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鋼鐵廠的退休工人老馬最近告別居住了大半輩子的自家老屋,搬到一個花園式的小區。為了購買這套新房,他把老屋和新居全部用作抵押,然后每月依靠出租老房的收入“供樓”。
坐在寬敞亮堂的新房里,他滿足地說:“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想找個好一點的環境安度晚年。何況現在不用付首期款,‘以房養房’也不太吃力。”
現在的廣州人越來越注重居住質量,而不再僅僅滿足于擁有一套房子。對于許多廣州人來說,房子也不再僅僅是“衣食住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是已經成為家庭投資的一種穩定而快捷的“生財之道”。“二次置業”正成為許多羊城家庭追求新生活的一種方式。
家住荔灣區的王先生算是“老廣州”了。他1989年就投資幾萬元買了一套住房。幾年后,他把這套房子租了出去,自己再去買房供樓。用這種“樓賺樓”的方法,王先生現在已置辦了6處房產,每個月僅房租的收入就有2萬多元。
談起自己的“發家史”,王先生頗為得意地說,投資的關鍵是要有眼光,一定要選擇容易租出去并且有升值潛力的樓盤。例如他買的第一套房子當時才花幾萬元,現在可以賣到幾十萬。
相形之下,年輕一族則熱衷于優美的環境和高品質的生活。今年27歲的孫輝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廣州,工作后正趕上單位福利分房的“末班車”,在珠江南岸擁有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他把房子稍稍裝修之后,以月租2000元的價格與別人簽訂了兩年的租房協議,自己則在單位附近租了1房1廳,每月才花400元。
他說:“我還想過幾年單身生活,沒必要住那么大的房子。過幾年我會選擇一個環境好的小區供樓。”
去年,廣州市私人購房面積就超過600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近13平方米。
據中國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住房信貸處統計,自該行開辦個人住房貸款業務以來,到今年3月底,廣州地區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已高達75億元。
過去中國人在消費理財方面一向十分謹慎,不太敢花“未來的錢”。可如今,時尚的廣州人不僅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適合的消費理財方式,而且已開始懂得享受高質量的生活了。(郭瑩玉 趙東輝 陳冀)《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