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端午經濟” 讓端午真正“經濟”起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2日 11:19 新京報 | ||||||||||
因為前一段的“申遺風波”,今年的端午節似乎變得有些特殊。我們向來都是失去了才懂得要珍惜的,因此,韓國“搶”了我們端午節的事情,終究讓國人對眼前的這一個端午節比往年多了些關注。這兩天,媒體上有關端午節的報道有很多,然而除了少數在報道賽龍舟的消息外,絕大多數對這一節日的關注,都還是僅僅停留在粽子上。雖然如此,但許多媒體仍美其名曰———“端午經濟”。
不可否認,現在“洋節”大行其道,我們多少忽視了端午、重陽等這些傳統節日。 “洋節日”為何盛行?其中當然不乏商家的貢獻。試想一下,如果街頭商鋪沒有圣誕樹、圣誕老人帽賣,國人哪會去記得圣誕?反之,如果一到清明青團上市,一到端午艾葉飄香,人們又怎會遺忘自己的節日呢?從這個意義上說,端午成為“經濟”,實在不是一件什么壞事情?上У氖,僅僅有粽子生產廠家鬧騰的所謂“端午經濟”畢竟是有些名不符實的。 或許有商家會說,市場需求就是商家的金礦,此話當然不假。只不過,商家何嘗不能引導市場、引導消費呢? 粽子不是端午節的全部,如果把艾葉、菖蒲稍作打扮,或許能與情人節的鮮花媲美;給香袋、蛋袋注入時尚元素,怎會不受年輕人鐘愛?商機是在于發現的。只要善于發掘,“端午經濟”絕不可能比“洋節經濟”遜色。而且,發掘“端午經濟”,不僅是經濟利益使然,更能在盆盈缽滿的同時,也為保衛民族傳統文化盡了一份力。 經濟和文化不是對立的兩個概念,相反,大凡盛世,經濟發達和文化繁榮總是并蒂而生。發展經濟不意味就要敗壞文化;同理,保護文化,也不意味著就一定要付出經濟的代價。傳統節日的保護,完全可以和經濟的發展并駕齊驅。為此,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都能真正成為“經濟”。 舒圣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