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激情歲月”還有多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6日 11:28 《今日東方》 | ||
本刊特約評論員 1998年以來,房地產投資和住宅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必懷疑。但種種跡象表明,隨著內需和出口的活力凸現,房地產投資肩負的歷史使命已接近完成。 央行2002二季度貨幣執行情況報指出,2001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對中國GDP增長的直接和 央行為何憂心忡忡? 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透過其官方網站宣布,將對2001年6月以來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業務辦理情況進行檢查。 這實際上表明了銀行對房地產貸款的一種擔憂。而這種擔憂在此前的2002年二季度和三季度貨幣執行情況報告中已經透露,即對“防止在房地產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滋長經濟泡沫”、“警惕房地產泡沫”的再三強調。 金融機構的警惕其來有自。且不說1992、1993年的房地產過熱,10年過去后,銀行仍有4000多億元的資金被占壓,單是目前的情形也不容高層安枕。據建設部等部委的調查,目前房地產開發企業約百分之二三十的資金是來自銀行貸款,而至少一半以上的購房者申請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兩者相加,約60%的資金來源于銀行。這種資金集中度對金融部門構成的潛在風險過大。10年前的房地產熱主要是國有企事業單位(包括省市政府)瘋狂投資(貸款),資金來源幾乎都是國有性質,而近幾年民營房地產企業的資金已占整個房地產投資的一半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超過70%,但一位房地產商告訴《今日東方》記者,這些民營企業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銀行貸款。譬如,曾經因破產拍賣而備受社會關注的北京玫瑰園別墅,山東梁希森得手兩年后宣稱一期基本售罄、二期銷售順利,但記者在北京市房屋土地權屬登記事務中心的抵押登記公示中發現,玫瑰園別墅一二期6.56萬平方米及44棟別墅(5819平方米)已分兩次抵押給了昌平區沙河農村信用合作社,而北京玫瑰園已竣工并達到入住標準的別墅共208棟,建筑面積5.8萬平方米。 事實上,就在央行發出對房地產泡沫的警示信息后不久,中國光大銀行、民生銀行等就已經加強了對房地產開發貸款的審查。不過,這些中小銀行在整個房地產金融里所占的份額幾乎微乎其微。記者注意到,央行此次對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業務的檢查內容,基本上仍然是2001年6月26日央行有關加強房地產信貸的通知內容(下稱“6.26”通知)。也就是說,如果嚴格按照這個通知去做,銀行的風險基本可以降至最低。但實際情況怎么樣?北京一位著名房地產商告訴本刊記者,如果銀行真的是在開發項目“多層住宅主體結構封頂、高層住宅完成總投資的三分之二”(“6.26”通知規定)之后,才發放貸款,那么70%以上的開發企業就沒有能力去開發,他就只有死掉。“但你去問一問,哪家開發企業拿不到貸款?” 無怪乎央行不放心了。一位專家再次對本刊記者預言,如果央行能下決心,確保所有商業銀行都能遵守“6.26”通知,那么,不出三年,70%的開發企業被淘汰是完全可能的。但淘汰之后怎么辦? 上市公司房地產情結的幻滅 2000年以來,幾乎是緊接著網絡股神話的破滅,善變的上市公司就紛紛投身于房地產業。 據統計,從2001年到2002年11月,深滬兩市2000多只股票中,累計有201家非房地產類上市公司投資房地產。上市公司中涉及房地產業務的公司達到了348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28.86%。 雖然房地產市場一片紅火的態勢,但對多數房地產上市公司來說,并不是所有的投入都帶來同樣的回報,不少公司近兩年業績反而大幅下滑。據2002年三季度季報披露的情況,41家地產類上市公司預計2002年業績肯定增長的只有10家,而預計業績下滑的達到了19家。而另一項專題研究報告指出,到2002年8月底,已公布中報的22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為0.064元,除非經常性收益后為0.053元,大大低于深滬兩市已公布中報的600家上市公司的水平(平均每股收益0.107元)。 對于房地產上市公司或與房地產有關的上市公司來說,且不論其高價置換房地產資產或高價買入地皮,是否是一種類似兩年多以前網絡生物概念的炒作,單就其面臨的市場環境而言,并不樂觀,甚至可以說是嚴峻。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商品房空置數量幾年來與日俱增。