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新閘路的徐先生,這些天正馬不停蹄地看房。現有住房已經進入動遷階段,預計能獲得15.4萬元補貼款,徐先生打算再貼上十幾萬元,買一套30萬元左右的新房。可是一圈兜下來,滿目都是每平方米動輒6000元、8000元的樓盤,單價3000元左右的樓盤芳蹤難覓,偶見宣傳廣告,不是地段太過偏遠就是房型大得奢侈。中低價住宅缺位,已成最近滬上樓市產品供應不均衡的一個突出表現。
近來,上海樓市一路上揚。總體而言,市場呈現投資與消費并舉、增量與存量聯動的健康格局。但也不得不承認,大量住宅新秀中,價高者引領潮流。別墅四面開花,市中心新盤也基本以高檔公寓為主。目前靜安、黃浦、盧灣、徐匯等區,已基本沒有單價在4000元以下的預售新房。即便是房價水平較低的閘北、普陀、寶山等區,單價3000—4000元的樓盤也日趨減少,30萬元在閘北、普陀已很難買到一套房子。而浦東、閔行一些每平方米3000元上下的樓盤一經上市,預訂者就爭先恐后。
中低價新建住宅緊缺,大量動遷市民和低收入者紛紛涌向二手房市場尋覓房源,導致二手房價迅速上躥,一些市民因此望而卻步,6月份二手房的成交套數已有所減少。
據上海二手房指數辦公室的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二手房各房型單價都有200元以上的增長,部分區域房價漲幅超過10%,有的已經接近同區域新房。20-25萬元的二手房成了各大中介公司爭搶的“香餑餑”。
看來,在尚未開發的地塊中,適當調整產品結構的問題應當引起足夠重視。有關人士分析指出,目前開發商熱衷開發高檔房產,而對低價房開發不感興趣。其實,上海的個人購房比例如今已高達95%,隨著市中心大規模舊區改造的不斷推進,市民對中低價位住宅的購買需求不可小覷。那些總價在30-40萬元,建筑面積在80-100平方米的二室一廳甚至更為經濟的房型應當會有較為長久的市場生命力。
那么開發中低價住宅,是不是意味著樓盤的品質大打折扣?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也許,中低價住宅不會出現在市中心土地成本較高的繁華地段;也許中低價住宅中沒有一擲千金營造的人造水景,但選用合理的建材、設計合理的造型等對中低價住宅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中低價住宅同樣能做到符合上海城市形象與功能定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房地產開發是一個利潤相對豐厚的行業,低價而不低質,開發商完全可以從中尋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點。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