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盧小波 編導:李想 攝像:樊金峰
在世博園浦西展區設置了世博會歷史上第一個城市最佳實踐區,集中展示全球80個城市在尋求保護與發展中的成功案例。如果說,國家館讓人們體驗到神奇的高科技,那么這里最吸引眼球的則是低碳理念和環保設計。
在世博逛累了我們有時候要吃點甜品喝點飲料,記者在世博園里體驗到了一種特殊的甜品,甜品所用的筷子是可以吃的,除了筷子以外還有這個托盤,也是能吃的,甚至水杯,裝果汁的水杯是用冰做的。“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躲在世博園的一角,但是零碳餐廳卻以環保的魅力吸引著來來往往的游客。因為在這里,每天營業結束后,多余的有機餅干都會經過特殊的處理,變成次日餐桌上的餐具,非常的特別。
游客:挺好的,不夠飽還可以吃(餐具)。
記者:來到這個零碳餐廳有什么樣的感受?
游客:其實在這里吃也是支持一下環保嘛。
的確,巧克力筷子、餅干餐盤,既可以減少洗滌帶來的污染和浪費,還可以避免砍伐樹木等對環境的破壞,非常環保。而除此之外,記者還注意到,在零碳餐廳,回收這個概念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零碳餐廳,記者看見滿眼都是廢物利用,首先是餐廳的吊頂,吊頂是用這個啤酒瓶做成的,而吊頂下面這個沙發,它其實就是舊的自來水管彎曲以后放上墊子,連水龍頭還在;茶幾是輪胎做成的;還有沙發是一個舊的浴桶,不僅如此,長長的吧臺其實都是回收的塑料做成的,而最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外面的一個吧凳,吧凳的木面其實就是一個馬桶蓋。
其實,零碳餐廳只是倫敦零碳館的一個小小角落。為了登陸上海世博會,首推低碳經濟概念的英國人在世博園內還原了2002年建成的全球首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區--倫敦貝丁頓零碳中心。整個小區只使用可再生資源產生的能源,滿足99戶居民的生活所需,不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那么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海世博會倫敦零碳館媒體公關部總監 許嵩:比如說像我們在屋脊的最高處,兩幢樓的話加起來是一共是22個風帽。
屋頂的這22個五顏六色的風帽,隨風向靈活轉動,利用溫壓和風壓將新鮮的空氣源源不斷地輸入每個房間,并將室內廢氣排出。
上海世博會倫敦零碳館媒體公關部總監 許嵩:就通常我們理解認為把它替換為空調是非常合適的。
與此同時,水和陽光等天賜良源,也最大程度的被利用起來。屋頂收集雨水裝置,收集過濾雨水洗馬桶或灌溉植物,減少了對自來水的需求。在建筑的南面和屋頂,太陽能光復電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而建筑的北面,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陰面,則借用漫射太陽光培育綠色屋頂植被,同時提供自然采光照明。
上海世博會倫敦零碳館媒體公關部總監 許嵩:綠化屋頂的話它其實是在倫敦的貝丁頓社區呢它用的都是一些種植的蔬菜,也就是說如果居民在自家種植蔬菜的話,他可以減少外出然后,外出去購買這些蔬菜以帶來這些二氧化碳排放。
更讓記者感到驚喜的是,在倫敦貝丁頓社區,能源不僅能夠自給自足,還能做到自產自銷。我們知道,占城市生活垃圾大頭的餐廚垃圾如何處理向來都是城市垃圾處理的大問題,但是倫敦零碳館的零碳餐廳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無垃圾餐廳。在這里,吃不掉的食物,不必勉強,因為它們還有二次生命。
隨后記者找到了“無垃圾餐廳”的秘密。原來餐廳擁有一套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利用這套設備家里的剩菜剩飯可以直接制成沼氣,然后轉化成熱能或電能。一噸的剩菜剩飯,單單發電一項就可以轉化成183千瓦時的電力,183千瓦時的電力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就是一臺電腦晝夜不停的工作可以運作一個多月的時間。
上海世博會倫敦零碳館媒體公關部總監 許嵩:如果這一塊是他們平時用不了,那他們就會并入國家電網,是以四倍的價格。
記者:是相當于還能掙錢了?
