但實際上,決策會直接影響資金的流動,有流動都是可以監督的。 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審計機關對決策本身是不是可以擁有監督權。這要考慮兩個方面,首先,如果是一個完善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最高權力機關在國家預算管理當中實實在在發揮作用,這些問題應該是由決策機關拍板,審計機關由誰來領導都可以。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劃在哪兒都不行。 其次,對于高層政府決策審不審的問題,在世界范圍內是普遍存在的。澳大利亞就很明確,他們認為,新一屆政府是選民選出來的,對其政策下面具體活動可以審,但是這個政策的好壞,只能由選民下一屆投票的時候評價。所以,我們講審計的獨立性不可否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任何形式的獨立性都是有限的,不存在絕對的獨立性,都是相對的獨立性。 獨立性也體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形式上的獨立,即組織機構獨立。另一個是精神上的獨立,比如說審計長自己能不能做到客觀公正,這也是很重要的,F在社會上稱“鐵腕審計”,事實上承認了審計長有精神上的獨立。 審計長曾經表示,不斷后路當不了審計長。其實,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當過審計長的人,以后再也不能任公職了,這是公職的最高境界。在我們國家,審計最后還是服務于我們黨的執政,黨的執政有很多平臺,人大和政府是在黨領導下的兩個執政平臺,審計機關設在哪個平臺上取決于是否更有利于監管。我認為,目前的體制還是比較合適的。 《21世紀》:我國對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實行雙重領導體制,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這會不會影響地方審計的獨立性? 王東京:對于地方審計機關,還是垂直領導比較好,有利于獨立性的發揮。審計機關屬地領導,很難監督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道理很簡單,刀刃砍不著刀把,自己不可能監督好自己。 崔振龍:我的看法不太一樣。審計長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也說,地方審計機關受政府干涉確實存在。但是,我們設計審計制度的時候,審計是為了監督預算執行的,是一級政府一級預算,對這一級預算的監督應該也是在同一級。如果我們什么都搞上下垂直領導,要地方政府干什么? 王東京:地方政府有很多事要做,但監督地方政府的職能,決不能由地方政府自己代理。過去的問題是該收的沒有收,該放的沒有放。比如投資決策權是要放的,但工商、審計、監察都要收。 效益如何審計 《21世紀》:審計署也提出來2003年到2007年兩個并重,就是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與效益審計并重,審計與專項審計調查并重,這里面強調效益審計和專項調查審計,在這方面目前執行層面存在哪些問題呢? 崔振龍:《審計法》當中已經確定了審計工作的三大目標,真實、合法、效益。效益從立法初始階段,就定為審計工作的目標。就是說,效益本身就是經濟責任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不僅僅要真實、合法,也包括合理有效使用國家資產。所以,搞效益審計,這本身就是審計工作的組成部分,從世界范圍來看,這恰恰還是一個重點,尤其是發達國家,合規性問題已經解決得比較好,發現的問題比較少,所以審計機關重點就是關注這個問題。從我們國家的發展趨勢來看,審計機關要強調效益,如果我們解讀一下今年審計報告,有相當一部分是效益審計的結果。 張以寬:效益審計簡單地說就是“考其出入、以定刑賞”,看項目的經濟、效率、效果,我們統稱為經濟效益,主要看這個項目跟你原來的設想是不是達到了預期的設想。 效益審計以前在審計署工作安排上沒有放到重點,F在,人民民主意識加強了,納稅者要求搞效益審計,其實效益審計在國外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以后,審計領域還逐步擴大,比如說環境審計也要搞。 王東京:比如說在某地方修路,效益不是一兩年可以看出來的,怎么衡量效益呢? 崔振龍:第一可以看修路是不是做到經濟節約了,第二可以看工作效率,是不是按照計劃時間完成了,質量是否有保證,主要看修路設定的目標是否實現,而不一定考慮經濟上的回報率。 王東京:現行的審計不也在這樣做嗎?我認為效益審計至少還應包括一項內容:即某個項目從經濟效益方面看,當初到底該不該上馬,決策到底對不對。這樣,就可以為政府今后的決策提供一些經驗與教訓。 誰來問責 《21世紀》:無論效益審計還是專項審計,都需要大量的審計資源,我們也注意到審計署開始加強地方派出機構的人力,在人員擴張上目前已經開始做了一定的努力,這在以后是一個方向么? 崔振龍:駐部門審計局原來是190人,現在是增加了一些人,但也不是很多。實際上,更大的變化在于審計的重點轉移,原來我們大量地審計企業,企業市場化以后,特別是國有企業數量在減少的情況下,審計更多的就是關注國家預算資金。中央這一級各部委有相當大的預算資金分派權,現在強調各部委審計局職能加強,包括人員的增加,就是要進一步加強中央預算資金審計。 《21世紀》:有人提出撤掉縣級審計機關,你怎么看?縣級審計機關存在哪些問題? 崔振龍:現在縣級審計機關最大的問題是納入監督范圍的事項越來越少,國有企業有進有退,縣級國企基本上屬于退的范圍,監督的范圍越來越小,這是一個挑戰。第二個挑戰就是由于政府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很多縣級審計機關成為了一個安排人的地方,鄉鎮合并之后,很多鄉干部沒有地方去了,進到審計局成了很好的選擇,一個審計局十幾個人,五六個副局長,一個駕駛員,一個打字員,會干活的很少,這樣的情況大量存在。 怎么改呢?這個問題不好說,縣級審計機關,是寫在憲法里面的——縣以上人民政府設審計機關,這也是憲法確立的一項制度,輕易撤銷也不那么簡單。目前審計署已經開始進行調研。 《21世紀》:在審計結果清晰之后,由誰來問責,怎么問責,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紀委在哪里,司法機關在哪里,成為焦點問題。那么,審計署的工作如何跟人大、紀檢、司法機關相協調呢? 王東京:如果真審計出來是違紀的,那么由紀委處理,違法的由司法機關處理。現在我擔心的就是很多政府違規是集體行為,這不像個人違紀,可依法追究個人責任,集體負責、通報批評沒有用,起不到懲前毖后、殺一儆百的作用,一定要有人負相關責任,就是要一把手負主要責任,避免把過去所謂集體負責做一個擋箭牌。 崔振龍:問責有這樣幾個方面,就個案來看,應該說是審計機關對案件該移交的已經移交了,該司法介入的也已經介入了,只不過現在公眾知情還不夠。國務院將在今年年底向全國人大會做出專題報告。這就是說應該是有交代的,對于社會公眾來看,還需要更充分的知情權,不涉及重大機密,案件的結果應該也是要透明的。另外,在問責當中人大應該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人大不去追究,問責可能落不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