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宏觀調控 在經濟降溫與快速發展之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4日 09:0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劉吉 關于經濟態勢的三種觀點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對中國經濟態勢的認識,概括起來有三種不同觀點,各有其理由和統計資料依據,表明了事物的復雜性。
第一,形勢大好,中國經濟處在健康、持續、高速發展之中。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都是前進中的問題都是支流問題,萬不可被這些問題干擾了浩浩蕩蕩的歷史主流。 第二,經濟已經整體過熱。雖然表面上一切看似正常,消費需求也十分正常。但是這是“無溫度的發燒”,總供給已經大大超過總需求,宏觀經濟過熱是確定無疑的事實。GDP還在增長,處于高位,但是從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看,中國已達5,即每增長一元GDP要投入5元資本,是美國的5倍,是印度的1倍多。這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粗放地拼資源投入,這對于中國這樣人均資源缺乏的國家,是無法持續維持下去的。中國經濟正類似當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前夜的潛在危機狀態。 第三,中國經濟整體沒有過熱,只是有些產業和地區局部過熱。主要是房地產、鋼鐵、水泥和電解鋁等產業價格上漲太快太大,以至于引起這些行業產品的國際價格也大幅度上揚,從而牽動了對這些產業投資的渴求,出現了“過熱”現象。 宏觀調控政策出臺 今年一季度的統計表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43%,制造業投資增長75.8%,其中鋼鐵、水泥行業投資分別增長107.2%和101.4%,電解鋁的投資也達到39.3%,第三產業(包括房地產)投資增長37.3%。如此巨大的增長,一下子使問題尖銳化了。宏觀經濟過熱似乎成為不爭的事實了。 第一種觀點認為不一定。必須從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實際出發。中國,特別是“西部大開發”和“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繁重;同時,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特別是進了重化工產業建設時期。因此,投資高漲是必然的。而這些投資的效益不是當年可見,也不是短期就可以產生效益,因此,ICOR=5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第二種觀點認為,過熱已經到了這種程度,再不采取措施就太晚了,F在中國經濟問題已到了“軟著陸”還是“硬著陸”的關鍵時刻。必須立即進行宏觀調控。問題的關鍵還不在于單純的過熱,而在于投資成本太高,結構效益太低,ICOR=5是更加危險的信號。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投到效益低下的產業和地區是危險的;沒有一個高效益的投資結構和體制,是更危險的。 第三種觀點認為,統計資料進一步證明了他們的局部過熱論。正是這些局部產業過熱,造成了總的投資過熱。必須對這些行業采取果斷的“鐵腕”措施。 在這樣情況下,中央做出宏觀經濟調控的決策。 該如何調控? 第一種觀點從不反對宏觀調控。因為如果沒有市場活動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就不需要也不存在真正意義的宏觀調控;反之,沒有宏觀調控,也就沒有健全有效的現代市場經濟活動。 第二種觀點認為既然是整體過熱,就應該采用宏觀調控經濟的措施。最主要的是中央銀行進行貼現率(控制商業銀行準備金)、利率、匯率等調整,以控制貨幣總量。同時,調整必要的財政政策,如國債發行等等。至于哪個行業,哪個企業如何行動,那是微觀經濟問題,應該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以保證產業結構良性調整、企業競爭力與效益不斷提高。如果用行政辦法插手哪個行業或哪個企業的具體投資行為,就是用微觀辦法進行宏觀調控,那不是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然而,畢竟廣大企業已是市場經濟行為了,這種“宏觀調控”不能有效解決宏觀過熱問題,而且它要有正效應,執行官員必須具備二個條件:一是“智官”,具有超群智慧可以準確判斷行業、企業和項目等誰優誰劣;二是“清官”,不為任何私利所動。 第三種觀點還認為,既然是行業或地區局部過熱,那么宏觀調控就應用強有力的行政措施給予糾正。應該限制銀行貸款、清理投資項目和查處違法行為等等。還應有督察組到下面去督察以保證宏觀調控措施的嚴格實施。 宏觀調控之辯 三種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第一種觀點強調了歷史的總趨勢總方向——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宏觀調控必須牢牢把住這個總趨勢總方向。