上海世博會倫敦零碳館媒體公關部總監 許嵩:是,沒錯,因為英國政府是支持這一塊的,他們非常支持民眾的一個環保的一個意識。
一個資源消耗性城市,搖身一變,成為了自主盈虧的城市,這樣的實踐讓過往的游客感嘆不已。
游客:像我們中國是一個愛好美食的大國,咱們中國人都是愛好美食的,所以如果說吃完了之后覺得還能派點用場那是最好。
與倫敦零碳館比鄰而居的這個項目叫做滬上生態家,它是本次世博會上海市唯一入選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項目,這個看上去非常普通的四層小樓同樣也是產能節能的高手,它的原型是來自于上海市閔行區的我國第一座生態示范樓。
進入門廊,老上海建筑經典的弄堂、中庭、老虎窗等設計引記者入眼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傳統的采光、通風系統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屋頂安裝的追光百葉,可以跟隨太陽角度的變化而自動轉變角度,一方面起到遮陽作用,另一方面提高室內照明度。在高高的低碳屋頂上,還有很多節能環保的秘密。
上海世博會滬上生態家運營主管 陶芳芳:如果你從南面看過來的話,好像是我們的一個屋頂,那其實我們在屋頂上做到了像這個是太陽能的薄膜發電,然后這邊前面還有白色的這個其實是太陽能的熱水。
走上屋頂,撲鼻而來的便是花香,一片屋頂花園十分的愜意,而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起到隔熱層的效果,這樣住在頂層的住戶夏天也不會覺得炎熱了。
上海世博會滬上生態家運營主管 陶芳芳:這個上面其實我們是做了一些小型的風力發電機,其實城市里面來說的話,我們大型在海邊可以用,但是城市里面的風不是特別得大,但是我們在屋頂上做這種微風發電的系統也還是可以的,那也是我們的一個清潔能源。
大家都說滬上生態家是一個垃圾造出來的房子,因為整個建筑物的外立面用的磚,包括房子的樓梯的磚都是來自上海舊城改造時被拖走的石庫門,而整個建筑物的內部還有很多的磚以及一些裝飾材料卻是來自于工業廢料。
15萬塊老石庫門做的墻磚和地磚;“長江口淤積細沙”生產的淤泥空心磚;還有用工廠廢料“蒸壓粉煤灰”制造的磚頭;用工業廢料制作的脫硫石膏板。經過重新加工和包裝,煥然一新的“廢料”在這里變成了具備溫度調節、隔熱、通風的“呼吸墻”,讓記者著實感受到了,城市必將變廢為寶。
滬上生態家一共有兩部電梯,一部電梯是變速電梯,它是根據客人的多少來控制電梯的速度,還有一部電梯是勢能電梯,它里面有一些玄機,它還有一個名字是叫能量回饋電梯,因為它每運行40次的時候,這個勢能會轉化成動能積攢起來就可以支撐第41次的運行。
滬上生態家整棟建筑的設計定位是比普通住宅節能60%。而家居生活實際用電的50%,由太陽能供給。要是您還嫌不夠節能,那就騎車健身吧,這輛特殊的自行車能收集運動產生的能量,每騎60分鐘發0.2度電。
記者:像整個生態樓我們現在一共用的新技術大概有多少項?
上海世博會滬上生態家運營主管 陶芳芳:如果我們把它所有的都概括起來的話,大約就是說十項新技術綜合的利用。
記者:它的造價和普通建筑相比是什么樣的水平?
