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貨幣分房政策在廣東的實施,在國家與企業減輕了負擔的同時,群眾也有了更多的住房選擇。本報記者 黎旭陽攝
貨幣分房是住房分配貨幣化的簡稱,是指在分配形式上,由住房的實物分配改變為貨幣分配,在分配對象上,由以家庭為對象分配住房改變為以職工為對象分配貨幣。按照有關規定,職工在實施單位工作滿兩年以上,購買住房時可向省市房改辦申請提取本人名下的住房補貼本息余額,款額不足的,可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
2002年國慶黃金周,廣州樓市全面開花,許多樓盤人頭涌動,成交踴躍,銷售業績超
出了預期。其實,近幾年的黃金周只是樓房暢銷的一個契機。有關資料顯示,廣東房地產投資連續幾年處于高速增長態勢,去年全年銷售面積達2100萬平方米。專家認為,貨幣分房的實施是這幾年房地產業呈現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廣東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已經有3年時間,為推動住房分配貨幣化向縱深發展,今年廣東全省將加大住房補貼資金轉化力度。今年初,廣東省建設廳已要求,確保補貼資金盡快落實到職工個人賬戶上。目前,廣州住房公積金貸款最高限額為16萬元,近期有望提高到30萬元。
在衣食住行用五大基本消費中,人們感到最困難的是住房。40多年的福利住房制度,使我國住房建設步入國家、單位投資建房———實物福利分房———廉價租房或售房———住房資金越循環越少的怪圈。在福利分房制度下,往往是參加工作早的住新房,參加工作晚的住舊房;職務高的住大房,職務低的或沒有職務的住小房。
而實行貨幣分房后,職工按自己的職務、級別領取補貼,買什么位置、什么層次、什么朝向、多少面積的房,都由自己選擇。一旦改變了從單位分房的預期,個人必然成為市場購房的主體,必然激發出極大的購買力,也解放出極大的生產力。
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共同作用下,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影響需求,廣東的房子越建越漂亮,越建越有氣派、越建越現代化。目前,廣東崛起了一個個環境優美、管理完善、設施先進的新型住宅小區。1997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8.4平方米,還有幾百萬戶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但到去年底廣東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為14.4平方米,在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人均住房面積達30平方米,住房條件大大改善。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也越來越大。
(本報記者劉伯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