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硬與軟
硬性思維是指從技術角度做設計,包括設計規范、設計要點、功能配套、使用性質。軟性思維(彈性思維)是從市場經濟、使用者思維、藝術創作等角度分析。
以商住樓為例,發展商征用土地,所做的前期工作是可行性研究:1、用地投資評估;
2、確定各功能使用性質;3、銷售對象定位;4、工程成本、廣告、銷售成本預算;5、年度資金計劃。以上都屬于從軟性思維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建筑師的軟性思維是依據發展商的要求如:功能使用定位、銷售對象定位、工程成本,以及設計規范、設計要點、功能配套、使用性質等。其中軟性思維的重點是銷售對象定位、工程成本,較容易忽略的是對所定位銷售對象的心理研究。如:設計所要服務的對象屬于哪一種階層,品位是哪一類;年齡密集區是哪個年齡段;對戶型和功能分區面積的要求;對鄰里素質的要求;能吸引他的賣點是什么;哪一種新的樓宇概念容易接受等……這好象是策劃部或中介公司考慮的問題,但若建筑師不能領會其中深層意義,又怎能把握設計的尺度呢。
工作中曾有一個例子,發展商研究市場需要后,向設計單位提出:1、某商住樓擬建在廣州某新城,是金融中心;2、服務對象定位是新一代中高檔次的白領階層及商務人士;3、一房、兩房、三房總數比例是1:2:1,建筑面積分別約42、88、108……由于用地是80m×80m方型地塊,設計單位毫不猶豫地套進原有老式井字型存檔方案庫中,解決建議面積的方式是把功能廳、房的長寬相對拉大。設計完了,發展商也完了,該設計單位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出幾年也玩完了。
對建筑所定位銷售對象的心理研究應考慮:1、新一代中高檔次的白領階層定位是以有3—10年的工作積蓄,月薪8000—30000元。這類人群生活節奏快,買房是為工作便利,新思維接受容易,歸家生活講究享受,寧出重金不要次品。若是置業會以兩房為主,廳要大,容易布置音響;廚廁可以簡單但要舒服、時尚;主房要大、舒服,可以看電視,要有工作空間,強調景觀。2、商務人士以工作便利為主,三種戶型可針對不同類型,以一房一廳或公寓式房廳套間為要,廳房布置可以簡單,但要求有上網工作與商務空間,陽臺實用或許要求不高。這樣,對于各功能區的空間設計與大小就粗略有了一個概念。軟性思維與市場經濟
一年前,《亞洲華爾街日報》曾對亞洲企業的管理層人士進行過調查,從好的方面來說,此次調查顯示,企業在經濟環境好轉之前,正努力延緩投資并專注于縮減成本。從壞的方面來說,那些投資風險較大的國家以及流動性最差的企業,將難以獲得資金。引而言之,資金成本在建筑設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材料是建筑師設計的考慮要素,建筑成敗的關鍵在于材料的運用,因此好的建筑師必定對材料性能熟悉。國產材料質量不保證是致命的弱點。投機的發展商和施工單位為了謀取成本價格上的差異,浪費了建筑師的心血。于是市場競爭的機制孕育了一批建筑“黑俠”。他們在建筑界不一定出名,建筑報上或許沒有他們的名字,但做的是市場建筑的精品。他的成功不僅在于專業與藝術的結合,更在于包括市場經濟的接受程度三者的結合。
但并非只為成本而忽略創新思維。創新思維在廣州住宅建筑設計中占的一席之地太小了,包括很多城市的新建筑,現在無論去新疆、昆明、廣東、上海,你會感到每個城市都一樣,沒有城市地域差別,沒有地方特色。錯層空間、室內超大陽臺、空中花園、架空層花園……都算是進步的概念,但很多時候會受多種實際因素的影響:容積率影響建筑面積與實用率計算方式,使設計思維為鉆規范上的空子浪費過多精力;各項收費的不完善,增加了開發成本,使樓宇售價定位過高,加重了消費負擔,于是有了“尺土寸金”的定義,住宅港式化,但又脫離不了“三段體”的不倫不類的“歐式設計”,更糟的是得到了廣大消費群的認同等等。
清華工美環境藝術設計所總設計師馬怡西在設計沙龍中談到:現在大家都討論簡約主義,并且炒得很熱,認為簡約主義將是中國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我的看法是:簡約主義有它好的一面,至少在室內設計行業給大家減負,少了很多繁瑣的東西,另外可以節約大量資金。但是如果讓它形成一種潮流,將來投標時,有可能業主及專家評委無法對設計作品做出評價,為什么?因為全部是一種模式。拿會議室來說,現在做出來的會議室,我已經發現都差不多,即使有點差別,也是一種無法區分的差別。
設計師要做的是引導市場、引導業主。設計師形成自己的風格,而業主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需求來挑選設計師,喜歡誰的設計風格,就找誰談,談得好就采用你的設計。像我們現在的招投標方法,二十幾家設計單位一起投標,殺傷力太大,而且大家都只去揣摸甲方的心理,不敢放開搞,這樣做出來的結果必然沒有什么特色,將設計者的發言權奪了,甚至把對業主的責任也丟失了。文/黃勇(作者單位:越秀投資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遠東房地產開發公司)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