上海世博會滬上生態家運營主管 陶芳芳:像我們一般的樓的改造的話,像我們每平米基本上大概增加200元左右,但是如果我們增加了這樣一些比較實用的生態技術的話,其實也就是增加到500到600元一平方。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滬上生態家展現的并不是科幻世界,所采用的技術70%是接近生活的成熟技術,也就說,它是我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未來生活。游走在城市最佳實踐區內,許多場館都讓我感受到了,未來城市中的建筑會聰明地自我降溫、保暖,空調、暖氣將一并“下崗”。
德國漢堡案例館就是這樣一座聰明的建筑。它內部全密閉,外墻嚴格采用密封玻璃,使外部的熱氣難以“入侵”。屋頂上有專門的空氣流通裝置,排除內部廢氣并引入新鮮空氣。與此同時,房屋的墻壁也不簡單,一根根水管在其中縱橫,由地下抽上來的涼水在此循環流動,因此四季保持室內25℃左右的恒溫。而就在漢堡之家的旁邊,來自法國的阿爾薩斯案例館同樣是建筑節能的典范。它南立面上的水幕太陽能墻體由電腦自動控制,可以隨著室外溫度和日照強度的變化自動開閉,既能遮陽降溫,又能有效減少能源消耗。
在生活中,斤斤計較這個詞不怎么好聽,但剛才看到這幾個城市案例館,記者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詞。為了盡量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這些城市都在想方設法,精打細算,斤斤計較。這也是在傳達著一種理念,城市生活水平可以上去,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完全可以降下來。那么,世博會上還有哪些新奇的案例,幫助我們解決困擾城市發展的難題呢?我們知道,159年前,首屆世博會在英國倫敦開幕的時候,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只有6%;而如今,當上海舉辦2010年世博會時,全世界已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居住空間小、房租貴、交通擁堵等等,這些“城市病”大家一定不陌生。如何“治病”?上海世博會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了很多城市開出的處方。
記者來到一個來自葡萄牙可搬運的游客塔,這個塔非常的細長,它的占地面積是僅9.2平方米,但是它一共擁有三層,30平米的使用面積。一層是廚房,然后還有一個洗浴室。二層是個會客室,還有書房。三層就是臥室,有一個床,還有廁所,然后這里還有觀景的一個陽臺。
游客:就像看到蝸居一樣,不過好得意。
游客:很精致的這個房間,五臟齊全。
游客:中國現在地方那么小,做這些(房子)的話能容納多一點人。
城市寸土寸金,住房有限,房價居高不下,這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難題。葡萄牙米尼奧大學的教授若杰先生,設計這座房屋的初衷,正是要用最少的地方、最少的材料搭建足夠安全可靠、生活設施完備的建筑,而且是可以拆卸和搬運的。目前游客塔正在葡萄牙小規模推廣中,造價是8萬歐元。如果各位認為它的全面推廣,還尚需時日的話。那么,離它不遠處的馬德里案例館,則讓“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游客塔旁邊的建筑是來自馬德里的一個項目叫做竹屋,它其實是馬德里政府為了解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的一個實踐。竹屋的原型位于馬德里的卡拉班切爾區,這里一共住著88戶居民。從中國進口的竹子編織成可開關的窗戶,遠遠看去,整棟大樓的外墻像是由一扇扇巨大的竹窗拼成,又像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大竹筒。獨特的外形、傳統的建材、實用的設計和高效節能的環保理念,為竹屋贏得了建筑行業中久負盛名的“英國皇家建筑協會大獎”。但是在馬德里,它就是一棟供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經濟適用房,而且只是馬德里眾多公共性住房中的一個代表。
上海世博會馬德里案例館工作人員 楊婧媛:這是2003年到2007年的一些(公共性住房)設計作品,包括還有這個也很有特點,看起來這個很像西班牙的斗牛場。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外觀時尚、風格迥異的公共性住房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售價低廉,通常比商品房要便宜20%到50%。