宏觀調控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急剎車。同時,宏觀調控過熱決不意味著只是降溫,必須保證該熱的行業、地區和企業仍應保持著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以確保國民經濟發展持續高漲。 第二種觀點從純經濟學來看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它是以一個規范的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的。然而,當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完成,市場經濟的成熟度尚待提高。這樣,第二種觀點的宏觀調控手段就不可能是想象的那樣有效了。同時,由于企業在市場上競爭不是完全公平的,并不能達到真正的優勝劣汰。弱勢的民企縱然效益優秀也完全可能因為得不到銀行貸款而被“扼殺”,反之,低無效益的國有企業就可能沒有這種危機。更不要說少數民企或政府運用非正常手段可以獲得額外貸款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連有效益的國企也可能成為受害者了。結果是強勝弱汰:沒有效益的“強勢”企業勝利了,優秀效益的“弱勢”企業被淘汰出局。凡此種種,經濟過熱不一定能控制住,即使控制了,經濟發展也同時被遏制了。 于是,理想的純經濟學的宏觀調控手段反而可能成為最不理想的了。第二種觀點深刻之處在于尖銳地指出ICOR=5這一嚴峻事實。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低無效益的虧本買賣呢?市場經濟和民企是不可能干這種傻事的,即使有這種失誤也會有及時自動調整的內在機制。出現如此高的ICOR,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行為(逐級層層放大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等)所致。既然如此,第二種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就更無能為力了。 第三種觀點的長處是注重中國實際。雖然它對宏觀經濟調控的理解有計劃經濟概念之嫌,但是,也正是如此,它對政府行為過熱,對計劃經濟習慣勢力過熱,卻無疑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措施。同時,也正是如此,它的有效性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應僅限于調控政府行為和計劃經濟習慣勢力下的部門和地區,不應干涉市場和企業(特別是民企)的正常市場活動。二是應保證高度公正與廉潔地貫徹實施,如果為首長批條、上級指示以及金錢賄賂等所左右,那么有效措施就完全變味了。 中央正確地指出,宏觀經濟調控不搞急剎車,不搞一刀切,并且采取了宏觀經濟杠桿手段與行政干預并舉,F在就看各級政府正確地理解與貫徹了。 要考慮經濟全球化因素 此次宏觀調控還告誡我們要重視宏觀調控理論、預警和有效手段的研究。中國已經參加了WTO,五年緩沖期即將結束,中國經濟進入了全面融入世界,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新階段。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在于企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要素按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配置。因此,分析中國經濟或投資的過熱或過冷也必須有一個全球觀念。 例如,鋼鐵或其它制造業,它們是否過熱,也不能只依據中國市場的需求和中國的資本和資源作為限制性因素。市場是面對全世界,自然也應該充分運用世界的資本和資源。即使市場需求是中國,只要這個需求能帶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應盡可能運用世界資本和資源。如果這樣帶動了世界資源的漲價,解決的辦法也不只是壓中國鋼鐵投資一條路。換一個思路想:如果只壓中國鋼鐵投資,鋼鐵將更長時期供不應求,豈非還要進一步漲價,讓國外鋼鐵企業大賺其錢嗎?假如中國鋼鐵工業大發展了,供大于求,鋼鐵價格下降了,中國鋼鐵可以出口參與國際競爭。只要中國鋼鐵企業技術先進、管理水平高,加上勞動力便宜的話,不是更有國際競爭力嗎?當然中國國內需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簡單地用行政干預抑制中國鋼鐵內需,鋼鐵價格暴跌,而中國鋼鐵工業又缺乏國際競爭力,那是中國鋼鐵的一場災難!關鍵是如何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也應該采取有利于提高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宏觀調控。 (作者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執行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