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2年10月,全國商品房空置量又增長了10.8%,總量已超過1.25億平方米。這至少表明某些產品出現了結構性的過剩。很多上市公司此前對房地產開發行業完全陌生,對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房子根本就不清楚。而一旦項目位置選擇不當、產品設計有缺陷,就會遭到購房者毫不留情的拋棄----而只要一個項目爛尾,很可能導致整個公司當年虧損。這種現象近兩年才跨入房地產投資行列的上市公司中并不鮮見。 滬深股市從高點跌落,套牢的不僅是房地產公司以及近兩年熱情投身于房地產的上市公司。銀行資金占了房地產類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作為房地產生態鏈上的重要一環,房地產類公司上市公司的被套,某種程度也即是銀行資金的被套。這也正是金融監管部門乃至高層領導憂慮的。 預期的透支 在幾大重大利好因素的刺激下,對未來幾年的房地產,很多人有強烈的預期。譬如,對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WTO、上海申博成功,將使中國數個重要城市的房地產受惠數年。 但是,我們發現,預期被嚴重透支了。北京、廣州、上海,北京奧運村附近的房價漲是漲了,但賣得并不比以前更好;跨國公司有條不紊地進來了,但對寫字樓的需求并未特別放大,2002年三季度北京寫字樓租金卻有所下滑;上海啟動了浦江兩岸開發熱潮,房地產新建面積急劇放大,地價成倍上揚,結果是2001年房價平均上漲10%,2002年房價還在上漲。 由于房地產投資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所占的權重較高,一旦房地產投資增幅突然下滑,它將對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拖滯影響。1998年以來,取消福利分房后釋放的巨大購買潮即將平抑下來;與此相關,北京豪宅50%為外埠人群購買,上海中高檔商品房的外地購買人群亦超過50%----其中一部分是投機性的購買,倘若這批外地需求被某種力量阻隔,其影響幾乎也將難以估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房地產投資目前已占到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或以上。但經濟對房地產依賴性以及金融對房地產依賴性的增加,卻引起了人們的警覺。深圳房地產投資占投資總量的60%,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對此深表憂慮地說:“那咱們就瞧瞧,到底是我悲觀,還是你們過分樂觀,不要說我沒有言在先,這么大(比例)的拉動是不行的。” 在大洋彼岸,美國經濟欲振乏力,房地產卻異軍突起(2001年房價上升9%,創歷史新紀錄,2002年仍繼續上漲),幾乎扮演了一種救世主的角色。但是,包括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在內的專家們擔心的同樣是,一旦房地產“陷落”,它對恢復緩慢的美國經濟的打擊將幾乎是致命的。這也是不少專家對中國房地產擔心。10年前,僅僅是北海、海口、三亞、惠州這些二三線城市房地產的過熱,就使中國房地產險遭覆頂之災;而據本刊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杭州、寧波、重慶、深圳乃至北京、上海等地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區域性泡沫或泡沫苗頭,如果廣州、重慶、深圳、北京、上海這些重量級城市的房地產出了問題,它們對中國房地產乃于中國經濟的打擊將更為致命。 中房集團董事長孟曉蘇2002年12月表示,房地產供求兩旺的狀況將持續1年左右,但如果潛在的問題被引發,房地產業可能提前進入調整期。而正是這個孟曉蘇先生,此前多次宣稱中國房地產的上升周期還可以持續8-10年。 再譬如,奧運會對當地房地產業的影響,有一個公認的說法是,正式舉辦前兩年達到高峰,此后逐年下跌。因此,不少房地產商說,要在2006年之前在北京好好撈足,然后歇幾年。與此相若,世博會給上海房地產帶來的高峰體驗將可能是在2007-2008年甚至更早。如果說上海、北京等一級城市因政策調控和潛在的新增購買力還不至于大喊“房地產泡沫”的話,中國一些二級城市已經存在較為嚴重的泡沫因素的話,已經是海內外、業內外共識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杭州、寧波等地有實力的開發商目前就已經開始撤離當地房地產市場。然而,就像股市有一個“逃頂”之說一樣,如果人們預期2006年是“頂部”,那你必須在2005年把貨出干凈,這才能稱得上是“逃頂成功”。 由于北京、上海對全國房地產的重大影響力,人們想問,2005年真的是中國房地產的逃亡之年?在此之前的2003-2004年呢,是房地產泡沫之年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