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紫金
不久前,“入世”、“申奧成功”等概念著實讓樓市“火”了一把。隨著天氣的轉涼,不曾想市場也冷了下來,無論是展會上還是售樓處成交量明顯不如上半年,某些熱銷樓盤月成交由上百套降至幾十套,到訪人數也少了許多。京城10月份原定的幾個房展會也流產了,樓市猛然間降溫,使為數不少的開發商一時回不過神來。對此,業內權威人士斷言,樓市
調整期已不期而至,短為一年,長至兩年。
近來樓市的降溫并不奇怪,這是對年初房市過熱行為的修正,是樓市進入景氣空間后的正常調整。為什么這樣評價呢?首先,自7月份以來政府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手段發揮了效力。比如銀行對房地產按揭政策的調整,抬高了售樓門檻,既限制了部分購房人的貸款申請,又使開發商的回款慢了,工程進度受到影響,這必然會影響市場成交量;前不久建設部出臺了《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對市場加以規范,尤其是政府對高房價出拳打壓,已對市場非理性行為產生抑制作用,表現在成交量上即由多趨少。一份資料顯示,去年北京市商品房年銷售量為1200萬平方米,而到今年7月,銷售量才近400萬平方米。
其次,北京樓市的供應量與需求量不匹配。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量上的,一是結構上的。據偉業顧問研究中心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共推出新商品房項目近130個,而去年同期的新盤數量是85個,同比增長53%。據了解,包括土地開發量、投資量等指標同比都增加了50%至60%。由于市場供應量突然放大,需求量并未完全釋放出來,而且供需不對路,矛盾突出。調查顯示,北京市場需求多的是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的產品,但市場提供的多是6000多元以上的產品,很多購房人望房興嘆。
再次,今年被稱為“入住年”,實際是“入住問題年”。這恰恰是因為前期市場不規范,“蘿卜快了不洗泥”造成的。部分開發商只重視營銷策劃,而忽視產品質量,到了入住的關頭出了問題,有的明星樓盤也難免糾紛。此類問題主要是拖延交房、面積不實、改變原規劃設計,再就是質量通病等。為此,業主在與開發商多次對話、協商不果的情況下,出現了業主聯合在售樓處靜坐,或鬧上展會的激烈行為;有的則尋求法律保護,將開發商訴之被告席。由于入住樓盤糾紛不斷,也造成了預購房者的恐購心理,他們寧可持幣觀望,也不肯輕易出手,決不去做“冤大頭”。這也是近來樓市銷售不旺的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3方面的問題,樓市急剎車,進行一段時間調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美國“9.11”事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早晚也會滲透到國內市場來,早調整總比晚調整更主動些,損失也會小些。當然,北京樓市的調整多少也會波及到其他城市和地區,尤其是樓市過熱的城市。
如何進行調整呢?筆者認為,首先市場各界人士的心態應放平和些,放慢向房地產投資的速度,整合原有開發項目資源,深入了解市場到底需要什么房,是住宅?是商住樓?是寫字樓?是賓館?還是商廈?又是需求什么檔次的,以減少投資的盲目性。再之,今后新上項目一定要“以人為本”,注重生態、綠化、健康環境,將閱讀、健身、貯藏等功能的細微之處考慮進去,切忌大而無用,把有限的居室面積和土地資源充分利用好。已該入住的項目,應汲取問題樓盤的教訓,按照政府規范一一自我檢查,糾正可能出現的問題,變被動為主動,以良好的樓盤形象,贏得購房者的信任。
可以預料,經過調整的樓市會更放異彩,在開發商規范的運作下,購房者會更理性、更成熟地進入市場。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