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手房市場已經發展很長時間了,但大家都認為并不像期待中那么火。其原因何在呢?北京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市場一處處長陳同順首先明確二手房的概念,并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陳處長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都把上市公房認定為二手房的總體概念,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二手房市場是一個大概念,應該說這個市場早已經放開了,比如百姓中平房的銷售以及買了外銷房、內銷房,住用了一段時間又轉手出去,這都叫二手房。當然,已購公房上市,也算二手房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說,整個市場火不火,不能光用已購公房作
為評價。
記者:就公房而言,上市以來的情況如何?
陳處長:北京市從1999年11月15日公房正式上市起,截止到今年2月底,據我們不完全統計,全市申請入市的是2700多套,經過審核準予入市的是2300多套,實際成交的是2100多套,折合建筑面積14多萬平方米,成交金額達3.7億元。相對于其他早已開放的市場來說,北京的成交額度和數量應該說是高的。
記者:二手房不火的原因有沒有原產權單位方面的問題?
陳處長:應該說不排除。現在我們買房改房,基本上是兩種價格:一種是成本價格,一種是標準價格。標準價格本身就決定,要想上市首先要征求原產權單位的意見。因為標準價格中的6%是歸原產權單位所擁有的,只有94%是歸個人所有的,另外在原來房改售房的時候,一般都有一條規定:房屋在出售時,原產權單位有優先購買權。這里需要解釋一下,不少的單位在這里有一種誤解,認為不管什么價格都可以優先購買,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而是要在同等價格上有優先購買權。當然在同等價購買的房改房當中,在上市時也出現一些原產權單位不是很積極配合的現象。
記者:目前,二手房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可是否一致?
陳處長:一些購買房改房、準備上市的職工,往往容易按周邊商品房售價去定價。反過來,購買二手房的人,又想既然是舊房,應該大打折扣,所以,買與賣之間在價位上短期很難形成一致,這樣就使一些準備上市的房屋產生了滯留,也影響了它的交易速度。
記者:有些單位職工在購買了房改房之后,為什么長時間拿不到房屋相關證件?
陳處長: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原產權單位自己所售的房子整體上相關手續不夠齊備;還有因為政策規定,所出售的房改房,收回的房價款應統一交留到有關部門設定的住房基金組織,這筆錢應專款專用。但據了解,有一些單位并沒有及時送達,就無法取得交納這筆錢的證明,那么在申辦產權證時就會受到阻礙;也有的是因為單位責任心的問題,沒有著急給大家送材料,統一去申辦產權證。當然,這里不排除北京市由于房改房售得比較快,已經達到100多萬套,房地局相關辦理部門的人手比較少,這需要有一段時間。現在,房地局已在想辦法,盡快為大家加快辦事效率,同時也希望售房單位給予積極的配合。
記者:北京房改房上市是否還存在交易費用較高的問題?
陳處長:相對而言,北京在交易雙方交納的相關稅費上是比較高的。比如買二手房人,除了要交2%的契稅外,還要按照現行規定交納成交價的3%,加起來要高于買商品房交4%的契稅,同時還要交印花稅、手續費等。而賣房人盡管居住一年以上可以免掉營業稅,但還要交所得稅、手續費、附加費、城市維護費等,加在一起高了些。其次是收益分配,每平方米售價處于4000元至5000元之間的二手房,售房人要和原產權單位八二分賬;每平方米售價超過5000元的二手房,售房人和原產權單位要五五分賬。這樣算下來,也成為人們在計算自己賣舊買新時,經濟上劃不劃得來的問題。
記者:為加速舊房上市的過程,政府有沒有修訂政策的打算?
陳處長:從今年開始,我們對這個市場所暴露出來和反映的問題,做了一項調研計劃,準備在這方面做一些調整,盡可能使老百姓能更便捷地進入市場,最終實現他們以小換大、以舊換新的愿望。
本報背景資料室
到哪去找“二手房”
去年,本市“二手房”市場不火的原因除了陳處長所說的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買房人和賣房人之間的信息不暢問題,現將兩個介紹二手房知識的媒體介紹給大家。北京晚報“購屋手冊”:本報“購屋手冊”是北京較早開辦二手房版面的媒體之一,自開辦以來,除介紹一些有關二手房方面的知識外,還刊登一些出售二手房的信息及中介機構,如置業家園、北京精品家園等。北京電視臺“京城廣廈”:“京城廣廈”今年推出一個“我賣我房”版塊,該版塊讓老百姓直接上鏡介紹自己的房子,讓觀眾對房子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為二手房買賣雙方搭建溝通的橋梁。另外,“京城廣廈”還借助電視媒體的優勢,與一些合法規范、信譽度高的中介公司進行合作,提出“新中介模式”,為想買房賣房的觀眾提供一條龍的中介服務,這樣,可以為買賣雙方省去許多立契、過戶等讓人頭疼手續。羅榮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