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破窗理論”再流行下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7日 08:07 新京報 | |||||||||
近日建設部最新的資料表明:今年房地產市場的一半需求是拆遷拉動的,而拆遷引起的信訪量也劇增,僅今年上半年征地拆遷上訪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量。(《新京報》)這份資料證實了我幾個月前在《給溫州購房團一枚大勛章》一文里的一個觀點:“政府通過大規模拆遷,一方面獲得大量廉價土地,另一方面‘制造’出大量的房屋需求者。”根據建設部統計,一季度的拆遷信訪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三倍。今年以來到建設部上訪的人數,截至6月22日已有4026批、18620人,其中集體上訪905批、13223人,個體上訪3121批、5397人,
建設部官員分析說,部分地區的城建指導思想存在偏差。一些建設項目的規模超出了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的需要,規模過大造成設施閑置、土地和資金浪費。房地產市場的一半需求是拆遷帶來的被動需求,不是正常發展形成的,局部地區存在供求間的結構性矛盾和區域不平衡,這和城市建設規模過大、拆遷量大有關,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距離。大規模舉債搞城市建設是一些地方政府建設城市和經營城市的基本想法,但缺乏與之配套的良性風險約束機制,容易導致地方投資超越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無限度擴張,不少地方建設項目投資超出了其可支付能力,直接造成拖欠工程款和拖欠農民工工資。有些地方采取壓低拆遷補償、限時搬遷等損害被拆遷人利益的做法,引發拆遷糾紛,對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在“經營城市”的過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官員動用的是公共資源,風險基本上全都由“公家”其實也就是地方百姓來承擔,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基本上無法形成“良性風險約束機制”。事實上,誰都明白,通過這種“先破后立”的方式拆除民房、制造需求的做法,其實質是經濟學中的“破窗謬論”。這樣通過行政的破壞性力量制造出來的大量需求,也必然造成一波又一波的經濟過熱。因為它“超出了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的需要”,而且嚴重超出了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的實際承受能力。最后導致的,必然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空心化”———大量的房屋閑置、大量的土地和國有資產浪費“拋荒”,而很多居民卻流離失所生活無著。 之所以一些地方官員不遺余力地推行“破窗謬論”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因為它可以帶來一系列的好處:GDP的增長,地方財政通過征地賣地獲得巨額收入,并且許多官員由此獲得政績。個別官員還可以從中和房地產公司里應外合,獲取巨額的個人私利。也就是說,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可以得到很多好處,卻只需承擔小小的風險。像嘉禾一樣幸運地得到媒體長時間關注的畢竟是少數,大量的拆遷事件都在“神不知鬼不覺”中變成了不可更改的事實。 盡管我們提出了新的、可持續的、告別GDP崇拜的科學發展觀,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歸根結底是在利益的不斷博弈中完成的。觀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是制度安排,是利益博弈中的制度安排。通過嚴格的產權保護制度、司法訴訟制度、輿論監督制度、利益表達機制,保護普通公民的利益,改變他們傳統中的在與地方政府博弈中的絕對弱小地位,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惟有嚴格的產權保護制度,才是經濟持續進步發展的恒動力,也是有效限制政府的權力擴張、遏止行政主導型經濟周期性過熱的苦口良藥。 □童大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