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少波
當內地大中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越來越高,當越來越多的港人選擇到珠三角置業,當中國跨過世界貿易組織的門檻,當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內地安營扎寨,市場觸覺極為敏銳的香港地產商再度嗅到了盈利的味道。從北京到上海,從廣州到深圳,不管是內陸的成都,亦或是臨海的青島,港資二度搶灘內地房地產市場勢頭正勁。活躍其中的,不僅有香港地產
界的“五虎上將”,還有老牌的英資財團,而站在地產商背后的還有建筑師、測量師、地產代理……
地產巨頭北上“圈地”
近期以來,香港地產商幾乎是不約而同地在內地布下重兵,增加土地儲備。
今年以來,香港首富李嘉誠先是宣布投入100億元巨資開發北京市朝陽區東壩河350公頃土地,接著又斥資3.9億元買下上海古北新區一塊地皮,準備興建15萬平方米的住宅樓和商住樓。“和黃地產”是“李超人”進軍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旗艦,“和黃地產”在日前召開的京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上宣布,該公司將投資30億元在北京興建姚家園,建筑面積達40萬平方米。其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該集團推售2000套住房,明年則是該集團內地樓盤推售的高峰期,總數在4000到5000套之間,廣布于北京、上海、重慶、深圳、珠海、東莞、廣州等多個大型住宅小區。據悉,該集團在內地的土地儲備超過400萬平方米。
已經在上海、北京、大連、沈陽和廣州等地擁有多個地產項目的新世界發展集團并未止步。該集團主席鄭裕彤不久前出席一次公開活動時宣稱,今后將繼續加大對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香港另一位地產巨頭、“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也在同一場合宣布,該集團正考慮投資發展靠近上海浦東的一兩塊地。該集團旗下的內地房地產公司“恒基中國”在京、滬、粵等地擁有20多個發展項目,上個財政年度的營業額勁增19.5%。香港地產“五虎上將”之一的恒隆集團則集中投資上海,投資額已超過12億美元。
最令人關注的是,香港“地產之王”———“新鴻基地產”也宣布加入戰團。該集團的創辦人郭得勝出于穩健考慮,在去世前曾經定下規矩:投資內地房地產的金額不得超過該集團資產的10%,如今這一規矩正式被他的兒子打破。早在今年上半年,該集團副主席郭炳江即宣布,只要是好項目就會投資,今后不再設投資上限。該集團投資內地的大動作隨即曝光:投資8億到9億美元(約62.4億至70.2億港元),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茂大廈附近興建一座標志性建筑物。
縱覽港資這一輪攻勢,不僅這些稱雄香港本地樓市的地產巨賈聲勢浩大地斥資“圈地”,那些中小地產商同樣不甘落后。人稱“上海女婿”的羅康瑞憑借“新天地”項目,一炮打響,為瑞安集團在上海樓市闖出一條路。“東方海外”已經預留了數億元資金,用于拓展上海的豪宅市場。記者認識的一位小型地產商,早在多年前已經悄然地在上海和廣州分別建起別具一格的住宅小區。
在香港上市的中資地產企業同樣高歌猛進。“中海地產”兵分幾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立自己的品牌,其在廣州的項目更被稱“明星級樓盤”。不斷在內地啤酒、零售連鎖等領域合縱連橫的華潤集團,也在地產市場掀起狂瀾。老牌英資財團“太古”、“置地”蠢蠢欲動,在內地的大城市尋找搶灘的良機。
看好內地“入世”商機
港資這一波投資熱,起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至今仍在蓬勃發展,引起業界的極大關注。追尋這一投資熱潮的來龍去脈,有兩條主線:一是分享內地加入WTO帶來的巨大商機,一是香港的地產市道尚未走出低谷。
到內地投資的香港地產商無不密切關注著內地經濟的脈動。從宏觀來看,內地經濟連續多年保持高速發展,甚至在全球經濟低迷的今天,仍能保持7%以上的增長,令港商贊嘆不已。從微觀而言,一度被視為奢侈品的住房和汽車,正成為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費熱點,出境游、出國游的人潮更令人看到內地經濟的繁榮。分享內地經濟的成功,成為港商投資內地的驅動力。從過去集中開發高檔寫字樓,轉為主力開拓個人消費的商品樓市場,香港地產發展商戰略重點的轉移,反映出他們對大城市居民購買力的信心。
加入WTO帶來的商機是一個不容輕視的因素,正是它再度勾起了香港地產商的胃口。加入WTO近一年,中國政府信守承諾,不斷向外資開放新的投資領域。跨國公司正紛紛把中國作為采購中心,外資銀行在大中城市不斷搶奪高端客戶,第一家合資基金也已誕生……在內地居民消費力不斷上升的同時,那些伴隨著中國加入WTO腳步而進入內地的外國資金和人才,則成為撐起樓市的另一股堅實力量。據統計,去年非上海居民購房比例為18.95%,而今年上半年更高達25.8%。
與內地蓬勃的房地產市場相比,香港樓市則顯得低迷不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市泡沫爆破,元氣大傷。盡管香港的平均樓價至今已經比高峰期下跌了約60%,但是在供應仍豐、信心未足的情況下,估計香港的樓價仍可能繼續走低。近期就有多家地產商變相減價售樓。香港市場的利潤不再如過去那般豐厚,資金當然要進入新興的內地市場尋利。以上海為例,不少物業的租金回報遠高于港元利率。翻開多家地產公司的年報、中報,與香港業務大幅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們的內地業務卻強勁飚升。
需要補充的是,盡管投資勢頭迅猛,但是香港仍是這些地產商的主戰場。經歷過市場的起落,港資再度進入內地市場也變得更為慎重、更為理性。而香港巨頭與國際財團和本地虎的短兵相接,無疑會出現一番惡斗,令內地樓市的競爭更加激烈。
(本報香港專電)
香港地產資本“本土化”掀起“第二次浪潮”
港資為何卷土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