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評論員 陳濤
6月21日的《人民日報》發表“本報評論員”文章,題目是《堅持宏觀調控的基本原則》。文章說:“中央從去年5月開始采取宏觀調控措施到現在,用的是‘點剎車’的辦法。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也是有效的。”此前的6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時,也對宏觀調控的結果表示滿意,溫總理用“該保的保住了,該壓
的壓了”來描述這輪宏觀調控的結果。對所有這些結論最有效的支持是統計數據。6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報告,該報告的題目就叫《1-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8個百分點,回落加快》。該統計報告說:“5月當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90億元,增長18.3%,增幅比4月當月回落16.4個百分點。5月當月新開工項目12892個,比上年同期減少15.7%。投資增幅呈加快回落態勢,表明宏觀調控已見成效。”看到這樣的結果,不僅中國人高興,連《華爾街日報》也忍不住說:“過熱的中國經濟已初步顯現增長明顯放緩跡象,有望實現軟著陸,全球經濟也將躲過一劫。”經濟有自己發展的軌跡和周期,有時候會熱一點,有時候會冷一點,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為了避免大起大落,政府對經濟進行“削峰調谷”,比如,在過冷的時候,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在過熱的時候,用“宏觀調控”,以便經濟能正常、平穩地發展。就像人發燒通常是某個臟器發炎導致的一樣,宏觀經濟的過熱往往只是一個表象,在這個表象背后的是,微觀層面出了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在企業這個層次上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之道不在于宏觀經濟面上,而要從企業改革著手。正像治療發燒不能僅僅只用退燒藥,而要從根本上解除病灶一樣。自從1980年代以來,我們就在不斷嘗試企業改革之路。從“承包制”、“股份制”,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都曾經嘗試過,從總體來說,中國的企業改革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天,企業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企業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點在于,如何擺正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監督機制,如何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為企業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等。不管是從安徽蕪湖的“紅頂商人”,還是從“孫大午案”、“鐵本事件”、“德隆崩盤”等都能看出,我們的企業改革還任重道遠。企業是經濟的細胞,沒有健康的企業,很難設想會有健康的經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微觀改革是一個遠較宏觀調控更重要、影響更深遠的課題。我們已經在宏觀調控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現在是用更大的氣力來推進企業改革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