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姚麗穎
2000年年底,有業內人士預言,樓市在經歷了開發商的競爭后,必將是建筑師的競爭,最終迎來以設計為主導的建筑師時代。如今,的確有不少建筑師被擺在樓盤的顯要位置上,開發商們重金相允、言必提之,只不過這些建筑師的前面都要加上個“洋”字。
設計外援領銜
樓市設計請“外援”的習慣大致從CBD及周邊項目開始。先是陽光100國際公寓請來澳大利亞建筑師約翰·丹頓打響了第一炮,外援逐漸成了CBD商圈的標簽之一。建外SOHO從三家競標單位中選中名列世界前五位之列的日本建筑師山本理顯;遠洋天地請來美國HOK、澳大利亞HASSELL分別承擔樓體和環境設計;剛剛開盤的旺座由自稱無國界的“德國”建筑師克勞斯·科施通主持;當代萬國城干脆將香港王董、英國阿特金斯、美國泛亞易道、臺灣黃永紅和英國威格斯的設計方案進行了整合,開創了樓盤設計“國際化”之最。
有了國際名師加盟,各大樓盤無不感到臉上有光。廣告上但凡標出設計公司的大都是聲名顯赫的境外機構,國內設計單位包括北京建筑設計院這樣的“大牌”都鮮有在廣告上露面。選聘國外設計師的意義已經不只是造就“高品質”或者“國際化”樓盤,更是開發商實力和先鋒意識的展現。
本土只守不攻
請國際名師自然要價不菲,但多數開發商覺得值。一位老總說起不得不“國際”的隱衷。按照原計劃,此總請的是一國內大牌機構進行設計,結果戶型圖出來后一看,客廳四面開門,老總說“不行要改”,設計單位答“只能這樣”。既然改不了設計,就只能改設計師了,于是組織國際招標,德、意、日三家公司的設計“簡直讓人挑花了眼”。
因此,除了人們的“崇洋”心理,應該承認本土兄弟的“內功”確實有待提高。目前,洋設計搶灘北京攻勢突現,有消息稱,入世之后國內設計市場將全面開放,然而經記者采訪,多數本土設計師倒沒有“狼來了”的緊張感。一業內人士解釋,除了設計體制上的根源外,還有比較樂觀的市場環境使然。因為盡管境外機構搶走了一部分業務,但北京的開發量逐年攀升,所以多數本土設計機構的業務量不會減少,而至多在類別結構上有所變化。比如說設計普通住宅多一些,設計高檔公寓和寫字樓少一些等。
“洋”風有待回歸
不過,“洋為中用”難免水土不服。比如,外國人不希望進門先看見消防、水電等幾個大盒子,而國內卻要求將這幾個盒子放在最顯眼之處;在開關設計上,國外要求位高1.2米,為的是方便,國內則強調高1.4米,怕兒童受到傷害;美國人并不講究主要房間的窗戶是不是向陽,他們更喜歡朝向景觀,而北京人非常注重房間的朝向,因此國外設計師如照搬其國外設計,自然會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此外,還有施工操作上的障礙。設計師是洋人,施工隊卻是國人,沒有國外技師的督導,一些好的設計在變成現實的過程中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務”。
洋設計的金手指迷倒了不少開發商,盛情之下,不免有些掛個洋名就充大牌的混在其內,讓人想起梅格·瑞恩主演的浪漫愛情喜劇《AddictedToLove(為你瘋狂)》中,瑞恩的法國男友說:“我在法國什么都不是,到了美國,我變成了超人!銀行愿意貸款給我,朋友們喜歡我的法國口音,人們夸獎我開的法國餐館最地道……”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