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連日來,南京房地產界爆出一條大新聞:浙江紅樓集團計劃收購白下區的南京萬廈和大開發這兩家區屬企業,而且相關部門正在調查企業的賬戶以摸清各自實際的資產狀況,兼并之舉似乎已是箭在弦上。但昨天記者獲悉,根據調查,浙江紅樓要一口“吃”下這兩家企業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目前形勢還未最后明朗,但這項收購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渺茫。
原來,浙江紅樓收購兩家企業可以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標是這些企業手中大量依靠過去的“以地補路”政策獲得的土地資產。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南京由于城市建設迫切需要資金而出臺了“以地補路”的政策。在此期間,不少區屬的國有企業為了修橋鋪路大傷元氣,但同時也獲得了寶貴的土地資源。以南京萬廈為例,該集團手中的地塊遍布內橋、洪武路、夫子廟以及石門坎地區,總價值估計有1個多億,而且目前該企業賬面上的贏利達到1.6個億。而白下大開發手中也有不少地塊,但由于欠債1.8億,因此無力自行開發。此次區政府打算將二者捆綁出售給紅樓。紅樓買下這兩個企業的“殼”,則可以順理成章地以較低的價位拿到這些地塊,這比在激烈的招標拍賣中拿地要合算得多。
不管收購的結果最終如何,“紅樓事件”反映出南京在土地管理上還存在缺陷。一方面開發商在土地招標中為爭搶一塊地,擠得頭破血流,土地價格也因此“呼啦啦”地往上躥;而另一方面,土地的協議轉讓始終不斷,有像紅樓這樣打算通過購買企業拿地的,有區屬企業直接轉讓的,也有以聯建之名行賣地之實的。有關人士透露,目前南京在市場上進行招標拍賣的地塊占年土地開發量的一半都不到,不少地塊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悄悄地流轉。長此以往,不僅容易導致國有土地資產的流失,而且也使得地方式不同的開發企業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從而不利于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本報記者 陸艷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