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今年的端午節似乎變得有些特殊。韓國“搶”了我們端午節的事情,終究讓國人對眼前的這一個端午節比往年多了些關注。這兩天,媒體上有關端午節的報道有很多,然而除了少數在報道賽龍舟的消息外,絕大多數對這一節日的關注,都還是僅僅停留在粽子上。許多媒體還美其名曰———“端午經濟”。
不得不承認,當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洋節”大行其道時,我們多少忽視了端午、重陽等這些傳統節日。“洋節日”為何盛行?其中當然不乏商家的貢獻。試想一下,如果街頭商鋪沒有圣誕樹、圣誕老人帽賣,國人哪會去記得圣誕?反之,如果一到清明青團上市,一到端午艾葉飄香,人們又怎會遺忘自己的節日呢?從這個意義上說,端午成為“經濟”,實在不是一件什么壞事情。可惜的是,僅僅有粽子生產廠家鬧騰的所謂“端午經濟”畢竟是有些名不符實的。
端午節是我國流傳了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據記載,古時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時至今日,這些習俗當中除了粽子還算有人吃外(年輕人大概也不大吃了),其他的幾乎都已經還給了史書。懸艾葉、插菖蒲、賽龍舟,這些老習俗也早已經離開了都市,至于五色花線、各種香囊、鏤花蛋袋等端午節的裝飾品,恐怕連買都沒地兒買了。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叫人不把端午遺忘嗎?傳統節日的冷清對比“洋節”的熱鬧,實在給人一種身處異地的感覺。
或許有商家會說,市場需求就是商家的金礦,此話當然不假。只不過,商家何嘗不能引導市場、引導消費呢?粽子不是端午節的全部,如果把艾葉、菖蒲稍作打扮,或許能與情人節的鮮花媲美;給香袋、蛋袋注入時尚元素,怎會不受年輕人鐘愛?商機是挖掘出來的,我國傳統節日豐富的歷史記述,就是“淘金”的寶藏。只要善于發掘,“端午經濟”絕不可能比“洋節經濟”遜色。而且,發掘“端午經濟”,不僅是經濟利益使然,更能在盆盈缽滿的同時,也為保衛民族傳統文化盡了一份力,有“眼光”和有“愛國心”的商家,都不應該錯過這樣的機會。為此,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都能真正成為“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