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標會崩盤的思考:把“草根金融”托出水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6日 09:01 新京報 | ||||||||||
福建福安“標會”形式的地下金融崩盤,再次向人們提出了“草根金融”的出路這一急切而又棘手的問題(5日《中國青年報》)。 “標會”的崩盤對當地家庭經濟的打擊是致命的。當地90%以上的家庭都參與了“標會”活動。他們的損失少則數千元,多則數十萬、上百萬元。整個福安市流動在標會中的資金發生額達25億元。而這個城市一年財政收入大約兩三億元,一年商業銀行儲蓄額約六七億
“標會”這一古老的經濟互助形式本有它存在的理由,而在其發展初期,標會僅限于互助,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標會”成為了一種地下融資手段。雖然從福安當地的情況來看,“標會”實際上是一個非法集資和詐騙的個案,但其中表現出來的民間融資的需求和市場,卻是一個普遍情形。 地下金融的存在,自有催生交易的動力。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已屢被人們提及,而由此帶來的草根金融的活躍,也應該引起關注。有數據顯示,活躍在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民間資本加起來,可能有10萬億之多,相當于一間大型商業銀行的規模。民營經濟的活躍,現有的正規金融體制的缺陷,則是被學者稱為“地下金融”或者“非正規金融”興盛的誘因。但是,打開這種困局的辦法,卻不是出在現有的大型商業銀行身上,而應該建立眾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在這一點上,區別對待民間土生土長的融資方式,將其中一些托出水面,能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完善我國的金融體系。 首先,國內現有的中小企業多集中于市場和技術都比較成熟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直接融資(上市)的高成本基本將大部分中小企業排除在外。 革新現有的大型商業銀行無助于中小企業融資局面的根本改善,大銀行的特點也不適于這種融資格局,這是靠政策呼吁無法解決的。大銀行在處理公開的“硬信息”如財務報表,信用編碼等有著優勢,較少采用面對面的人際接觸形式,而中小企業本身就在這一方面不具優勢,一些模糊化的、人格化的信息是大銀行無法處理的,卻是很多中小企業看中的。 在處理這類小額度的信貸上,不光有利潤問題,還有信息對稱的問題。而建立地方化中下金融機構,在于企業的直接溝通,處理關系型信貸上,無疑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而民間的“草根金融”,卻正好也有這些特點,其融資在信息對稱上,放款人不但對于借款人足夠了解,甚至可能知道每一筆錢的流向。 而信貸的規模成本,風險責任機制和其他一些體制原因,也可能使得中小企業向大銀行貸款積極性不高。而且中小金融機構越少,中小企業遭遇的信貸約束也會越大。模型分析表明,中小企業存在非均質性的情形下,貸款額越低,抵押比率越低,中小企業從大銀行獲得貸款越少,就越容易遭遇信貸配給。而中小金融機構的增加,使得貸款總量增加的同時,如果中小金融機構擁有的信息優勢越大,數目越多,則會有越多的中小企業受惠。而信息優勢這一點,恰恰是“草根金融”所倚重的。在福建福安持續20余年的“標會”,其初期互助性質的借貸也是建立在各方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只是后期一些地下融資的固有問題顯現出來導致目前的局面。 “草根金融”的活躍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因為降低了融資成本。主流經濟學對于“影子經濟”或“地下經濟”的分析是“地下經濟是規避當局對正規經濟的管制或過高交易費用的交易形式”,借用來說明“草根金融”,也可以考慮:是不是現有的金融體制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過高?而民間融資,它的低成本互助性的小額借貸,與國有商業銀行剛性利率不一樣的隨行就市的利率定制,都是其活躍的原因。 當然,“草根金融”也有消極的一面。各方行為缺乏約束力是最大的問題,而缺乏法律保護的情況下,利潤的訴求可能導致各種變相詐騙的滋生,如福安的“標會”集資,這也是“草根金融”亟待浮出水面的一個原因。 “草根金融”雖然處在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之外,不受法律保護,有著隱蔽性和非法性。但顯然,其存在的價值不宜全盤否定。對待由于民營經濟發展而生出的民間融資,宜“疏”不宜“堵”。對于那些能促進市場發育成熟的融資形式,適應市場需求,經改造可能取得合法地位的“草根金融”,如何使其成熟合法,可能是更需要考慮的問題。 □吳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