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目前空置房已達2000萬平方米,占全國空置房總量的20%!而今年廣東省內開工的項目高達1億平方米,其中僅廣州市便達4000萬平方米,廣東省建設廳副廳長劉錦紅日前為此給廣東房地產開發商大潑冷水“降溫”。消息公布后引發了業界與市場的一陣騷動:廣東房地產開發是否過熱了,到底應該怎樣看待這2000萬平方米,廣東扛得起2000萬平方米的空置房嗎?廣東樓市競爭環境惡化
運動住宅、旅游地產、生態園林、教育概念、E社區……等等,各種同質化產品的過分炒作及概念的透支,見證了廣東房地產市場競爭的劇烈。然而,廣東樓市競爭環境的惡化,并不僅僅因為2000萬平方米空置房數量的巨大(實際數字有可能比政府公布的要大得多),且空置數字一直在逐年遞增這一現實,重要的是,新開工量極為巨大,今年廣東全省在建商品房面積首次突破1億平方米,其中僅廣州市便高達4000萬平方米!并且完成的投資和新開工面積的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樓市嚴重供過于求在廣東已是不爭的事實。
日前,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推出了規范房地產開發用地行為初步意見,其中明確規定:“加強房地產開發用地的批后管理,嚴格執行凡閑置兩年以上土地予以收回的政策,對沒有依合同規定投資開發的,依法收取閑置費”。無疑,這又將會加劇廣東房地產市場的開發熱潮。
與此同時,“爛尾樓”問題也是廣東房地產市場“心頭之痛”,據了解,目前僅廣州市便有“爛尾樓”項目多達200個,尤其重要的是,雖然有關方面為解決“爛尾樓”問題做了不少工作,然而多年來廣東“爛尾樓”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甚至數量上也是多年不見降低,日前在廣州更爆出了中國第一“爛尾樓”————中誠大廈!“爛尾樓”是一個“失控炸彈”,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然而麻煩的是,“爛尾樓”無論是死是活都會帶給樓市巨大沖出。大批量“死火盤”,不僅會造成有關開發商與銀行巨大的損失,也會引發整個房地產業的“信心危機”,而“救活”這些“爛尾樓”,則又憑空增加了樓盤上市量,令本已日趨劇烈的樓市競爭“雪上加霜”。抵御風險能力降低
房地產開發歷來是以“小投入”來撬動“大資金”,這一情況在廣東尤其明顯。權威數據顯示:目前廣東房地產開發商自有資金僅占總量的21%,而貸款、收訂金與預付款及建筑商墊資則占了近80%!這既說明廣東的房地產開發商資本運作的“成功”,同時也暴露出廣東房地產開發商對外資金依賴過大,隨著商品房預售規定日益嚴厲,以及銀行信貸資金的收緊,今后開發商的資金壓力也將更大,抵御風險能力也將隨而降低。需要補充的是,目前廣東房地產開發商儲備的土地普遍過大,這無疑也加大了企業的資金壓力,與資金壓力日漸增大相“呼應”的是,目前廣東房地產企業贏利能力普遍下降并已開始進入了“微利時代”。以廣州為例,有關數據顯示,去年1至9月利潤為9·7億元(不可否認這其中隱藏著極大的“水份”),依此類推去年全年不足14億元!我們知道,去年廣州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385億元,這意味著去年廣州房地產投資利潤率還不足3·7%!即令“擠掉水份”將此利潤率提高一倍,也還不足10%!“大資金搏小利潤”,在日趨劇烈的房地產市場競爭前提下其風險之大可想而知。
倘若廣東省房地產開發的利潤率都是如此低下的話,怎能扛得起2000萬平方米的空置房呢!難怪有業界權威不時出面放話說,別看開發商現在都很風光,可能不用過太久,就有一批要“拍屁股走人”。過剩與短缺催生機遇挑戰
一方面是政府權威部門領導“潑冷水吹冷風降溫”,而另一方面,各大房地產開發商卻是躊躇滿志信心“爆棚”,其實,政府官員與開發商的這兩種心態正好反映出了當前廣東房地產市場的兩種市態:一方面是空置房數量巨大市場競爭劇烈,另一方面是需求旺盛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入世的利好,對中國房地產業尤其是對廣東樓市的促進作用是直接而實在的,雖然去年廣東全省商品房的銷售增幅低于10%,但這是在廣東樓市多年來銷售高速增長后基數變大而致,并不意味著市場需求不旺。以廣州市為例,近三年來商品房當年成交量均超過同期批準上市量,便是市場旺盛的最好說明。
還以廣州為例,目前廣州空置房數量為560萬平方米,而廣州市人口高達900多萬,每人增加一平方米,便可將560萬平方米的空置房消化殆盡。當前世界發達國家人均居住面積高達35平方米,而廣州市人均住房面積還不足14平方米,故且不計外來與新增人口對住房的需求,僅是廣州現有居民改善住房需求提供給房地產發展的潛力與空間便是極其的巨大,假設將廣州人均住房面積提高至24平方米,便是9000萬平方米的需求量!從這一層面上說,廣東完全有能力扛起這2000萬平方米的空置房。
更何況,目前各地處理空置房的舉措及市場化手段也可為廣東使用,例如北京偉建置業公司啟動的“房金工程”,其投入數億元資金收購京城各種閑置空置房產,形成大規模資產鏈,通過租賃經營、銷售變現等手段將不良資產轉變為優良資產,并輔之以房地產基金運作,實現房地產資產在短時間內變現和讓停滯資產迅速流動起來的目的。無疑,此舉為廣東解決巨大的空置房提供了有益啟示。
隨著廣東居民住宅需求從生存需要向舒適需要轉變,房地產產業增長方式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廣東樓市供大于求與結構短缺現象還將長期存在,機遇與挑戰也將并存。理解了這點,我們便不會為2000萬平方米的空置房而憂心,也不會因市場需求的旺盛而得意忘形失卻對風險的警惕。記者/黃博華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