上海世博會馬德里案例館運營部長 哈維爾 羅薩耶:馬德里市政府對土地價格有著嚴格控制,凡是用在公共性住房的土地,價格是受到嚴格保護的,非常低廉,地價降低了,房子的價格自然也就便宜了。
哈維爾 羅薩耶說,馬德里帶著竹屋案例來到世博會,是希望傳遞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公共性住房也可以質量很好,也可以外觀很美,也可以有很多高科技的節能環保技術。
上海世博會馬德里案例館運營部長 哈維爾 羅薩耶:總之不像以前一樣,公共房屋總被貼上低質量的標簽,我們希望住在里面的人都會為此感到驕傲,而不是覺得只是住在一個很簡陋的房子里。
在城市最佳實踐區中,沙特麥加米納帳篷城案例顯得十分獨特甚至另類,但探討的同樣是居住問題。
上海世博會麥加案例館工作人員:每年在伊斯蘭教教歷的12月份,全世界各地300萬人同時會聚到這里,那么面對這突然冒出來的300萬朝圣者,沙特政府如何安置他們呢?這就是我們展館就要告訴各位的,
三百萬人同時涌入麥加城,住宿是城市必須解決的難題,但是如果花費太大,顯然又不夠經濟、環保,因為每年三五天的朝圣期一過,臨時居民就會離開。沙特阿拉伯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建設帳篷城。在麥加城外,4平方公里范圍內相對平坦的米納山谷里,4萬頂白色的帳篷整齊地排列開,非常的震撼。
米納帳篷城的帳篷全部是從沙特阿拉伯空運過來的,經過特別的加工編制,不容易燃燒、防水、防雨,非常地結實耐用,一頂可以用50年的,當然它最神奇的不是這一點,最神奇的是它是遮陽、散熱,它可以幫我們擋掉90%的陽光只有10%的滲入室內。
工作人員告訴大家,米納帳篷城雖然擁擠,但是公廁、洗浴、空調、飲水等系統一應俱全。每頂帳篷配備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整座帳篷城還形成了周密的滅火網絡,一旦發生火災,能立即就地撲滅,防止蔓延。
在我們國家也有多季節性的農民工等流動人群,他們來到城市也需要暫住,所以我們能不能也模仿米納帳篷城的這個想法修建一批建筑設施,它可能比簡易的工棚條件要好一些,但是比長久的住房條件要簡單一些。就像工作人員說的,以最小的代價盡可能提高臨時人員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水平,大概這就是米納帳篷城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
在世博會開幕以前,上海媒體在對長江流域沿途21個城市100多個城鎮的市民進行的“世博與城市”為主題的萬人大調查中發現,急劇的城市化,給人們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住房和交通問題的壓迫。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堵塞的交通開始備受詬病。
當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私家車作為出行工具的時候,城市的交通變得越來越擁堵,于是在德國的不來梅市就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出行方式,在上海世博會的城市最佳實踐區,這個全新的出行方式就被帶到了這里,并且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它的名字就叫做汽車共享俱樂部。
不來梅是德國汽車制造和使用的中心城市,在空氣污染、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減排等問題上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早在1990年,一家名為Cambio的汽車共享俱樂部誕生了。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出行目的選擇需要的車型;刷卡、輸密碼、取鑰匙、將車開走,整個過程非常的便捷;除了使用之外,也不必為保養汽車操心,會有專業人員定期檢查,保證車輛整潔和安全。關鍵的是費用十分低廉,只要按照使用時間和路程支付租車的費用,不用再承擔油費和保險費了。
上海世博會不來梅案例館館長 烏里克 胡弗曼:如今已有15000名不來梅市民成為租車族,這對于人口總共只有50萬的城市來說是一個不小的群體。
根據不來梅的一個測算,一輛私家車每天使用的時間是不到一個小時的,所以汽車共享業務的最大意義就在于物盡其用。而根據測算,目前一輛這樣的共享俱樂部的汽車,它可以節省6輛私家車,而目前在不來梅市一共是有160輛汽車共享俱樂部的汽車,所以它節省了不來梅市1千輛城市里面的私家車,1千輛是什么樣的一個概念呢?就是如果把一千輛私家車一子排開的話,它需要5公里長的停車場,而且可以減少2千噸二氧化碳的排放,于是有人就把不來梅的這個案例來推算,如果在上海有6400輛這樣的俱樂部汽車的話,它可以節省4萬輛城市里面的私家車,雖然對于這個結果現在還不能夠非常的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項業務的推廣一定能夠對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緩解城市交通擁堵起到顯著的作用。
游客:中國人來說買輛車是家庭的一種財富一種炫耀的一種財富,如果他需要去租輛車,可能人們通常來說這個心理的,觀念上接受不了或者身份什么都接受不了,我希望將來像他這樣看齊,改變中國人的一種觀念,看了這個之后受到某種啟發。希望這樣案例多多宣傳,不是在這個地方,大城市,每個大城市多走訪一下。
在城市最佳實踐區,很多游客都說,這里是真正不出國門就能取經的好地方。因為有這么多的城市將共同遇到的發展瓶頸和解決方法,通過案例展示,一起來研究探討,啟迪思路。
記者隨后又來到鹿特丹館,作為全球最大港口城市之一的鹿特丹,是一個城市最低點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也就是說它常年都面臨水的威脅,特別是隨著氣候變暖降雨量也是越來越大,怎么辦呢?記者在鹿特丹館看到了鹿特丹市的秘密武器。鹿特丹館里有鹿特丹市水廣場一個10:1的微縮模型,我們看見有很多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不等的一些水池組成,而水池與水池之間有一些溝渠相連,平時這里其實就是一個下沉式的一個休閑娛樂的廣場,可是一旦遇到像剛才這樣的一個暴雨天氣的時候,水廣場就變成了一個防澇系統。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屋頂水幕系統噴灑出的滂沱雨水,就被水廣場所笑納了。未來幾年,鹿特丹計劃建造超過25個水廣場。它即避免了城市災害,又方便了市民生活,可以說是簡單方法解決大問題。
上海世博會鹿特丹案例館工作人員 馮皓珺:我們為了防止海浪的侵襲已經修了很高很高的大壩,但是這個大壩也有一個缺陷它無法把暴雨排出城市之外,所以說這個就是水廣場理念的由來。
游客: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設計,無論想下雨天和干旱天都能利用起來。我覺得前段時間我們南方出現那種暴雨天氣,如果我們城市里面也有這樣的一些東西我覺得可能是更好一些。
游客:我想把人家有益的(做法)吸收過來,揚長避短這樣的話使我們國家和城市建設得更好。
除了修筑堤壩、建造水廣場,四年前,荷蘭政府還啟動了屋頂工程,居民在屋頂每建造一立方的草坪,政府補助30歐元。
上海世博會鹿特丹案例館工作人員 馮皓珺:您別看它只有單單的一層草皮,它其實下面還包括鵝卵石以及沙礫比較混合的一種材料,這樣子的一種設計使得這個生態屋頂能夠在暴雨來臨的時候,很快的抓住雨水,并且可以進行讓它回收利用。
而即使在未來世界,大部分地表被海水淹沒,鹿特丹的水利與都市規劃專家也有了解決方案,他們設計出了這樣的圓形浮動房屋。一旦洪水到來,它們便會水漲房高,從而免遭滅頂之災。
上海世博會鹿特丹案例館工作人員 馮皓珺:目前為止只能作為一個小型的會議室以及展覽會而使用,并不能居住人,鹿特丹政府預計是未來30年之內可以把這個浮動房屋能夠造成一個能夠住人的浮動房屋。
鹿特丹是一座必須與水為生的城市,但是我們剛才看到只要利用好威脅一樣能夠變成機會,鹿特丹為我們演繹的防洪排澇的智慧,我想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最生動的詮釋,同時也是我們值得取經的地方。
半小時觀察
1851年的世博會上,讓人們驚嘆的是鋼鐵帶來的工業文明,1873年的世博會上,直流電動機把人們帶入電氣化時代,1962年的西雅圖世博會上,阿波羅飛船揭開了太空時代。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示出的是什么呢?我想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夢想。這不僅僅體現在某些具體的科技手段上,更體現在人們的理念當中。如今的地球是個村子,世博會的功能不但是個展示窗口,而更像是一個村前的小廣場,人們在這里交流自己的心得與體會,也交流著智慧。從這點上說,世博會的主題已經超越了城市本身,它開啟的時代也會更為寬廣。